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勇 趙 曦
內蒙古水資源利用思考
杜世勇 趙 曦
本文針對內蒙古干旱缺水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在分析內蒙古水資源的分布特點及開發利用現狀的基礎上,從技術和制度兩個方面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為內蒙古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參考。
內蒙古自治區屬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嚴重不足,干旱半干旱地區面積占總區面積的80%,這些現狀嚴重制約著全區工農業的持續發展。怎樣正確認識和解決區內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原有水利工程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優化配置水資源,發掘新的水源,將水資源利用率提高,是內蒙古自治區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地表水資源為406.6億m3,占全國總水量的0.9%。地下水資源為236.22億m3,占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7%。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重復計算量為96.87億m3。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45.95億m3,年人均占有水量1532 m3,耕地每公頃平均占有水量l萬m3。全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l000余條,近千個大小湖泊。有七十多條河流的流域面積達到1000km2以上,分外流和內流兩大水系。內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嶺有賀蘭山、陰山、大興安嶺;外流水系主要包括額爾古納河、西遼河、灤河、永定河和黃河等6大水系組成,主要河流有烏拉蓋河、昌都河、錫林郭勒河、塔布河、艾不蓋河、額濟納河和西拉木倫河。
2012年底,內蒙古全區年總供水量184.35億m3。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119.08億m3,占總用水量的64.6%;林牧漁用水量16.28億m3,占總用水量的8.8%;工業用水量23.55億m3,占總用水量的12.8%;城鎮公共用水量3.01億m3,占總用水量的1.6%;生活用水量7.37億m3,占總水量的4.0%;生態用水量15.06億m3,占總水量的8.2%。地表水源供水量89.64億m3,地下水源供水量93.00億m3,其他水源供水量1.71億m3。
2012年全區總耗水量123.08億m3,其中,農田灌溉、林漁牧、城鎮公共、生活、生態耗水量分別為74.66億m3、12.58億m3、14.76億m3、1.89億m3、4.98億m3和14.22億m3。
(1)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內蒙古東部地區水資源擁有量較為豐富,但中西部地區水資源相對匱乏,所以說內蒙古自治區水資源的分布格局具有地域性和地帶性。東部4個盟市水資源總量為442.13億m3,占自治區水資源總量的80.99%。中西部8個盟市水資源總量為103.82億m3,僅占自治區水資源總量的19.01%。全區人均占有水資源量2289.73 m3,東部區人均水資源量3733 m3,中西部地區人均水資源865m3。全區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接近全國人均2185 m3的水平,但中西部地區人均水資源量都低于自治區的平均水平。
內蒙古年降水總分布趨勢是由東向西,由南向北逐漸減少,年降雨量由東部500 mm遞減至西部的37 mm左右。最大月降水一般出現在7~8月,占全年降水的25%以上,連續最大四個月降水一般出現在6~9月,占全年降水的70%以上。年降水在年際間變化還有出現連續枯水年與連續豐水年的特性。
(2)資源性缺水與工程性缺水并存
內蒙古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決定了區內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特點。其中,額爾古納河、嫩江流域屬工程性缺水,供水能力嚴重不足;遼河流域屬資源性缺水,黃河流域屬資源性極度缺水,同時存在著結構性缺水;內陸河流域水資源較貧乏,分布廣泛,供水工程及供水能力不足,為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區域。
(3)供水量持續增長,用水結構不合理
從1980年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內蒙古各行各業供、用水量呈增長趨勢,總用水量由1980年的104.62億m3增加到2000年的177.41億m3,增長了69.58%。其中,工業用水量逐年增加,從1980年到2000年工業用水量由3.76 億m3增加到10.16億m3,增長了170.2%。隨著工業生產工藝的改進,節水措施的提高,工業用水定額不斷下降,一般工業用水定額從1980年的219 m3/萬元降低到2000年的71m3/萬元。農業用水隨農林牧灌溉面積的增加,從1980年到2000年農業用水量也呈遞增趨勢,由94.88億m3增加到101.5億m3,增長了7.0%。隨著灌區節水改造實施,灌溉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灌溉用水定額有所下降,農田灌溉綜合用水定額從1980年的510 m3/畝降到2000年440 m3/畝。
