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赫 (吉林化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部 132022)
大學生文化自覺的理論定位與提升對策選擇
呂 赫 (吉林化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部 132022)
通過對大學生文化自覺進行理論定位,得出大學生文化建設的作用機理,提出自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自覺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自覺堅守新媒體文化宣傳陣地是大學生文化建設的提升對策。
文化自覺;大學生文化;理論定位;提升對策
【吉林化工學院科研項目《我校大學生文化自覺的現狀分析及提升對策研究》】
文化自覺是建設文化軟實力的基礎,關系到文化軟實力內在動力的形成。大學的教育功能決定了其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陣地。大學生是文化自覺的主體,重點的培養對象。因此需要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覺的理論定位與提升路徑分析,使大學生能夠自覺審視自身的“文化底蘊”并促進其發展動力的生成。
1.文化自覺
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的關于人類文明的總稱,文化自覺即人的自覺,對于一個民族或國家而言,文化自覺能夠使其覺醒并獲得前行的動力。國內,關于“文化自覺最為矚目的闡述是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學提出的觀點“文化自覺其意義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1
文化自覺視角豐富。一是人對文化的本質性和規律性的把握。二是表現為人們對文化的價值選擇與取向。三是表現為人對于自我與世界關系的深刻反思。四是以人類社會的實踐作為支撐,即人類社會的實踐發展史也是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史,人類實踐活動即人類文化活動構成了文化的源頭和基礎。
文化自覺內涵豐富。其一是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失去了文化認同就無法形成文化的自我意識,更不會產生文化自覺。其中對于本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是文化自覺最基本,最根本,最集中的體現。其二是文化反思。文化反思反應了人類特有的智慧,是區別與動物的標志,文化反思實質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的文化自覺。其三是文化創新。文化發展的本質需要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其獲得需要不斷吸收有利于自身成長的因素并獲得文化形成的源泉。文化自覺本身就葆有理性精神,通過實踐領域對文化進行創新,能夠不斷剔除不利于自身發展的舊文化,繼承和發揚新文化。因此,從文化創新的角度,文化自覺起到導向作用,使文化創新成為文化自覺的結果而出現。
2.大學生文化自覺的作用機理
大學生文化自覺是大學生自覺意識、主動意識的體現,是其文化認同、文化反思與文化傳承與創新后而獲得的覺悟與覺醒,表明了大學生作為文化主體在求取自身存在和發展意義的追尋及理性的對前途和命運的認識和把握,是大學生思想意識進入更高層次的表現。
大學生文化發展規律的發揮需要文化自覺。大學生文化發展規律是指大學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獲得發展動力的規律。運用大學生文化發展規律是指運用大學生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促進大學化建設。大學生文化在發揮作用時必然要面臨著與多元文化、外來文化、非核心價值觀文化的接觸、沖突、對抗及競爭,面臨著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大學生文化自覺能使大學生在對自身反思的基礎上理解這一過程都是文化客觀現象的存在,而且是無條件,不能人文消滅,這恰恰能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其思想意識的創造性、計劃性、目的性及激發其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能力。
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文化自覺。馬克思說:“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代替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在那里,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薄叭说娜姘l展是個性、需要、能力、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綜合發展”2大學生的發展是一個內外兼修、多樣性、多層次性的反思覺醒塑造自己的過程。大學生文化自覺可使大學生感知到自己個體的獨特性和自主性并去追求自身特有價值;了解自己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會有根據環境而產生的關乎自身發展其他歷史性社會發展需要;可使大學生認識到對自我進行調控的能力、與外界協調的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會隨著社會進步與發展而不斷拓展和提升;了解其個人發展是受社會關系發展程度制約的而實現了理性的回歸。
1.自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任何一種文化形態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共生與滋養,這其中的思維理念、價值觀念和民俗風俗都表現著強烈的傳承性,成為新文化得以具備生命的根基。鄧小平說:“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精神動力”。3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一定要通過樹立對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樹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睂Υ腥A傳統文化,大學生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泊”,學會在辯證否定觀中自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自覺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2.自覺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
文化自覺源于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活動是文化的形成過程。文化自覺要來源于主體的社會實踐,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所以,大學要建立起課內外、校內外多項實踐體系,豐富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加物質生產實踐如到生產一線實習、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增加社會生產關系的實踐如參與志愿者活動等;增加科學實踐活動如增加課程內的實踐學時等。在一系列的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充分展現了實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豐富自己的社會關系,在其中體現、實現、創造自己作為人的本質,而這一過程恰恰是人的自覺在指導人如何處理與整個世界的關系下產生的,體現了人的自覺性,作為實踐主體的大學生,體現了其文化自覺。
3.自覺堅守新媒體文化宣傳陣地
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技術如微博、QQ、微信等已經構成了大學生新的文化生態圈。以新媒體為標志的文化生態圈是大學生文化自覺的新陣地。因此,一方面要建設好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代表主流文化聲音的網絡媒體,如“中國大學生在線”等,創建大學生網絡文化品牌,爭取網絡文化的話語權;另一方面,要加強大學課堂的新媒體技術的改革,新媒體技術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沖擊與挑戰已經愈演愈烈,國外的“翻轉課堂”“慕課”等教學方式已經在國產生了示范效應,國內越來越多的大學已經對已有的課程進行相應改革,使大學生能夠更為自主學習的學習。
文化自覺是文化軟實力形成的內在動力,大學生是文化軟實力的建設者。通過使大學生理解文化自覺的深刻內涵及廣泛的社會實踐,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做到自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自覺堅守新媒體文化宣傳陣地,全程投入文化軟實力的建設當中。
注釋:
1.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開辦的第二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首次提出“文化自覺”.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笫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94.
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