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一
上榜理由:她用文字擔負起女性的社會責任,用思考、理性和分享為轉型期迷茫的中國探尋文明生活的另一種路徑。她的思考正是這時代最需要的營養劑。
今年39歲的劉瑜論資排輩在學術界屬于晚輩,近幾年以自己獨立的思考,理性的分析成為國內公共領域最重要的聲音之一。她為媒體撰寫的政治評論專欄既受好評又受歡迎 ,一部《民主的細節》,一部《觀念的水位》,為在改革轉型期迷茫的國人探尋出生活與政治的另一種路徑。《送你一顆子彈》使得人們驚喜的發現,嚴謹的劉瑜內心溫柔而又文青的一面,這使得她成為學術界的另類,既得到男性讀者的歡迎又獲得女性讀者的喜愛。
劉瑜的個人經歷并不復雜。“就是從學校到學校到學校到學校。”劉瑜這樣簡單概括自己的生活。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后,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這是劉瑜人生清晰而又簡單的軌跡。長久以來國人皆認為政治是男人的事情,研究政治也是男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可是劉瑜斜刺里殺出,顛覆了國人傳統的認知,原來女性在政治學方面也可以有獨到的觀察、見解和思路。也因此面對國內流行的“女人研究政治是行為藝術”的觀點,劉瑜提出反駁,“文化上,雖然整個社會是一種不鼓勵女性關心公共事務的狀態,但公共事務、公共生活對女人的生活也是有影響的,女人對這個社會也是有責任的。談女性主義,很大程度上不是談權利,而是談責任。”劉瑜用她的筆挑起了作為女性公民的社會責任。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一場網絡論戰涉及政治,劉瑜深受觸動并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地走上研究政治學之路,劉瑜無意成為意見領袖與公眾人物,對于她來說,能夠靠讀書和思考生活,生活簡直就已經很美好。
文藝評論家梁文道這樣評價她:今日中國的公共討論常見一種病理化的傾向,總是困在“民主”、“自由”之類的名詞面前,大而無當地浮游表層,夾纏不清,難以寸進。所以劉瑜來得正是時候,因為她替這些蒼白的名詞補回了該有的細節和血肉,有專業學養的根基,又有平近親和的故事,她的評論正是這時代最需要的營養劑。
劉瑜曾在一篇博文中引用了俾斯麥的話: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就是希望我們能夠通過觀察政治去發現更好的可能,更好的自己。未來,在研究政治學,參與公共事務,時評寫作上劉瑜會繼續砥礪前行,“如果做一件事情時你不能激情洋溢,那么這件事就不值得你去做。如果碰上10年前的自己,我會對當時的自己這么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