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忠,包小蘭
(1.定西市安定區水土保持局,甘肅 安定 743000; 2.定西市安定區林業局,甘肅 定西 743000)
安定區水土保持現狀及發展建議
李繼忠1,包小蘭2
(1.定西市安定區水土保持局,甘肅 安定 743000; 2.定西市安定區林業局,甘肅 定西 743000)
現狀;建議;水土保持;安定區
安定區大力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在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發展支柱產業、探索建設機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面對綜合防護體系不完善、經費不足、林草“三低”問題突出、“三同時”制度落實不到位、水土流失監測水平低等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新形勢下的發展建議,要著力創新工作思路、實行分區防治、注重效益共贏、強化統籌協作、嚴格監督執法,打好水土保持攻堅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安定區位于甘肅省中部,是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區轄12鎮7鄉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4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3萬人。總面積3 638 km2,現有耕地16.25萬hm2。安定區是全國有名的貧困縣(區)之一,自然條件嚴酷、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是主要原因。全區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多年平均氣溫6.3 ℃,年均降水量380 mm左右,年均蒸發量高達1 500 mm以上,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不足80 m3。水土流失面積達到3 306.2 km2,占總面積的91%。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貧困面貌,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區委、區政府始終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產條件、發展生態經濟作為增強發展后勁的戰略舉措,堅持“水保立區”戰略不動搖,大力推進生態建設,通過不斷創新思路、創新技術、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實現了“五個轉變”,即由小流域治理向大示范區建設的轉變、由單一型治理向防治結合的轉變、由坡面治理向溝坡兼治的轉變、由綜合治理向治理與開發并重的轉變、由分散型治理向全社會參與的轉變,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安定區先后被水利部授予“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黃土高原地區梯田化區”“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區)”等稱號。
1.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在全區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成效顯著。截至2013年底,全區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 484 km2,治理程度達到75.1%,林草覆蓋率達到35.5%,累計興修梯田11.9萬hm2,造林保存面積9.1萬hm2,種草留床面積3.8萬hm2,建成各類淤地壩155座、小型攔蓄工程20.3萬座(處、眼)。據測算,現有水土保持工程每年可攔泥沙1 200萬t,攔泥效益59%;攔蓄徑流4 700萬t,蓄水效益65%;年土壤侵蝕模數由5 640 t/km2減少到2 340 t/km2,年平均流失泥沙量由治理前的2 052萬t下降到現在的852萬t。全區基本實現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溝、就地攔蓄”,農村道路、農民用電實現了網絡化、全覆蓋,區域生態環境和基礎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1.2 水土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通過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資源利用體系建設,對位配置梯田、水窖、谷坊、淤地壩和林草等措施,將低效劣質的侵蝕坡耕地改造為高效優質的水平梯田,將導致水土流失的主導因子——降雨徑流通過聚流、分散、儲存進行調控,使有限的降水資源得到了有效攔蓄和高效利用,為優化農、林、牧用地結構和產業調整創造了條件,極大地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據測算,坡耕地修成梯田后,糧食增產30%~50%,自然降水利用率可提高20%以上,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小水庫”。即使在大旱之年,梯田地種植馬鈴薯產量也大于22.5 t/hm2,較坡地種糧收入凈增5倍以上,加上全膜雙壟溝播、良種擴繁、配方施肥等新技術的推廣運用,使得“抗旱蓄水富墑,保糧增產增收”的效益更加突出。全區現有梯田在正常年景每年的糧食增產可達到12.5萬t,以每人每年350 kg口糧計算,可解決35.7萬人一年的基本口糧。2013年,安定區糧食產量達到39.21萬t,已連續4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1.3 特色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果為平臺,發展流域特色經濟,培育了馬鈴薯、畜草、蔬菜和勞務輸轉“四大”特色產業,壯大了縣域經濟。