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多壽
去醫院看病,掛號、門診、檢查、交費樣樣都要排隊的煩惱將會成為歷史,目前,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已正式入駐支付寶錢包"未來醫院"服務窗平臺.患者可通過支付寶錢包在該醫院預約掛號、門診充值、退款,大大節省了看病時間.后續還將上線評價、導診、化驗單推送、住院病人交費及退款等功能.
一個支付寶賬號可以綁定5張就診卡,全家人都能用.子女在外地也可以用支付寶賬號綁定父母的就診卡,替父母預約,然后打電話給老人家,按預約時間去醫院就診,醫生開出檢查單后,子女手機接收到信息,點擊交費.就診結束,藥費同樣可以通過支付寶支付,老人家直接到窗口拿藥就行.
美中不足的是,該院"服務窗"一期產品只支持自費,暫不支持醫保結算.
這種便捷的移動醫療平臺,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部分醫院上線,與安醫大二附院的合作尚屬我省首家.不久的將來,蕪湖、馬鞍山、宿州等地會有更多醫院加入.
[教程]
綁定過程:登錄支付寶錢包-添加"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服務窗-綁定就診卡
門診充值:點擊門診充值-點擊充值就診卡-輸入金額-支付寶錢包付款-充值成功信息推送
預約掛號:點擊掛號-選擇科室、醫生-選擇就診時間段-點擊確認掛號-掛號成功信息推送
一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武漢協和醫院為一名瓣膜疾病合并先心病患者成功進行了全機器人瓣膜成型加房間隔缺損修補術.這是中南地區首例由達芬奇機器人開展的心臟手術.
武漢協和醫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介紹,傳統的心臟開胸手術,需要開胸,創傷較大,而使用達芬奇開展心臟手術,僅在乳房下緣、腋窩處開3個0.8厘米左右的小口,創可貼就可蓋住.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下屬生物工程與納米科技研究院與富斯外科醫院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通過驗血來化驗直腸結腸癌細胞的方法,不但可免針管抽取細胞樣本的痛楚,還能幫病人省下數千新元的醫療費.
這項血液活檢技術運用一個直徑7.5毫米的微篩,5分鐘內從血液中篩檢出循環腫瘤細胞,化驗結果只需要2個小時,接著采用分子檢驗法進行基因檢測,以確認結腸直腸癌屬于哪種基因變異,這有助于醫生采取更有效的靶向治療法.另外,由于血液是在體內循環,血液活檢也有望讓醫生更全面地掌握癌癥細胞在病人體內的擴散情況.
生物工程與納米科技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陳民漢醫生稱:目前的檢驗以針管插入病人體內腫瘤,抽取活檢樣本,病人得面對出血、感染及腫瘤周圍細胞組織受傷等風險.相比之下,血液活檢只需進行抽血,并且至少能幫病人省下約1萬元人民幣的費用.
在美國,托老所對老人非常重要.美國人的家庭觀念與中國不同,他們更加注重夫妻和未成年的孩子組成的小家庭,而非中國傳統的大家族.所以,父母在孩子成年后便開始獨自生活.等到老人們年事已高、行動不便,托老所就為他們撐起了一個"大家庭".
美國的托老所分全托和半托形式,多數老人會選擇半托,即像幼兒園一樣,早上由家人或托老所的工作人員將老人接到所內,像小朋友一樣,接受照料、享受托老所里的各項娛樂、活動設施.同時,還有專門的營養師幫老人吃得健康,也有專門的健身教練幫老人進行鍛煉指導.
進托老所之前,老人們會對它進行一系列調查.同樣,托老所對老人年齡也有一定限制,一般在60歲以上.托老所所需費用由政府資助和社會、教堂捐助.老人所交的費用沒有具體標準,按老人的經濟狀況而定,從每月1000美元到1萬美元不等.
為了幫助走失的老人盡快獲得幫助,日本最近推出了一個名為"生命吊墜"的項墜.
老人走失或發生意外時,前來幫助的人或急救人員能用手機掃描項墜上的二維碼,立刻就能獲得老人的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血型、緊急聯絡人的電話號碼、過敏史、患有哪些疾病等信息,為搶救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且,項墜由鈦合金或精密陶瓷制成,具有超強抗腐蝕的能力,即便老人常年佩戴,也能保證二維碼的清晰度不變.
發明"生命吊墜"的是一家印章公司的負責人,他說,由于看到過患有認知障礙癥的老人迷路,再加上自己也即將步入老年,便想出了"生命吊墜"的辦法,為老人的安全保駕護航.當災難來臨時,急救人員也能通過吊墜快速識別傷員身份.
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有一個專為65歲以上老人準備的"第三年齡幼兒園".凡是愿意到這里來"入托"的老人均由工作人員負責接送.每天早晨上課以前,老人們要在一起吃"團聚飯",上課時學習的是老年保健知識和保健操.在這里,老人們沒有孤獨的感覺,在工作人員的悉心照顧和精心安排下,他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最近,中山大學舉辦了一場"天下無謠"的辟謠大會,并發布了一份謠言分析報告.報告顯示,謠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類.每逢周一、周二、周三和周六是謠言散布的高發期.
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副主任何凌南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制造謠言的各種手法:數字夸大、圖片夸張是謠言制造者最愛使用的方式;關于健康的謠言喜歡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詞語,還包含如"致癌""有毒""身亡"等詞匯,并且常借助成功人士為目標宣傳."這些信息會激起我們保護重要親友的欲望.老人的自身衰老讓他們容易被激發死亡恐懼,同時他們更希望下一代注意到這些'知識'."因此,轉發"謠言"的人基本都是真的相信其內容.在謠言制造者中,男女做出的"貢獻"不一,據研究,男性制造了謠言中的83%,而女性只是17%.不過,在謠言傳播過程中,女性會相對更容易相信并傳播.
專家指出,只要了解信息出處,查明信息中的原始人名、機構名,向專業人士請教,人人都能粉碎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