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俊
慶祝澳門回歸15周年是2014年年末最大的盛事之一,15年來,澳門政治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生改善,“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5年間,澳門經濟總量增長了8倍,年均增長了16.2%,人均GDP8.7萬美元,勝過了香港,壓倒了日本與新加坡,甚至超過了美國,擠掉了瑞士,躍居世界第四。澳門實施“一國兩制”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祖國統一的事業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5年來,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不干預特別行政區自治范圍內的事務,全力支持特區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全力支持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保持和諧。從民生物資供給,到幫助特區應對非典疫情、抵御國際金融危機;從《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及其補充協議的實施,到“十二五”規劃將港澳發展單獨成章,提出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中央政府提出并實施的一項項“力挺澳門”的舉措,令人欣喜不已,備受溫暖。
遭遇困難 國家支援
2003年是澳門發展最困難的時期,那時“非典”正肆虐,雖然澳門幸運地未遭遇大規模發作,但這座基本上靠旅游博彩業過日子的城市也出現了蕭條景象:來澳游客人數急劇下降,國際機場候機大廳空空蕩蕩,旅店賓館門可羅雀,零售店、小餐館幾乎無生意可做。當年第二季度,本地經濟在回歸后第一次出現了負增長。一時間,從政府官員、企業家,到公司職員、出租車司機,普遍感到憂心忡忡,愁云滿面。
為了幫助港澳恢復和振興旅游業,在中央政府的安排下,從7月底開始,內地多個省市相繼開放港澳個人游,港澳個人游帶來了大量的游客極大地刺激了在港澳的消費。除此之外,澳門特區政府出資數千萬澳門元,推出“澳門夏日歡迎您”活動,通過贈船票、送大獎等舉措,吸引香港居民來澳旅游。中央政府的支持和特區政府的努力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來澳游客從8 月份開始大量增加,全年來澳游客再創歷史新高。失業率也從2003 年年初的6%以上下降到年末的5.9%。這是自回歸以來,澳門的失業率首次低于6%。
為了進一步恢復和促進澳門經濟的發展,同年10月17日,《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在澳門簽署。根據《安排》,從2004 年元旦起,原產地為澳門的273 種商品將以零關稅進入內地;內地向澳門18 類服務貿易敞開大門;投資便利化為澳門與內地之間的雙向投資簡化了程序。年底,這個城市的經濟增長率第一次達到了兩位數,澳門的經濟得以有效恢復和發展,澳門人憂色盡去,歡喜不已。
突破發展瓶頸 適度多元化
在澳門這個30多平方公里的地區,博彩業一業獨大、資源短缺及承受力低,這些問題將限制澳門經濟的長期繁榮穩定,澳門經濟遭遇發展瓶頸。對此,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都明確提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十二五”規劃將港澳發展單獨成章,提出支持澳門建設一個中心(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和一個平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適度發展多元化經濟,是突破澳門發展瓶頸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也大力推動非博彩旅游、會展、文創、中醫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培育支撐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堅定不移地走適度多元發展道路。
為解決長期制約澳門發展的地域狹小的問題,200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澳門特區政府填海造地361.65公頃,用以建設新城區。建設澳門新城區是緩解澳門特區土地資源嚴重稀缺、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澳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中央政府支持打造澳門成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幫助 “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等。城區見證了澳門400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其中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至今仍保持著原有的功能。利用澳門的歷史文化發展旅游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此外,澳門利用獨特的優勢,為市場廣闊的中國內地與葡語國家之間提供了經貿合作往來的重要平臺。中央政府決定在澳門建立中國-葡語國家論壇,支持澳門承辦“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迄今已舉辦四屆。由中國政府倡議,國家開發銀行和澳門工商業發展基金共同發起成立的“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發展基金”,總規模達10億美元。
加強兩岸聯系 實現共同發展
澳門地域狹小、資源貧乏,其發展離不開中央政府及周邊省市的支持,加強與內地及周邊省市的聯系合作,不僅有益于澳門自身多元化的發展,也將惠及周邊,實現共同發展。
為加強內地與澳門的聯系,2003年,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澳門關于建設更加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CEPA是在“一國兩制”方針下和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做出的特殊安排,有效減少了內地與澳門在經貿交流中的體制性障礙,加速相互間資本、貨物、人員等要素的便利流動,提高了內地與澳門經濟交流合作的水平,對澳門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推動了內地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
CEPA將澳門與內地的經貿合作關系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既為澳門各行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為加強澳門與內地經濟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更大的空間和條件。特別是中央實施內地居民港澳“自由行”政策以來,游客數量激增,澳門旅游服務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除與內地緊密聯系外,廣東依靠地域上的優勢,努力加強與澳門的合作。2009年,國務院批復實施《橫琴總體發展規劃》,提出把與澳門一水之隔的橫琴建設成為“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區。除此之外,基礎設施也實現了互聯互通,其中備受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就是粵港澳三地依托地域,首次合作建設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門,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工程。2009年12月15日,珠澳口岸人工島開建,標志著港珠澳大橋正式動工。目前港珠澳大橋各項工程在全面推進中,力爭按計劃于2016年完工。工程完成后,從香港到珠海的車程只需半小時,粵港澳三地將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在澳門回歸15周年的前夕,國務院批準珠澳口岸實行新的通關安排。12月18日起,拱北口岸通關時間早晚各延長1小時,蓮花橫琴口岸24小時通關,珠澳跨境工業區口岸零時至7時對內地勞務人員、學生和澳門居民開放。開放的口岸,極大的便利了珠澳兩地的交流與合作。
斗轉星移,澳門已經回歸15周年,這15年期間,中央政府對澳門進行了諸多扶持和幫助,像母親一樣守護著澳門的發展,澳門在祖國懷抱中取得的跨越式發展令人欣喜若狂。如今,澳門又一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繼續全面貫徹落實“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未來的澳門將更加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