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昀
茂名買官賣官窩案,令人觸目驚心。此前,在數十名違法官員被刑事處理后,廣東省委曾通報稱,茂名市領導干部涉嫌行賄買官人員計159人被處理。
雖如此,新華社一篇調查報道披露的細節仍令人震驚。在這起案件中,兩任市委書記、兩名副市長、一名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一名市委政法委書記落馬,市轄6縣(區)主要負責人無一幸免,波及黨政部門105個。茂名買官賣官窩案涉案人員職位之高、數量之多、性質之嚴重,在廣東乃至全國都屬罕見。由于當地官場風氣敗壞,“不跑不送,原地不動,又跑又送,提拔調動”的官場潛規則大行其道,干部任用甚至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比如,信宜有個鎮長是中國農大畢業生,努力工作卓有成效,每次開干部大會都受表揚,但多年沒有提拔。為了升任鎮黨委書記,他抵押貸款5萬元,湊了20萬元行賄,此后很快被提拔,也因此受處理。
以往有些地方對待買官賣官問題,往往墨守“首惡查究,從者不問”的潛規則,使得一些通過買官上位的領導干部仍然活躍在官場上,繼續耍權弄錢。比如,安徽阜陽潁泉區鼎鼎有名的“白宮”書記張治安,其行賄買官行為早在2003年就已暴露,卻未受到任何處理,直至2008年才因涉嫌報復陷害被帶走。在這期間,張治安不僅沒有收斂,反倒大肆受賄賣官,將當地官場搞得烏煙瘴氣。同樣,通過行賄張治安上位的官員,也未受到太大影響。相比之下,茂名買官賣官人員被連鍋端,體現了反腐力度的加強,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買官賣官之禍,不僅在于敗壞官場風氣,嚴重者還將對地方經濟、社會構成惡劣影響。所謂買官賣官,其實就是把做官當成一門生意。買官者當初花多少錢買官,上位后往往不會滿足于把“本錢”撈回來,而是瘋狂地榨取利益。其方式除了向下賣官,還有在其職權內搞尋租,牟取不正當利益,比如違規出售土地、亂上馬工程等等,到頭來,所有“腐敗成本”通過各種形式轉嫁到當地百姓頭上,輕者造成地方經濟疲軟,社會運轉不暢,重者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買官賣官如同瘡疤,不果斷剜除腐肉,就會病入骨髓。所以,必須破除“反腐影響地方經濟”“允許適度腐敗”等怪論,對買官賣官者一抓到底。徹底清理官場害群之馬,端正官場風氣,才能讓地方社會經濟走上健康軌道。事實也表明,茂名反腐以來,經濟總量有所提升,若干經濟指標增速在全省位于前列,這還沒有算上民生賬、民心賬。要腐敗的虛假繁榮,還是要健康穩定的發展,并不是什么艱難的選擇。
歷史經驗表明,賣官鬻爵從來都是危及執政根基的毒瘤,也是社會穩固與否的溫度計。我們在追求法治的現代社會,更不應容許這類敗壞官場風氣、禍害社會民生的丑陋現象存在。對買官賣官行為,就該像處理茂名買官賣官窩案一樣,“一個都不放過”,以鏟除其滋生蔓延的土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