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偉
歷史和南方的因素
1945年越南宣布獨立后,胡志明曾多次寫信給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積極謀求美國政府的支持,不過后者考慮法國利益一直沒有給予回復。隨著法國殖民軍重返中南半島,圍剿胡志明領導的北越軍隊,胡志明不得不向蘇聯和中國求援、靠攏,逐步加入了社會主義陣營。從1950年2月起,越南成為了兩大陣營不折不扣的角力場。
顯然,越南共產黨自建立國家之初,就秉持一種靈活的生存、發展方式,在歷史的每一個轉折期都能迅速轉身,趨利避害;包括在蘇聯的支持下攻占柬埔寨、控制老撾,在蘇聯解體后迅速從柬埔寨撤軍,同時與交惡10年的中國修好;還包括積極研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并在1986年開始嘗試進行經濟革新。
越南華裔學者黎明遠認為,與歐洲一些曾經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太一樣,許多越共領導人都接受過西方的教育或思想影響。當越共把法國人、美國人趕出去后,并沒有完全否決殖民者遺留下的文化,尤其是近年來越共高層中有很多來自南方,而這些南方干部對西方制度文化的領悟和傳承比北方干部多。
2010年本是越南首都河內建城1000周年紀念,但越南國家電視臺原計劃播出的“助興”歷史電視連續劇《李公蘊:到升龍城之路》被意外取消,理由是“中國因素太重”。在早期越南學校的歷史教材里,中國人的面目一直被描述成“惡魔般的侵略者”,越南人希望通過這樣的愛國教育來提升、團結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
深層次的問題是,越南一直更擔心的是與中國在南海上的利益爭端問題,這些地區的最終歸屬直接與歷史相關,因為擁有歷史話語權的一方,更有可能擁有現實話語權。
現實和文化的因素
事實上,越共自胡志明時代起,就存在南方派和北方派,北方派主張加強與中國和前蘇聯的聯系,南方派則更主張親近美歐。由于現今這批越南領導人已經沒有老一輩領導人的成就和威望,所以他們一直千方百計地繼承胡志明、武元甲等人的政治遺產,以此來證明越南共產黨的偉大與正確,這種情況導致越共領導層整體權威被削弱,并呈現出了“弱書記強總理”的格局。
越南現任總理阮晉勇即屬于強勢人物,一般認為他屬于對華強硬派。
記者自小在中越邊境長大,近十多年來也經常去越南采訪,所以有機會接觸到一些越南歷史、政治學者,甚至軍方官員的親屬,他們不斷表示“戰爭早已經結束,過去已經成為歷史,現在越南要全面發展,沒有必要總強調歷史舊賬,那樣會讓外界覺得越南人很狹隘,不愿意與越南正常交往”。
還有越南學者說:“美國軍隊當年來越南,是為了支持南方的政府,而不是為了占領越南,即不是單純的侵略行動,所以只要他們離開了,越南人也就不太在意了。”
這些情況的出現既與越南民族的傳統性格有關,也與政府的歷史教育有關,越南的學校已經很少對年輕一代進行“仇美教育”,相反對美國的一些先進科技、現代文明等情況贊許有加。
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曾經被美國支持的越南南方后來雖然被北方武力統一,但傳統上越南南方人對美國的了解和感情是一直存在的,甚至不乏多重的政治、文化認同,經濟上更是仰慕不已。而隨著近幾年越南南方的干部大量進入國家權力的中樞,對美國的好感將會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一心重返亞太的美國,也很樂意與越南進行多方位合作。
美國與越南似乎至少在一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對付中國。
2013年7月,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訪問美國,與奧巴馬總統共同發表了《聯合聲明》,雙方決定建立全面伙伴關系,這成為越南對美外交的新里程碑。
黎明遠說:“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地理遙遠的美國不會在陸地、海洋上與越南發生關聯與爭執,這樣的現實局面足以讓越南高層與民眾放心。而越南與中國之間的歷史恩怨及現實中的海洋邊界紛爭等矛盾卻復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