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基地的互聯網化,電子商務平臺布局
過去兩年,順豐優選、本來生活等成功農村品電商搭建B2C的電子商務平臺,以及天貓的B2BC的天貓農業、天貓國際等都是基于基地直采模式,原因就是農業基地根本不懂互聯網。隨著農業基地的互聯網化,未來基地的品牌化,未來的農產品電商將不是平臺電商拉動農業基地,而是農業基地推向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綜合網上電商資料分析,目前農產品有機食品已經上線了多個網站,多利農莊、壹畝田、依谷網、良食網等,都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甘肅成縣的農業、陽澄湖的大閘蟹,今年都已經主動互聯網化了。未來的農業電商,將是品牌基地直接到社區。二三線城市、縣級城市的互聯網從2014年開始將愈演愈烈,新型的產業群基地電商化會帶來新的商機,所有渠道都必須“思變”了。
原則上,一切農產品都是可以做電商的。選擇干貨,在物流和倉儲上相對方便解決;選擇生鮮,應該是目前最難解決的,不僅對倉儲和物流要求極高,對物品的周轉率、資金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考驗。非常順理成章,選擇的產品不同,利潤率就有了很大區別,盈利的難題也與選擇賣什么有著緊密的關系。總之,選擇賣什么,應該是農產品電商首要的問題。
如同很多電商一樣,在想清楚賣什么之后需要考慮的是對整個供應鏈的管理。農產品畢竟屬于食品,農產品電商需要做到對整個供應鏈進行嚴格的把控。比如“沱沱工社”選擇是自建基地,對種植環節進行嚴格的品控,在物流和倉儲也是通過自建的方式來解決流通過程中的質量,對于產品的檢測也是每個批次等進行嚴格把關。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手中的每個環節都保證了嚴密的對接。當然,這種模式的弊端也很明顯,比如前期投資成本很大等。很多農產品電商并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但這并不是說他們對供應鏈的管理不嚴格。阿里巴巴集團研究中心高級專家陳亮認為關于農產品電商,有3個難題是必須面臨的:產品選擇、冷鏈物流和信任問題。
政府思維轉型,成為主要推力
產業群互聯網趨勢發展是必然,真正能成功推動轉型升級,需要多個維度的支持。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農業要大力培育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發展農產品網上交易、連鎖分銷和農民網店。 知名電商觀察家、速途網專欄作家黃嘉榔表示,“如今農產品電商更多是銷售新鮮蔬菜以及水果類為主,對于這類的電商未來只能走地域化。另外一方面,農產品電商展是集合本地農民的產品去做銷售,現在做的都是小規模,真正大的還沒有做。”對此,知名營銷專家電商工作室創始人黃澤楷表示:“農產品電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第一:生產力偏分散都是各自為戰,難以成量。第二:產品包裝能力的人員缺乏。第三:銷售手段過于死板。第四:最最重要的,年輕人不愿回鄉務農。”
從企業角度來看,推動力會嚴重不足。因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渠道互聯網化是最快的,產業群基地,特別是二三線產業基地,經營管理者接觸互聯網機會本來就少,因此要有這個意識,并能主動的推動,確實挑戰很大。真正要推動,需要有第三方機構懂互聯網、懂電子商務、懂新型供應鏈發展趨勢、同時能統籌整合資源,從政府、企業角度進行思路引導,電商平臺、物流供應鏈機構,要從服務角度引導。政府要跳出來,作為組織和資源支持者,這樣才能真正快速推進。
平臺電商面臨新變革,B2C、B2B2C面臨縮水
未來3年后的電商,流量不在是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精準的用戶。大數據驅動的末端消費,直接營銷到線上社區和線下社區,未來的消費人群是90后聚集的線上社區和60后聚集的線下社區。末端社區平臺基于社區人群需求導向的C2B的電子商務將逐步成為主流。品牌基地直供到社區,通過快速的物流網絡從基地到消費者是必然趨勢,這樣一來,3年后傳統的B2C電商和開放平臺的B2B2C的電商,同樣面臨縮水。這一切的因素都是消費人群的購物習慣變了。產業群基地與“兩個社區”直接打通,便利店+最后一公里物流會迎來絕對的商機,未來的產業基地電商化,將陸續走向移動電商、社區O2O平臺,繞過B2C、B2B2C平臺。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網站已超過2000家,涉農網站超過6000家,但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西部地區農業網站數量較少。部分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已取得較好效益,初步形成了信息環境下的全國性市場或區域性市場,成為農產品供求、農業科技和農業貿易的活躍地帶。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主任陳偉進一步指出,中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之中,其突出問題是農戶小生產和市場大流通之間的矛盾,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的流通方式不能有效滿足市場流通需求。農產品電子商務已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可以實現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對接。
這種對接的市場價值是潛力巨大的。因為在此之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鏈條在應對市場與農民的時候,早已顯得力不從心。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合作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李愛蓮認為,我國農產品地域性強、季節性強、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低、生產者分散且素質較低,并面臨著較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現階段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要特點為: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集市貿易是消費者獲取農產品的主要場所、農民個體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力量、商流與物流是統一的。
在傳統的流通模式下,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要走過漫長的流通過程。以北京市場為例,外地農產品從產地到北京市民菜籃里,一般的流程是“生產者→菜商(販)→產地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大洋路等二級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或超市→消費者”,要經過五六個環節,使得農產品的零售價和收購價差價在3-10倍之間,最后到消費者手里農產品的價格已經很高了。交易環節多,也容易造成市場供求信息脫節,容易引起價格的波動。
農貿行業試水O2O模式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網絡信息化是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互聯網與農業,一個現代一個傳統,但這兩年隨著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的滲透,兩者逐漸緊密結合起來,從對農業的深度改造開始,到顛覆農業的傳統營銷模式,再到互聯網公司跨界做農業,一場轟轟烈烈的互聯網農業盛宴正在上演,互聯網農業又成為繼地產熱之后的又一社會聚焦點。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農資行業已滲透其中。如何將更多的農資產品用戶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于是就誕生了新的模式: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基于此,光明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目前中國第一家O2O農業電商平臺綠色通道農業網購一站式服務平臺,農資傳統營銷模式價格不透明、信息不共享等一系列弊端的出現,使得廣大農民、農場主越來越多的需求日漸突出。綠色通道農業網購一站式服務平臺顛覆了傳統營銷模式層層代理成本過高的局面。真正去實現與品牌生產商,農民、農場主的互惠互利。
對農資行業來說,讓大家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利用互聯網,比如在河北邢臺,農民開始在網上拍賣商品,年銷售在100萬的農戶有20多個,注冊的各種品牌有400多個。10年前是信用、支付、物流,今天我們再看未來的10年,我們關注的將是制度、物流和數據。綠色通道農業網購一站式服務平臺運用O2O模式,將線下農資和在線網購農資模式相結合,讓廣大農民、農產主可以更大程度的利用線上來篩選服務,價格透明,真正實現從廠家到農戶,成交在線結算,既簡單又方便。
未來,綠色通道農業網購一站式服務平臺線上營銷之路必將越走越平坦,真正獲得大展拳腳的機遇和搶占品牌先機和營銷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