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鑫
【關鍵詞】初中物理 實驗能力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2A-
0112-01
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結果,還能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獲得感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物理實驗讓學生由對知識的積累變成了對知識的探究與生成,由“學物理”變成了“用物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一、轉變教學理念,激發(fā)學習興趣
物理教學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第一時間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就需要教師改變教學觀念,把課堂交給學生去探索。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大多是以“驗證”結論的方式演示給學生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即使有疑問,也只能強迫自己全部接受教師灌輸的“真理”,物理課變得枯燥無味。蘇教版的物理教材改版以后,所有實驗都是以“活動”的形式出現,強調的是知識與過程的統(tǒng)一,注重的是探究物理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活動,讓學生喜歡學物理。
例如,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物態(tài)變化》一章,通過學習教材,學生能夠掌握物質三種狀態(tài)的特征及轉化。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會因其內容簡單而直接讓學生識記結論。筆者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先是演示了“酒精燈的使用”和“溫度計的使用”,然后讓學生分組觀察“水的三種狀態(tài)及轉化”,讓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獲得新知。在《汽化和液化》一節(jié),直接把學生帶到實驗室,讓學生親自觀察水的“蒸發(fā)現象”和“沸騰現象”,然后根據原理模擬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一直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充分體會到了學習物理的樂趣。“蒸發(fā)”和“沸騰”本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但是學生從沒這樣認真地觀察過,而且根據這個原理還能自制“雨水”,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物理的魅力,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學習的興趣大增。
二、設計實驗流程,鞏固學生的知識積累
物理實驗能夠讓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抽象為理性的思考,從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實現知識的積累。在進行物理實驗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實驗的需求自行設計實驗流程,讓學生通過實驗流程來規(guī)范實驗步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由現象提煉出本質,既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又深刻理解了知識的結論,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蘇教版物理教材用“活動”代替“實驗”本身就給學生一種親切感,而且教材中的提示語“試一試”“想一想”“做一做”“猜一猜”等,給學生提供了思維程序,幫助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通過讓學生經歷準備實驗用具、設計實驗流程、填寫實驗報告、總結實驗結果等過程,幫助學生積累知識。
例如《物態(tài)變化》中《氣體加壓液化》的實驗,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所選的氣體是“乙醚”,通常乙醚是以液態(tài)存在的,但只要在常溫下壓強減小到05個大氣壓,液態(tài)的乙醚就變成了汽態(tài),繼續(xù)加壓,它又能變成液態(tài)。這對學生來說是很有意思的。而且實驗的器材也很簡單,用平常的醫(yī)用注射器即可。教師給出實驗的步驟:(1)用注射器抽取少量乙醚;(2)排除空氣,封閉注射器;(3)輕拉注射器活塞,觀察乙醚狀態(tài);(4)活塞回位,觀察乙醚狀態(tài)。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對知識的識記更深刻。
三、把握實驗效果,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
物理來源于生活,物理實驗可以用生活中的實例作為素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加工,為學生全面展示出物理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學好物理、并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把握實驗效果時要拓展實驗的價值和意義,在安排實驗時可以從日常生活及周圍的環(huán)境中提取實驗材料,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學習物理的目的是服務于生活。
例如,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照相機與眼睛 視力的矯正》一節(jié),通過學習眼睛視物的特點,了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形成原因。學生在充分討論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模型后,自己設計矯正視力的實驗。學生利用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fā)散作用,將不能落在視網膜上物像前后移動,這樣就可以矯正視力。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還發(fā)現近視眼的矯正還要根據近視的程度進行調焦。因為班內有很多學生都眼睛近視,對矯正近視眼的實驗探究非常感興趣,所以他們都積極投入到實驗探究中,深刻體會到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
總之,通過實驗操作和拓展應用,學生能夠體會到物理是改變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推手。因此,真正將物理實驗應用于課堂,引導學生經歷猜想、交流、驗證的過程,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的意識,又能夠讓學生領會到物理學習的意義,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