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飛,王為國
(1.吉安縣水利局,江西 吉安 343100; 2.永豐縣水利局,江西 永豐 331500)
吉安縣蒼田精品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及做法
李騰飛1,王為國2
(1.吉安縣水利局,江西 吉安 343100; 2.永豐縣水利局,江西 永豐 331500)
精品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吉安縣
吉安縣蒼田精品小流域在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中,實行山、水、田、林、路、能、居統籌規劃,與當地農村主導產業相結合,集中投入,連片開發,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2009年以來,吉安縣圍繞“生態吉安、創優產業、綠色崛起”這一核心任務,狠抓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全面完成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目標任務,形成了以水保先行作為支撐產業的發展格局,涌現出多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和旅游景區。治理中,吉安縣通過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精心組織、因地制宜,改良方法、優化技術,立足實際、勇于創新,不斷開拓思路,走出了一條工程建設規范化管理、生態與經濟相互協調、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新路子。
吉安縣地處江西省中部,轄12鎮7鄉,總人口50.3萬人,總面積2 117 km2,耕地面積3.97萬hm2,有“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享有“中國葡萄之鄉”、江西省“井岡蜜柚”產業示范基地等美譽。
蒼田精品小流域涉及該縣敦厚鎮、橫江鎮和登龍鄉3個鄉鎮8個行政村9 600人,地理坐標為東經114°47′—114°52′、北緯26°58′—27°02′。流域東西長約8.7 km,南北寬約8.4 km,總面積48.85 km2,海拔50—120 m,相對高程70 m,屬丘陵地貌。流域內原有水土流失面積1 808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7.01%,其中輕度水土流失1 074 hm2、占59.40%,中度水土流失191 hm2、占10.57%,強烈水土流失543 hm2、占30.03%。年均土壤侵蝕總量4.92萬t,土壤侵蝕模數為3 300 t/(km2·a)。流域農業生產水平較低,2008年糧食總產量4 066 t,農業總產值2 660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 701元。流域內農村各業產值所占比例為:農業47.8%、林業10.1%、牧業34.3%、副業3.2%、漁業4.6%。流域內農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糧食作物占較大比例,經濟作物、林果產值占比例較小,并存在大量的坡耕地,經濟效益較低,絕大部分的山地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吉安縣緊緊圍繞“生態吉安、創優產業、綠色崛起”這一核心任務,狠抓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水保項目的實施在建設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2.1 全面完成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目標任務
2009—2011年,在小流域治理開發過程中,實行“黨政領導、財政牽頭、統籌規劃、資金整合、部門實施、鄉鎮配合”的建設管理機制,集中連片開展規模治理和扶貧開發。經過3年的建設,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1 566 hm2,其中坡改梯246 hm2、營造水土保持林334 hm2、開發經濟果木林433 hm2、封禁治理553 hm2。同時,修建各類溝渠43.2 km,堆筑塘壩18座、谷坊23座,修建蓄水池87座,建設沼氣池63口、沉沙池59口,開挖水平條帶116.66 km,鋪筑生產道路19.14 km。完成土石方總量157.62萬m3,投勞8.63萬個工日,施工機械0.91萬臺班。共完成投資1 328.0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 002.45萬元、地方財政配套325.61萬元。
2.2 形成了以水保先行作為支撐產業的發展格局
