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中國的改革從微觀農戶和企業的放權讓利,以提高農戶和企業的經營積極性開始,沿著雙軌漸進的方式,一方面給予在改革前形成的違反比較優勢、缺乏自生能力的大型國有企業必要的轉型期保護、補貼,使中國經濟在轉型期避免了崩潰。
另一方面,為鼓勵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進入符合中國比較優勢、在轉型前受到抑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各級政府經由經濟特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積極的招商引資,為中國經濟利用后發優勢來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創造了因勢利導的條件,使得中國經濟在轉型期維持了穩定和快速發展,并為進一步改革創造了條件。
雙軌漸進式的改革固然帶來了我國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奇跡,但國民經濟中也出現了收入分配惡化和腐敗等一些影響社會穩定的現象。
雙軌制的轉型過程中,為了保護、補貼沒有自生能力的大型國有企業,我們保留了一些價格信號的扭曲,比如通過金融抑制人為壓低資金價格,將金融資源主要分配給國有和少數非國有的大型企業。這相當于給大型國有企業和這些比較富裕的群體提供了補貼,而補貼這些大企業的是把錢存入金融體系,得不到金融服務而且相對比較窮的中小企業、農戶和一般家庭。
對于能拿到資金的企業來說,因為資金價格相對便宜,所以投資的是資本相當密集的產業,這樣的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相對少,從而也會抑制勞動需求和工資,進一步惡化收入分配。
此外,資源價格也偏低,誰能拿到資源開采權誰就能馬上致富。這些扭曲都創造了制度租金,有了制度租金就有了尋租的行為,導致腐敗貪污。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資本十分匱乏。當時以對市場的干預、扭曲給這些資本密集型大型企業保留一些保護、補貼,是維持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必要,屬于“雪中送炭”。
經過35年高速發展,我們現在已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資本不再那么短缺,很多原來不符合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現在已經符合比較優勢,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在這種狀況下,繼續保留那些保護、補貼,導致的結果只能是收入分配惡化和腐敗蔓延。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意味著需要消除對市場所遺留的一些干預、扭曲,讓資源由市場進行配置,這樣一方面能夠讓經濟更好地按比較優勢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解決改革開放以來遺留的社會、經濟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還應該發揮好的作用,克服市場失靈,因勢利導地推動技術、產業、制度等結構的變遷。
如果能這樣做,中國經濟還可以持續、穩定、健康而且比較快速地發展,到2020年左右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加上人民幣升值,很可能會跨過高收入國家的門檻,達到人均收入12476美元,成為二戰以后第3個從低收入變成中等收入再進入到高收入的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