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靜
摘 要:本文借鑒Hallak&Schott(2009)的質量測度模型和王濤生(2013)修正的質量測度模型,利用2000年到2011年的貿易數據,對59個國家出口產品質量進行了測度和分析,結果顯示,各樣本國之間的平均質量指數呈現顯著差異,兩種方法的測度結果存在分歧,H-S模型的測度結果顯示金磚五國的質量指數較高、提升較快,而王濤生修正的模型測度結果顯示金磚五國的質量指數提升相對較慢。H-S模型的測算結果有可能高估了世界各國出口產品質量的真實水平。
關鍵詞:出口產品:質量測度;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3.16
質量作為出口競爭新優勢的核心要素之一,從更深層次反映一國出口產品的水平。為了分析當前世界出口產品質量水平,本文試圖通過對比兩種測度模型:H-S測度模型(Hallak&Schott,2009)和王濤生(2013)修正的測度模型,利用聯合國SITC的數據分析,實證考究世界主要國家出口產品的質量差異,以便為中國提升出口產品質量、縮小與貿易強國的差距提供參考依據。
一、基于H-S模型對世界主要國家出口產品質量的測度與分析
(一)H-S模型介紹及數據來源
H-S模型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程:
上式中,代表著K國的出口產品的價格,代表著K國的出口產品數量,代表著K?國出口產品的價格,表示基準國的出口產品數量,代表著樣本期間k國s部門的貿易凈額,t代表時間,代表國家的固定影響,代表時間變化的趨勢,代表誤差項,,代表著k國與基準國之間的質量指數。
數據來源:各國各部門各產品的出口價格和數量,數據來源于聯合國貿易數據庫UN COMTRANE(United Nations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貿易凈額:數據來源于UN COMTRANE(United Nations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貿易成本:需要各國到美國的到岸價格和貨物離開本國口岸的離岸價格,數據來源于:WB(World Bank)
(二)測度及分析
根據對2000-2011年59個國家SITC-7分類出口產品質量的測算結果,分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從橫向水平分析來看,59個主要國家平均質量指數為2.38。其中26個發達國家的平均質量指數為3.84,比全部樣本國平均質量指數高了1.46。而33個發展中國家的平均質量指數為1.72,比全部樣本國平均質量指數低了0.64,比發達國家的平均質量指數低了2.12。從縱向變化趨勢來看,59個樣本國的2011年的出口產品平均質量指數比2000年提高了116%,其中發達國家2011年的平均質量指數比2001年提高了128%,發展中國家2011年的平均質量指數比2000年提高了74%,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質量提升速度比發達國家低了54%。由此可知,發達國家出口產品不僅質量水平比發展中國家高很多,而且質量提升的速度也比發展中國家快很多。最后,我們在來分析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變化狀況。中國的平均質量指數為3.53,比樣本國平均質量指數還高出了1.15,但比貿易五強的平均質量指數低了6..39。雖然中國與貿易五強之間存在很大的質量差距。樣本期間不論是平均質量指數還是年均提升速度都遠遠不及貿易五強。尤其是德國的產品質量一直處于世界的最高端,它的平均質量指數比中國高出3.03,年均提升速度比中國高出156%。雖然與貿易強國相比,中國的產品質量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在金磚五國中,中國的平均質量指數比其他四國的平均質量指數要高出1.86。
總的來說,樣本期內,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質量指數遠遠不及發達國家。即便在這期間,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可是下降之后的出口產品質量指數仍然高出同期的發展中國家很多。
二、基于修正的H-S模型對世界主要國家出口產品質量的測度與分析
(一)修正模型介紹
王濤生(2013)考慮到出口產品包含的一些不可觀測數據,因此采用所有樣本國加權平均的出口產品數量和出口產品價格作為參照對象,對原模型計算非純凈價格指數的表達式作了修正,修正后非純凈價格指數為:
式中代表I國產品Z的出口價格,代表I國產品Z 的出口數量,代表i國產品Z的加權平均的出口價格,代表i國產品Z的加權平均出口數量。
(二)測度及分析
采用所有樣本國加權平均的出口產品數量和出口產品價格作為參照對象后,各國全部出口產品質量雖然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趨勢,但增長速度明顯降低了,增長幅度也變小了。
首先,我們分析各樣本國的橫向水平差異。這59個國家平均質量指數為1.5。其中26個發達國家的平均質量指數為1.9,與全部樣本國平均質量指數相比,高出了0.4。33個發展中國家的平均質量指數為1.13,比全部樣本國的平均質量指數低了0.37。發展中國家的平均質量指數與發達國家相比,前者的質量水平比后者低了0.77。從縱向變化趨勢來看,59個樣本國2011年的出口產品平均質量指數比2000年提高了113%,年均提高了9.42%,其中發達國家2011年的平均質量指數比2000年提高了128%,年均提高了10.67%,發展中國家2011年的平均質量指數比2000年提高了92%,年均提高了7.67%,發展中國家平均質量指數增幅比發達國家低了36%,年均低了3%。而中國的平均質量指數為0.92,比樣本國平均質量指數降低了0.58,比貿易五強的平均質量指數低了2.87。這一結果顯示,修正后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質量差距更大了,遠遠落后于上述五大貿易強國,也低于部分發展中國家,這可能低估了中國出口產品的平均質量指數。
三、兩個模型測度結果差異的原因分析
對于上述差異,我們可以分析為以下幾個要點。其一,H-S模型是選取美國作為基準國進行測算的,美國的出口產品質量在世界上無疑是頂尖的,選取該國的價格與數量作為基準國進行測算,會拉高其他國家的測算值。而王濤生修正之后的模型是采用所有樣本國加權平均的出口產品數量和出口產品價格作為參照對象,這樣測算下來,所有國家的測算值便相對低一點,變化趨勢也更平緩一點。其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發展中國家趨利避害,針對自己的國情做出相應的開放政策,適時地吸取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異的管理經驗,從而使國內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加快本國的產品質量的提高,在經濟全球化中謀得了一席之地。其三,在利用模型測算數據的過程中的誤差項也必定對模型測算結果存在的差異有著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Hallak,Juan C.& Schott Peter K.Estimating Cross—Country Diffrences in Product Quality[R].NBER Working Paper,No.13807,2009.
[2]王濤生.中國出口競爭新優勢的測度與分析[J].管理世界,2013(1):172-173.
[3]王濤生.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對出口競爭新優勢的影響研究[J].經濟學動態, 2013(1):80-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