流域內成功打造了橫江葡萄、登龍油茶、井岡蜜柚、敦厚肉牛、生豬和板鴨等六大特色產業。扶持開發橫江葡萄種植總面積846.7 hm2,幫扶建設油茶基地347 hm2,帶動落戶省級龍頭企業3家,井岡蜜柚、橫江葡萄、登龍茶油、鑫陵大米等5個產品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確定為“綠色食品A級標準”。橫江葡萄獲得有機食品認證,吉安縣榮獲“中國葡萄之鄉”之美譽;井岡蜜柚被列為水保標準化經果林開發示范基地。至2012年底,發展水保“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7個,建立完善了橫江葡萄、敦厚眾鑫中藥材種養、登龍油茶、井岡蜜柚等水保農民專業合作社13家,發展社員700余人,帶動農戶300余戶,實現產值4 600多萬元。流域內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 850元,較治理前增長79.7%。
2.3 涌現出多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和旅游景區
經過幾年發展,涌現出“公唐美麗鄉村”“馬甫村生態旅游農莊”“橫江葡萄采摘旅游園”等多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和旅游景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顯著,有效改善了項目區內的生態環境,從而有力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在獲得良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3.1 統籌規劃,突出重點
3.1.1 全盤統籌,做好流域的整體規劃
在制定小流域實施規劃時,水保技術人員深入現場了解情況,鼓勵群眾參與,廣泛征求意見,充分體現民意,使規劃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山、水、田、林、路、草、居、溝、池統一規劃,制定了以道路為線、村落為點、山坡為面的水保實施方案。
3.1.2 重點突出,確立清晰的建設思路
按照“三大基地”及“美麗鄉村”的建設思路,實現葡萄、油茶、井岡蜜柚“三大基地”與”美麗鄉村”同步建設,把“治理一條流域,開發一方產業,發展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改善一方生態”作為項目建設的落腳點,科學有效地規劃水保措施布局。
3.2 因地制宜,科學施治
3.2.1 科學施治,有效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經果林開發過程中最容易產生水土流失,為此水保技術人員對整地的施工人員進行了技術培訓。對經果林條帶一律實行由外向內反坡3°~5°整地,條帶邊坡控制在45°~20°,在條帶內側開挖每段長5~10 m的水平竹節溝以攔蓄坡面雨水。整地后立即在條帶沿坡等高條播4行以上混合草籽,一方面提高了水源涵養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滿足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币?。
3.2.2 因地制宜,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經果林大多種植在水土流失的荒山荒坡上,灌溉缺水是面臨的嚴峻問題。為此,在治理中注重興建蓄水池、沉沙池、消力池,開挖截水溝、排水溝,鋪設灌、滴管網,挖筑山塘,即“三池二溝二管一塘”,充分利用山形地勢落差,合理布局,優化選址,打造攔、引、集、蓄、灌、排六位一體的綜合用水功能。興建的“三池二溝”,在雨天將從山地坡面、路面收集的雨水通過截水溝引入沉沙池沉積泥沙,沉積后的雨水進入蓄水池,作為果樹生長澆灌用水。在果樹需大量用水時啟用灌管網絡澆水,需水少時用滴灌管網滴灌,肥水也可以通過該池稀釋澆灌,不但實現了一池多用的功能,還可減少大量體力勞動,節省人力成本。雨天多余的雨水溢滿蓄水池后,通過消力池、排水溝引入山腳的漁塘。該工程有效解決了葡萄、井岡蜜柚、油茶等的旱期灌溉問題,被稱為“集水有面,引水有溝,儲水有池,蓄水有塘,灌溉有管,泥沙有擋”的“六有”工程,為集雨、節水灌溉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3.3 改良方法,優化技術
3.3.1 創新水保林種植技術
密植胡枝子是南方對中強度以上貧瘠水土流失區域常用的水保植物措施。吉安縣水保技術人員在胡枝子種植過程中打破了傳統的立地種植方式,采用鋪地種植,即先對種植區域進行松土并開挖成寬、深均為25 cm的條狀溝槽,把胡枝子樹苗平放至溝槽內并覆土厚10~15 cm,壓實,適量施肥澆水。用這種方法種植的胡枝子分蘗性好,枝條多,成活率高,當年就可以實現區域內植被全覆蓋。
3.3.2 開辟水土流失治理新方法
流域內有較大面積的紫色頁巖區,植被相當稀疏,素有“紅色沙漠”之稱,是南方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一種類型,風化形成的紫色土土質松散、黏性差,在降雨徑流作用下極易形成水土流失。紫色頁巖區土層厚度一般僅20~30 cm,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含量低,pH值為5.6~6.5,呈弱酸性,加上鹽基飽和度低,黏粒含量相對較高,因而不利于植物生長。經過水保技術人員不斷探索,終于找到了一條綜合治理、開發利用紫色頁巖的有效方法:
(1)采用塊狀“品字型”整地播種龍須草穩定坡面。即沿坡面按長、寬、深1.0 m×1.0 m×0.2 m進行碎土整地播種,地塊的土層高度低于邊坡5 cm,以起到儲水保土作用。播種前將草籽放置溫水中浸泡12 h,然后按照草籽 ∶鈣鎂磷肥 ∶復合肥為1 ∶10 ∶2的質量比例均勻混合,適量添加表土和保水劑,將混合后的草種播撒至地塊并覆土,生長出的龍須草能有效減輕徑流對坡面的沖刷。
