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華 鄭鵬飛
綏化市位于黑龍江省中南部,地處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幅員面積3.5萬平方公里,下轄肇東、安達、海倫三市,慶安、綏棱、蘭西、望奎、青岡、明水六縣和北林一區,總人口586萬。
綏化物產豐饒,資源富集,糧食總產量、綠色經濟總量、畜禽飼養量均占全省1/4,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草食畜牧業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素有“黑土明珠”和“北國大糧倉”之美譽。
近年來,綏化搶抓黑龍江省開展三年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的有利契機,真抓實干,刻苦實踐,擂響了全市抓產業、抓項目、抓工業、抓發展的隆隆戰鼓。
三年產業項目建設成果豐碩
以可以寫入綏化發展史冊的市委2·28會議為開端,新一屆綏化市市委確立并逐步完善了“五型經濟”、“五個一流”、深化“八項重點改革”、實現“十項升級創新”的戰略思路,工業經濟發展被提升到突出位置。
發展園區經濟戰略思路,解決了項目的載體問題;異地經濟戰略思路,解決了強縣率先發展、弱縣借勢發展,全市一盤棋,迎接發達地區項目梯度轉移等問題;發展鄉鎮村經濟戰略思路,解決了發展主體擴容問題,將占綏化絕對多數的鄉鎮村行政單元徹底激活,全民招商、全民創業、創造財源、擴大就業;發展城市型城市群經濟戰略思路,解決了上什么樣的項目、發展什么樣的產業問題,為綏化轉型升級做了頂層設計,為欠發達地區實現彎道超越確立了清晰路徑;都市圈經濟戰略思路,解決了發展層次升級問題,實現在更大范圍內借勢發展,給綏化打開了一扇合作多贏的大門;推進城鎮化、實現城鄉一體化,給綏化市這樣一個農業資源相對豐富又比較欠發達的農業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發展變化。同時,市委創新并強力推行了促進發展的領導組織機制。
市委的發展戰略深入人心,轉化成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深化改革、升級創新貫穿發展建設的全過程,走出了一條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農區攻堅克難、創造優勢、率先發展之路,取得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發展成果。三年來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指標增長始終領跑全省,并用兩年的時間實現了“再造一個綏化工業”,產業園區形成規模、體現特色,一大批高精尖項目落地,形成一個又一個產業集群,真正實現了項目出就業富百姓、項目出利潤富企業、項目出稅收富財政、項目出綜合效益富社會,為綏化夯實了發展根基,實現了綏化由農業大市向工業大市的歷史性跨越。
產業項目建設的規模不斷擴大。綏化市自2011年實施三年產業項目建設的大戰略,三年來,全市開工新建擴建項目1730個,完成投資1215.5億元,有1015個項目建成投產。三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396戶,比2010年169戶增長1.3倍;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239.7億元,比2010年102.8億元增長1.3倍;規模工業稅收44.4億元,比2010年增長1.1倍;規模工業用電量24.3億度,比2010年增長70%。實現了三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增加值、稅收收入、從業人員“四個翻番”和工業用電量“一個大幅增長”。產業項目建設拉動經濟快速增長,2013年末,全市GDP1210億元,比2010年增長6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4億元,比2010年增長1.3倍。
產業項目建設質量不斷提高。綏化市的產業項目建設,大項目好項目含金量高的項目明顯增多,對綏化市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許多項目逐漸形成產業集群,食品、石化、紡織、醫藥、循環經濟、輕工、建材、木材、機電、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初具規模,以園中園、區中區整體招商為重點的產業園區經濟,實現集約集群集中發展。特別是綏化綠色農產品等資源得到深度開發,其產品在國內許多大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受到廣泛好評,產業項目建設叫響了綏化品牌,提升了綏化市知名度。
產業項目建設效益不斷提升。綏化市產業項目之所以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斷提升,成功率不斷增加。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2億元,增長28.3%,高于全省14.8個百分點,增幅全省第三;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4.4億元,增長29.8%,高于全省19.3個百分點,增幅全省第一;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9.7億元,增長28.2%,增幅全省第一。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16.9億度,增長19.4%,高于全省10個百分點,增幅全省第一;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20.3億度,增長18.9%,高于全省13.6個百分點,增幅全省第一;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24.3億度,增長18.6%,增幅全省第二。產業項目有力拉動了綏化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2013年綏化市經濟總量列全省第四位,工業經濟總量列全省第四位,財政收入總量列全省第四位,糧食產量列全省第二位,以上四項重點經濟指標全部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產業項目建設基礎設施不斷強化。