自2004年以來,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連年穩定在6.7萬hm2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30萬t以上,實現了從“救命薯”到“溫飽薯”再到“致富薯”的轉變,成為輻射千家萬戶、統籌城鄉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引領區域經濟的戰略性主導產業。2013年,全區有養殖企業35家、養殖小區130個,規模養殖戶5 200戶,各類畜禽存欄量達到415萬頭(只),“種草養畜—建設沼氣—沼渣肥田—增產增收—改善環境”的生態經濟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基本形成。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 700 hm2,產值達到9.6億元,不僅鼓足了老百姓的“錢袋”,更豐富了周邊城鎮居民的“餐桌”。梯田建設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程度,有效地解放出農村剩余勞動力更多地從事二、三產業,年輸轉勞動力11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0.15億元。通過發展特色經濟,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 107元,在嚴酷條件下創出了一條由不得溫飽—基本解決溫飽—穩定解決溫飽并向小康社會邁進的發展之路。
1.4 參與機制得到逐步建立
在工程建設中,堅持拾遺補缺、整合完善、改造提升、整體推進的原則,充分發揮中央資金的主導性作用,采取財政擠一點、部門投一點、社會捐一點、群眾籌一點的辦法,多渠道籌資強基礎、促發展,完善和提升治理開發措施,實現了由部門獨家治理向全社會參與治理的重大轉變。積極推行“一事一議”、群眾投工投勞承諾制度和“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四荒”承包制,促進資金、技術、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特別是在梯田建設中,群眾出資投勞的積極性更高,走出了一條“群眾貸款—機修梯田—種植馬鈴薯—增加收入—改善環境”的新路子。新修梯田減少了水土流失,當年種植馬鈴薯還可收回成本。廣大群眾從水土保持工作中得到了實惠,改變面貌的決心和信心越來越大。近10年來,黨員干部、市區各單位開展義務植樹,積極引進全國農行等捐助和對口幫扶資金,采用喬灌草混交方式,在城區四山和通道工程沿線完成了大面積高標準、高質量的整地造林綠化工程,提高了成活率、保存率和覆蓋率。
安定區水土保持工作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1)綜合防護體系還不完善。雖然水土流失惡化的局勢得到明顯遏制,但全區還有2.5萬hm2坡耕地沒有得到治理,有近4萬hm2人工梯田因建設年代早,受當時條件限制,質量標準低,田間道路不配套,生產能力仍然較低,影響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部分林草措施質量標準相對較低,需不斷補植補造,進一步改造提升。溝坡治理不同步,侵蝕活躍的溝道面積大、治理程度低,治理任務十分艱巨。
(2)水土流失防治經費嚴重不足。水土保持基礎設施還十分脆弱,退耕還林、荒山造林、梯田建設、淤地壩工程等支撐水土流失防治的項目有限,國家投資標準偏低,地方配套資金落實難,建設資金缺口大,治理措施配套不完善,影響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質量和效益的有效發揮。
(3)林草“三低”問題突出。由于長期的干旱威脅,特別是在冬春兩季缺乏有效降雨,持續的高溫,加上病、蟲、鼠害和林牧矛盾的凸顯,致使林草成活率、保存率和覆蓋率低下。
(4)“三同時”制度的落實有待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依然尖銳,各類生產建設項目業主落實水土保持方案的責任意識不強,棄渣攔擋、綠化等防治措施不配套,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在開發、生產和建設過程中人為造成水土流失的問題比較突出。
(5)水土流失監測水平較低。水土保持監測和效益評價滯后,監測手段和基礎條件較差,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科研試驗和示范推廣的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甘肅省政府開展了“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打造生態安全屏障”等一系列部署,對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機遇和挑戰,今后要切實打好水土保持攻堅戰,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水土保持工作要始終堅持“持續減少黃河泥沙,利民、安民、富民”的工作宗旨,發展目標要著眼民生,措施配置要關注民生,工程運行要惠及民生[1]。
3.1 創新工作思路
要認真貫徹水土保持工作方針,繼續堅持“水保立區”戰略和“三苦”精神不動搖,按照“大水保、大生態、大戰略”的理念,以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為目標,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出發點,依托優勢資源,以水保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為載體,以項目實施為抓手,把防治水土流失與農村扶貧開發相結合,流域綜合治理與特色產業開發相結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在水、土、錢、糧四字上做文章,在改造提升創精品、組裝配套抓整合、調整結構興產業、保糧增收惠民生上求突破,走好“修梯田、保水土、調結構、興產業、增收入、促發展”的路子,努力打造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區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著力推動全區水土保持事業實現新跨越。
3.2 實行分區防治
按照《安定區“十二五”水土保持發展規劃》,根據區域氣候類型和地域差異特點,將全區劃分為兩大類型區域。
