縱論
新聞由頭:美國政府近日宣布,與英國石油公司(BP)就2010年“深水地平線”油井爆炸事件達成187億美元的和解。和解金的大多數,將用于受波及諸州的環境修復。
這件事不僅創下美國與單一實體公司最大和解協議紀錄,而且首次“量化處理”了一起如此重大、如此為世人所關注的環境公案。通俗地說,就是“給環境定價”。
應該說,187億美元并不能“買斷”破壞環境的責任,和解協議也并不能阻止受害企業、團體和個人的訴訟,不論“公了”或“私了”,所耗費的時間和金錢都將是天文數字。但畢竟,這一和解在很高的層面為環境“定了價”。
另一方面,重大污染事件給環境造成的影響、帶來的損失,需要經過漫長論證才能科學、準確界定,以作為法庭裁決的必要依據。而在這段時間里,污染的清理、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恢復,很可能因責任待定而陷入停滯,其結果往往導致生態和環境危機進一步擴大。遲遲不定價,就意味著當地遲遲得不到治理、恢復所急需的巨額資金,這對于環保、經濟和生態,并沒有什么好處。
給環境、生命定價,長期以來褒貶不一、阻力重重。但很多時候,保護環境和尊重生命不僅需要道德層面的發揚,更需要經濟層面的標注。只有給“無價”設法“定價”,才能更好地利用市場的力量去維護無價之物。
新聞由頭:近日,為降塵治理霧霾,鄭州市區自4月起日耗灑水量3.5萬余噸,平均每兩小時灑一次水,這些水幾乎都是自來水管網中的“南水北調水”。此舉引發外界質疑。
“洗城”治霾并非鄭州首創。河北邢臺市、甘肅蘭州市都曾啟動全民洗城。鄭州市此舉其實是步其他城市的后塵。從霧霾治理的專業角度看,此種大水漫灌、以水洗城的做法,也缺乏科學性。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偽生態”之舉,勞民傷財,事倍功半。
一者,霧霾中的PM2.5固然有來自揚塵的部分,但一半以上或者一半左右是來自二次轉化生成的,即氣體污染物轉化生成的。很多城市做出的污染源分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且,很多時候,水汽的過量蒸發,非但不能消除霾,還可能增加PM2.5、PM10的濃度。
再者,鄭州市目前的全城灑水,實際是一種針對城市過度揚塵的事后救濟,而非源頭治理。城市的霧霾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等,但也不能一蹴而就。在這一過程中,格外要警惕那種脫離科學軌道、拍腦瓜式的治理舉措,多一些務實,少一些表態,真正立足于精細化管理城市運行、從源頭治理空氣質量,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
新聞由頭:海南省海岸帶保護與開發專項檢查通報結果后,記者對澄邁縣海岸線走訪發現,一處高檔樓盤項目周邊區域,百余畝紅樹林遭到破壞。
地方官員面對一時政績和眼前利益,生態環境往往成了可以任意交換的廉價籌碼。紅樹林的堪憂境地如此,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如此。要讓各地對紅樹林的保護真正嚴起來,關鍵還得“責任到官”、“烏紗作保”,誰的地盤誰“護綠”。要確保這種嚴格而嚴苛的“環保考核”落到實處,除了上級嚴查,更離不開暢通渠道的公眾監督和事事追責。
新聞由頭:從8月20日至9月4日,北京市環保局等部門對企業開展聯合督查。這次督查一律“直奔現場、直接執法、直接曝光”。
其實,平時政府機構也經常督查企業。如果事先打招呼,讓企業把隱患能偽裝的偽裝,自然很難取得效果。因此,要讓督查真正產生效果,“不打招呼直奔現場”應當成為各種督查的常態。
當然,要使每一次督查真正取得實效,在“不打招呼直奔現場”以后,還需周密的調查、認真的分析和嚴格的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