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警方偵辦的21世紀網涉嫌新聞敲詐事件中,《21世紀經濟報道》副主編、21世紀網總裁劉冬等8人被警方帶走。
警方稱,21世紀網通過公關公司招攬介紹和業內新聞記者物色篩選等方式,尋找具有“上市”“擬上市”“重組”“轉型”等題材的上市公司或知名企業作為“目標”對象。對于愿意“合作”的企業,在收取高額費用后,通過夸大正面事實或掩蓋負面問題進行“正面報道”;對不與之合作的企業,在21世紀網等平臺發布負面報道,以此要挾企業投放廣告或簽訂合作協議,單位和個人從中獲取高額廣告費或好處費。
這枚輿論炸彈,引起了傳媒業的震動。繼8月底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原副社長王一義被查后,又一名媒體“大佬”被查。今年,在中央“既打老虎又拍蒼蠅”的反腐態勢下,媒體也成“重災區”。
倒下的“大佬”們
梳理發現,今年接受組織調查的媒體行業“一、二把手”數量不下10人,呈現出比以往更為密集的落馬趨勢。
這十多人中,包括諸如前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總經理張勤耘、《成都商報》創始人何華章,以及前央視財經頻道總監郭振璽這些業內赫赫有名的“風云人物”。
從紀委監察機關的公告和媒體對于各位“大佬們”的生平事跡報道來看,每一位都有自己光鮮的“風云故事”和“傳奇人生”,然而B面人生中的“經濟問題”卻使他們齊刷刷地倒在了法律的面前。
湖北省紀委監察廳查明,張勤耘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廣告代理、住房分配、干部任用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賄賂;違反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規定,接受禮金。“民主與法制網”更是揭露,張勤耘將受賄、干部任用與賭博綁定在一起,形成“捆綁式腐敗”。
曾經的四川傳媒界的領軍人物何華章,從成都日報社總編輯到成都市委宣傳部部長,再到中共遂寧市委副書記,遂寧市市長。2014年3月24日,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今年9月,媒體曝其中部分問題已涉嫌犯罪,四川省紀委已將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而震驚全國的“央視郭振璽案”更是將部分媒體部門黑暗的一面徹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郭振璽的牟利之道,是左手用“3·15”打壓企業,右手靠“年度經濟人物”拉攏企業,形成了獨特的“紅黑斂財術”。
由郭振璽牽出的央視財經頻道副總監李勇、主持人芮成鋼、歐陽智薇等媒體人,以及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央視電視劇頻道總監黃海濤的陸續被查,更讓公眾看到其中的“水”有多深。
巡視組作用凸顯
8月25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發布公告,中共浙江省紀委對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原副社長王一義的嚴重違紀問題進行了立案偵查,決定給予其開除黨籍處分,其涉嫌犯罪問題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根據媒體報道,王一義的問題是浙江省委巡視組在對浙江日報報業集團進行巡視時發現的。事實上,早在7月13日,浙江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播出的電視專題節目《反腐前線》中已披露了王一義的被查經過,本人更是出鏡“現身說法”。
和王一義問題在省委巡視工作中被查出類似,今年媒體“大佬們”的被查多與中央、地方巡視工作關系密切,各級巡視組作用凸顯。
例如,今年3月下旬至4月底,福建省委第五巡視組對福建廣播影視集團開展了巡視工作,反應“個別領導干部嚴重違紀違法”。7月份,福建廣播影視集團總經理陳文廣便被立案調查。而5月初被查的集團原黨組書記、董事長舒展更是在中央第九巡視組指導下、由福建省紀委對其進行立案調查。
被查出更快的是7月28日,河南人民廣播電臺臺長李新全接受組織調查。7月7日中央第八巡視組才向河南反饋了情況,20天后“媒體大佬”便宣告落馬。
不過也有在例行檢查和專項檢查中被發現的案例。
據財新網援引消息人士的報道,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是在國家審計署自去年12月開始的例行審計中,被查出有經濟問題的,發現劉文在紀錄片對外采購上有財務問題,有一些高收視率的紀錄片制作上,存在涉嫌與隱性的植入廣告有關的利益交換。
據《新民周刊》報道,郭振璽案是在去年年底,中紀委和審計署入駐央視后被查出。
腐敗不只是貪官專利
綜觀那些被帶走的媒體人,他們在成為“大佬”的路上,也曾堅守理想,執著追求,不懈奮斗,也曾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推動者和社會責任的守望者。然而近年來,尤其是今年以來,媒體頻頻曝光一些記者、編輯、甚至“大佬”們公器私用,違法亂紀,或葬送前途或名節不保,讓人唏噓不已。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掌握更大話語權和公眾權力的媒體‘大佬紛紛落馬,暴露出‘媒體腐敗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嚴峻事實。”有人指出。
從已經曝光的媒體腐敗案來看,主要的潛規則大致有兩類:一是如王一義等,分管經營,直接“吃”自己單位;二是利用業務往來,一手抓“紅榜”,一手抓“黑榜”,兩頭通吃。
資深媒體人朱學東先生撰文反思,一種眾所周知的違法、違背職業操守的行為,在中國何以最后發展成了一種大規模的不言自明的商業模式,是最需要反思的地方。媒體的腐敗,與社會整體性腐敗和墮落一樣,是沒有法治、沒有公開性社會的必然結果。
對此,《晶報》刊文指出,腐敗涉及信任濫用,過去對腐敗的定義是“濫用公共權力以權謀私”。在安然公司會計丑聞發生后,僅以公共權力被濫用不足以定義腐敗。于是,2002年透明國際將腐敗重新定義為“濫用委托權力以謀取私人利益”。委托權力比公共權力涵蓋的范圍更廣,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廣義上對公共利益的理解。這個意義而言,腐敗不是貪官們的“專利”和“特權”,無論是不是“官”,無論是在高校、科研單位、媒體,還是在社會組織及私人部門,只要涉及攸關公共利益的委托權力,都有機會也有可能出現腐敗。
“媒體作為一種公權力,如果使用它的人心懷不端,造成的危害將無法想象。長此以往,我們不僅不會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相反會成為價值毀滅者。” 在上海公安機關某關押場所,涉嫌犯罪的21世紀網總裁劉冬如是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