(1)重點預防區。一是地處南部的淺山半濕潤二陰區,氣候相對高寒濕潤,植被較好,林草覆蓋率較高。該區應以保護林草植被和水土保持設施為主,實行封禁管護和生態修復,發揮自然修復能力恢復植被,禁止亂采濫挖,實行舍飼養殖,發展集約化、可持續發展的畜牧業。科學合理安排水利設施,確保生態用水,封山育林育草,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有條件的地方實施生態移民。二是地處中部的河谷川沿地帶,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川臺地較多,灌溉條件相對較好,引洮工程即將通水,發展生態農業潛力巨大,而且水土保持治理成效顯著,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較強;但生產建設項目較多,企業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嚴重。該區應在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的同時,嚴格貫徹落實水土保持法,加大宣傳力度,強調全社會特別是業主保護水土資源的重要性,面向生產建設單位,依法落實治理責任,監督建設單位編制水保方案,落實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重點治理區。地處北部的干旱山區,土地面積大,人均耕地多,光熱資源豐富,但林草覆蓋率低,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水資源缺乏。農業生產以旱作農業為主,結構單一,廣種薄收,產量長期低而不穩。該區應以治理水土流失、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為主,適度發展畜草產業,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村全面規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真正實現保水土、保生態、保發展。
3.3 注重效益共贏
以徑流調控理論為指導,以水土資源的高效利用、解決農民生計、促進共同富裕、實現“三大”效益的統一為導向,按照“荒山封禁造林、坡地退耕種草、平田覆膜種薯、打壩攔泥淤地,村村路電暢通、戶戶窖池配套、家家建棚養畜、人人勞務致富”的治理與開發模式,完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對位配置治理開發措施,不斷豐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內涵。在治理措施上,堅持預防、保護、監督、治理、修復、改造多措并舉,重點破解溝道治理程度低、難度大、投資高的難題。在開發措施上,以綜合治理成果為平臺,以保護生態為前提,堅持與扶貧攻堅、產業發展、文明進步相結合,促進生態循環經濟和小流域特色產業大發展,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保障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奠定堅實的基礎。
3.4 強化統籌協作
首先要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落實政府責任主體,發揮政府在規劃實施、資金技術、資源保障、組織發動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其次要以中央投資為主,健全和完善“政府導演、水保搭臺、部門協作、群眾唱戲、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大重大項目和專項資金特別是民間資本的運作、整合力度,引導和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拓寬融資渠道,凝聚合力,高密度投入、快速度治理、大示范推進。再次是要加強與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推進科技創新,完善服務體系,努力提高科技對綜合治理開發的貢獻率。
3.5 嚴格依法保護
要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以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依法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為首要任務,特別要加大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建設,強化對重大水利、交通、住建等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實,高度重視和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和相對薄弱地區水土保持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著力落實預防和治理措施,有效防控人為水土流失,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科學的水土保持管理體系,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解決好生態、生產和生存問題,促進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協調發展。
[1] 汪習軍.關于加快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有效治理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4(6):1-3.
(責任編輯 王 琦)
S157.2
C
1000-0941(2015)07-0061-03
李繼忠(1973—),男,甘肅定西市人,甘肅定西市人,高級工程師,農學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管理工作;通信作者包小蘭(1974—),女,甘肅定西市人,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林業技術推廣和生態建設管理工作。
201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