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運用SPSS 11.5數學統計軟件,通過因子分析法,在得到了可以反映明城林場森林健康的各個主成分的基礎上,根據各樣地B層指標的貢獻率,計算出樣地A層指標的得分,然后采用專家打分法確定A層指標權重,進而計算出各樣地的綜合得分,并按照得分的高低對健康狀況進行排名。本文通過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給出了一些有益于森林健康的措施。
關鍵詞:森林健康評價;因子分析法;專家打分法
中圖分類號:S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8-63-1
1 研究地概況
明城林場位于吉林省磐石市西北部的明城鎮,總面積268.76平方公里,其主峰海拔560米。土壤類型多樣,以暗棕壤為主,屬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專家打分法和因子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森林健康綜合評價。
2.1 樣地設置
本文的野外數據采集主要在2013年6月~9月進行,經對研究地區的踏查,結合林分的特征及林分平均因子的變動系數,共選擇了3塊標準地進行研究。樣地面積為20×30米,在其中運用5點取樣法選取2×2米的小樣方(對灌木植物進行調查),l×l米的小樣方(對草本植物、草間昆蟲、地面昆蟲進行調查)各5個。同時,運用五點法選取2×2米的小樣方對灌木地上部分生物量進行調查,l×l米的小樣方對草本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枯落物生物量進行調查。并在樣地內選取3個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分層取土樣,帶回實驗室,分析土壤的物理性質以及化學性質。草本層的現狀極易遭受調查活動的影響,所以調查項目的順序自下而上進行。
2.2 研究內容
2.2.1 外業調查 樣地基本狀況,如經緯度、海拔、坡度、坡向、坡位、郁閉度等;每個樣地內的所有喬木樹種的種類、胸徑、樹高及冠幅;每個樣方內出現的所有灌木的種類、數量、高度、蓋度等指標;每個草本樣方內出現的所有草本的種類、數量、高度和蓋度。每個樣地內出現的所有的昆蟲的種類、數量。
2.2.2 內業測定 一是草本層生物量的測定:將樣方內全部草本植物齊地面割下,并稱取鮮重。各樣方分別稱取樣本帶回實驗室,經烘干后稱重,計算干物質率,最后計算出樣方內的草本層生物量;二是灌木層生物量的測定:將樣方內的全部灌木齊地面割下,將莖、枝和葉分離,并按種稱莖、枝條和葉鮮重,同時對每個種的不同部分取樣稱濕重,并帶回實驗室烘干后稱重,計算干物質率,進一步計算樣方內灌木層總的生物量;三是枯落物生物量的測定:收集樣方內所有的枯落物,記錄鮮重,取樣帶回實驗室在烘箱中100℃~105℃條件下,烘至恒重,計算干物質率,最后計算出樣地內的生物量,并同時記錄枯落物的厚度;四是土壤物理性質調查包括:土壤自然含水率、烘干法、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容重、環刀法。
3 建議
通過調查發現,明城林場森林面臨的一些問題,樹種單一,結構簡單,部分林地的人為干擾較為強烈,在撫育與管理上存在欠缺等。為此對明城林場人工林的初步改造策略進行探討,為科學的合理地進行森林資源經營提供參考。
3.1 改造目標
通過所調查的幾個樣地發現,很少有人為干擾的天然混交林較其他類型更符合植被演替規律,具有生態系統完整性,是林分中各樹種之間、樹種與環境之間長期適應的結果,有生產力、結構合理、物種多樣性值高等健康森林生態系統的特點。因此,充分利用自然選擇的作用和結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干擾,是林分逐步“回歸自然”的結構,應成為健康調控的目標結構。
3.2 改造策略
一是健康良好的人工林應以維護為主,并促進林下鄉土樹種更新。一些林地林下萌生異種類型的樹種,這樣的林分具有向多層次混交林發展的能力,可以形成喬、灌、草的復層林結構。因此,應堅持維護為主的方針,促進林下鄉土樹種的生長,促進林分向更穩定的結構發展;二是對于密度過大,近成熟的林分,如T-3,應進行撫育間伐并進行更新。密度過高已經嚴重影響了下木的更新與成長,必須通過疏伐來增加透光度,增加林窗的效果。近成熟的樹木也應進行砍伐,此時樹木的生產力已經嚴重降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也不利于森林生態效益的發揮,如碳匯功能的發揮;三是打破林分類型單一的格局,進行林相改造,提高闊葉林和混交林的面積比例。對于人為干擾活動強烈,有害生物發生嚴重的不健康林地類型,應采取生物措施和其他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四是建立森林監測系統。建立森林生態系統監測系統,重點建設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監測,根據該區域的植被類型及分布特點選擇樣地進行常年綜合性觀測,以分析該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便掌握群落的生產力和生物量、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生態系統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以及生態系統的動態演替等。同時也注意建立森林有害生物動態監測與治理研究工作,為區域人工防護林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作出準確的預測。
參考文獻
[1] 肖風勁,歐陽華.生態系統健康及其評價指標和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2002,17(2):203-209.
[2] 余新曉,甘敬,李金海,等.森林健康評價,檢測與預警[米].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 趙良平,葉建仁,曹國江,等.森林健康理論與病蟲害可持續控制——對美國林業考察的思考[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6(1):5-9.
[4] 沈劍波,雷相東,舒清態,等.國內外森林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綜述[J].科技導報,2011,29(33).
作者簡介:朱瑞花,本科學歷,磐石市明城林場,研究方向:病蟲害防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