(2)栽種或播種桃金娘。經過對小流域紫色頁巖區的植被種類分析,發現桃金娘這一植物很適宜紫色頁巖特殊的水、熱條件。將桃金娘種子混合表土后播種或直接栽種幼苗,能有效增加區域的植被覆蓋度。該播種方法適合在雨水較多及溫度適宜的春季實施。
(3)綜合利用,變廢為寶。通過引進頁巖制磚技術對紫色頁巖區域進行合理開發,將開挖的頁巖碾壓成碎粒后燒制成紅磚。用這種方法制成的紅磚強度高、質量好,且帶來較高的環保效益。開挖后的紫色頁巖區域由開發商負責投資開展水保治理,改善了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增強了區域的經濟活力,實現了水保治理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3.4 立足實際,勇于創新
3.4.1 結合當地實際,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吉安縣結合新農村建設目標,在流域內不斷完善工程建設內容,從原來單一的改善居住環境擴展為集路、水、林、能為一體的農村綜合性建設,探索出了水保與當地產業結合、融入新農村建設的新思路。同時,將水保理念植入“美麗鄉村”創建當中,做到不砍樹、不填塘、不推山,按照道路硬化、房前屋后綠化、生活污水攔蓄濾化的要求,先后建設了生產道路、路旁排水溝、“五旁綠化”、沉沙過濾池等工程,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4.2 創新開發模式,打造生態循環經濟
以葡萄、油茶和井岡蜜柚產業為依托,按照“建設一處果園,飼養一欄生豬,配套一口沼氣,養殖一塘草魚,培育一群雞鴨”的立體開發模式,傾力打造經果林生態循環工程。果園內養殖生豬產生有機肥,排往沼氣池發酵產生沼氣作為燃料;發酵后的沼渣向果園提供充足的綠色肥料;果園條帶內種植水保草,按季節實施輪割,向山腳的魚塘提供餌料;魚塘中養殖灰鴨、果樹下養殖烏雞作為附帶經濟,消化果園內過剩能源。這種水保治理模式受到當地群眾普遍青睞。如今整個流域內隨處可見“山腳魚塘綠草,水上灰鴨逍遙,山腰果樹纏繞,樹下烏雞戲鬧,山頂青山戴帽”的現代生態果園,真正實現了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有效結合,展現出生態農莊建設新特色,為生態循環經濟提供了一個新模式。
3.4.3 優化治理方式,發揮水保產業優勢
按照“治理抓特色,特色抓產業,產業抓優勢,優勢抓規?!钡乃悸?,水保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在綜合治理過程中以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為突破口,以培植產業為目標,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扶持開發具有地域優勢的產業,形成了以“基地+公司+農戶”為模式的水保產業鏈,增加了農民收入的同時,使土地利用結構趨于合理,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
吉安縣在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堅持將“開發產業,發展經濟,致富百姓”作為項目實施的宗旨,注重規模治理、大戶治理、典型示范帶動,流域內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群眾的生活條件明顯提高,作物生長水旱無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流域內的群眾走上了富裕、健康的發展道路。
(責任編輯 王 琦)
本刊重要聲明
近來,有作者向本刊來電,詢問自己已支付4 000~5 000元高價版面費的稿件編排及刊發情況時,才發現上當受騙!原來是一些作者不明真相,通過中介機構投稿,但稿件并未轉到本社。另外,還發現不法分子冒充本刊在網上征稿,然后欺騙作者收取審稿費和版面費。
本刊在此鄭重聲明:《中國水土保持》是水利部主管、黃河水利委員會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水土保持綜合性科技期刊,未與任何個人、網站、中介機構等就刊發論文開展合作,凡論文符合本刊辦刊宗旨“貫徹水土保持方針政策,報道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推廣水土保持先進技術,宣傳水土保持先進典型,介紹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經驗,反映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實踐,探討水土保持監測預報方法,普及水土保持基礎知識,提供水土保持動態信息”和與水土保持生態有關的稿件,均可直接登錄本刊網站(www.swcczz.cn),進入“作者投稿系統”注冊后進行投稿,或者直接將稿件發到本刊投稿郵箱swcc2000@sina.com,稿件查詢電話0371-66022338。
《中國水土保持》雜志社
2015年3月
S157.2
C
1000-0941(2015)04-0062-03
李騰飛(1984—),男,江西安??h人,工程師,學士,長期從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管理工作。
201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