內蒙古農牧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6%,工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13%。工農業用水結構不合理,農業用水效率仍然較低。現狀農牧業供水量與需水量基本相當,而工業、城鎮生活和生態供水嚴重低于需水量要求。現狀農牧業水資源供需平衡,但工業、城鎮生活和生態供需嚴重失衡。
(4)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
內蒙古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部分盟市地下水開采已接近和超過可開采量,東部通遼市和西部的烏海市,呼和浩特市尤為嚴重。目前全區已有35個超采區,年超采量達5億m3,局部地區出現持續降落漏斗,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已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和區域生態環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當地水資源已不足以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資源型缺水問題嚴重。
(5)缺少跨流域、跨區域水資源調配工程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東西狹長,總體上西高東低,長距離、大跨度的東水西調實施難度較大,但在東部區的鄰近流域實施調水具備一定的條件。目前,由于缺少跨流域、跨區域水資源調配工程,無法改變水資源空間不均問題。
(6)水生態環境狀況惡化
內蒙古多數地區河湖萎縮、干涸,水質惡化。據內蒙古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調查,內蒙古全區河流水質為輕度污染,湖庫水量減少、水質較差,水生態環境惡化。
總體而言,在挖掘工農業用水節水潛力,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基礎上,有償轉讓農業用水,調整用水結構、實施必要的水資源調配工程,同時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是確保自治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本保障。
(1)調整用水結構,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型農牧業
積極推廣節水灌溉理論與技術,節水灌溉的推廣應作為一項技術革命來抓,積極發展節水型農牧業。在整個推廣過程中,積極推進“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重點進行大中型灌區的節水改造,將東北地區的節水增糧行動和小型水利工程重點縣的建設作為示范先導。
加強雨水積蓄利用,同時配備農藝節水措施(抗旱品種、覆膜保墑、耕作節水),積極轉變農牧業水利的發展方式,建設具規模化的高效節水灌溉區,建設農牧區人畜安全飲水過程,通過這些方式,將農牧業的用水量保持在低水平,節省水量服務于工業用水。
對于工業和城鎮生活用水,積極建設各盟市的供水水源,通過建設回灌工程和地表水源工程,使地下水位下降趨勢減緩,以此解決地下水已超采城市的面臨的問題;積極調整工業產業結構,對于超高耗水的工業要限制其發展,推進改造城市供水管網,提高污水處理能力。
(2)建設完善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
重點解決水資源匱乏地區的水源問題和重點缺水項目地區的水指標配置問題,針對內蒙古西部,圍繞水指標問題,針對東部圍繞水源問題。引綽濟遼調水工程,建文得根水庫,引綽爾河水經興安盟至通遼市,以滿足沿途及通遼市城市及工業用水;西拉木倫河-紅山水庫聯通工程,從西遼河支流西拉木倫河建水庫胡日哈水庫引水至西遼河支流老哈河上的紅山水庫,維持紅山水庫的正常運行,分流西拉木倫河汛期洪水;遼西北供水工程通遼支線工程,通過“遼西北供水工程”的大伙房水庫經三級泵站提水至通遼市科爾沁區。緩解通遼市城市水資源供水矛盾,解決地下水嚴重超采問題,徹底遏制地下水下降漏斗發展趨勢。
(3)圍繞水生態文明建設,管好資源權,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生態文明的核心之一是水生態文明,鐘靈毓秀關鍵在水,建設北疆亮麗風景線關鍵在水。從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高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并將水資源管理納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重要內容。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和污用水效率控制這“三條紅線”的指標體系,必須落實到各級行政區。各級行政部門要對規劃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制度的實行嚴格把關。
建立并加強水資源監控體系,完善并提高節水市場準入標準,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對于水功能區要加強監督管理,對水域容納污水量進行嚴格核定,將入河湖排污總量控制在最低量,完善地下水節約保護制度并嚴格落實,控制好地下水總量和地下水位,大力推進節水壓采與水源置換,逐步實現地下水壓采才不平衡。探索完善水權交易制度,在統籌農業節水、保障工業用水、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水資源使用權在地區間、行業間、用水戶間的交易,探索完善水權流轉方式,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與效益。
10.3969/j.issn.1001-8972.2015.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