遵循產業項目集群集約集中發展規律,綏化市加快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資源和生產要素向產業園區集中。目前,綏化在市本級和10個縣(市)區辟建了11個重點產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77.14億元,累計建成面積103.5平方公里,入區項目1203個。其中,市本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肇東、安達、青岡、望奎等工業園區是省級開發區,海倫、蘭西、明水、綏棱、慶安等產業園區被列為省級工業示范基地。安瑞佳、貝因美、中糧、伊利、雙匯、維維、寶迪、正邦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綏化園區。這些產業園區是創業的熱土,是企業飛速發展的助推器,為綏化市今后的項目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難得的物質條件。
乘著全省三年產業項目建設年的東風,綏化市創造了產業項目建設和工業經濟發展的“綏化速度”。黑龍江省工信委統計材料表明,2011年底綏化市總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2戶,在三年產業項目建設中,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396戶。因此,完全有理由說明綏化用三年時間走過了60年工業發展的歷程,表明綏化市產業項目建設是成功的,成果豐碩。
新一輪項目產業建設前景輝煌
三年來的招商引資和產業項目建設實踐,成果豐碩,經驗寶貴,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差距。綏化市在認真總結的基礎上,以優化經濟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為目標,全力致力于提高升級,開展了新一輪三年項目產業建設升級年活動,更高層次地謀劃推進農村工業化、新型工業化和產業園區建設,以升級提質增效為重點推動項目產業建設,注重培育優質工業經濟體系。爭取再用三年時間,極大地增加經濟總量,使工業經濟占有絕對優勢的比例,極大地提高經濟質量,形成支撐作用大、效益好、質量高、競爭力強的一批優勢產業和大項目大集團大企業,推動綏化經濟進入全省前三強。
重點是實現“十個升級”:
一是由重點建設項目向重點建設產業升級,努力壯大食品、石化、紡織、醫藥、循環經濟、輕工、建材、木材、機電、新能源新材料十大產業;
二是由傳統產業向新興戰略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升級,積極促進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合作、與高端新興產業集團的戰略合作、與研發總部的深度合作;
三是由資源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升級,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精深加工,不斷延長產業鏈條;
四是由中小項目向大項目升級,面向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大集團,積極聯大靠強,上一批投資幾十億元甚至百億元以上的重量級項目;
五是由單體項目向群體項目升級,推進整區整園招商,實現集群集聚發展;
六是由重點工業項目向工業項目、現代服務項目、城市產業項目升級,在繼續大力發展重點工業項目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城市商業綜合體項目、城鎮化建設項目、現代化大農業建設項目、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
七是由項目建設向達產擴產升級,更加注重產業項目的投產達產擴產;
八是由數量規模向質量效益規模升級,積極調結構轉方式,提質量增效益;
九是由全區域發展向重點優勢區域優先發展升級,重點打造肇東、安達、蘭西、綏化市本級四個重點區域,當作特區來打造;
十是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升級,面向俄羅斯、東南亞、港澳臺,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更多地開發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
同時,適時推進招商引資戰略升級(向開發區整區招商、園中園整園招商、能人經紀人專職招商、商會協會群體招商、以商以企鏈條式招商、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高層招商升級),推進產業項目建設戰略升級(向新興戰略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大企業大集團、國際市場、研發基地總部經濟、資源精深加工升級),這就是綏化自身最好的調結構轉方式增總量提效益,是對經濟發展、調結構轉方式的改革深化發展升級,對長遠發展意義重大。
要實現園區建設的科學布局和提檔升級:一是搞好縣級產業園區建設,二是重點小城鎮的產業園區建設,三是具備條件的鄉村產業園區。
2013年冬至2014年春,綏化市通過開展第三輪項目產業招商與準備之冬活動,簽約項目605個,簽約額1388.44億元。2014年前8個月,綏化開展了三批產業項目集中開工,新開工建設項目254個,計劃投資406億元。如今,項目建設已成為綏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各項經濟指標實現持續突破性增長。2014年截至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28.3億元,增幅全省第一;規模以上工業用電量、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也位居全省前列,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再次實現了逆勢強勢增長。
從產業項目到項目產業,綏化已步入由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轉型發展的“快車道”,中心崛起不再是夢,富民強市不再是夢,提前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不再是夢。
(本文由綏化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