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現實生活中,內心不抗拒考試的估計只有少數幾個“學霸”孩子,大多數孩子往往都是談“考”色變的。但是作為檢測學生一個階段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考試卻無可爭議地存在著。如何能讓孩子們笑面考試,主動投入到考試中去,讓孩子們樂意在考試中檢驗自己,積累知識,讓孩子們從怕考試變成樂于考試,一直都是筆者在教學中努力想要研究的課題。
本學期,筆者參與了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式的行動研究”這一子課題。這一課題中“學生的成功體驗不僅來自于教師課堂授課的有效性,同時也來源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理念和筆者一直以來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在一段時間的思考過后,筆者決定首先從考試出發,尋求激發學生主動性的方法,讓孩子們先嘗試參與單元檢測的全過程,讓孩子們初步體驗考試所散發出學習的趣味,從而提升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
一、學生參與單元檢測的基本模式
1.以小組為單位,語文八年級(上)整冊書六個單元的單元檢測全部交由學生自行出卷檢測。
2.各小組學生組成,教師要注意男女比例及不同學生的學業水平,均衡分配,盡量安排各組既有領頭羊,又有需要托底的學生。
3.固定每次單元檢測的試題板塊,將整張測試卷分為六大板塊:①單元中重要的詞語、拼音、古詩文默寫,占15分。②語言綜合運用,內容相對寬泛自由,可以包括病句選擇、詞語運用、仿句練習、材料分析、小作文等題型,占20分。③課內現代文語段閱讀,占10分。④課內文言文閱讀,占15分。⑤課外現代文閱讀,占20分。⑥課外文言文及課內外古詩詞賞析,占20分。班級座位安排正好為六大組,正好對應語文書的六大單元的六大板塊。每一次單元測驗卷出卷時由一個組負責一個板塊,下一次單元測驗輪換板塊出題,原則上為六次單元測驗每個組每個板塊都能接觸到一次。
4.出題時要求集全組之力,大家對應出題板塊搜集材料,根據課上老師強調的重點難點,整理修改試題。題目出好的同時,提供相應參考答案,并注明出題思路、考點。板塊試題確定后,小組成員共享成果,每個人都能了解自家小組所出之題及答案。
5.各小組之間背對背出題,題目出好,電子稿發至教師郵箱,由教師修改組卷。教師事先聲明,如遇質量不高,題目外泄至其他小組,或者題目有誤,教師有權單方修改試題,無需通知出題小組。基于這點要求,小組出題需嚴謹細致,盡可能避免所出之題被換掉。
6.規定小組出題時間,通常情況為一個單元教學完成后的三天之內上交試題,逾期視作小組放棄出題權利,由教師補充出題。教師所出之題,無需告知學生。
7.教師在單元結束教學后一周內完成組卷,組織測試。試卷由教師負責批改。
二、試前準備
由于強調的是小組集團作戰,所以測試前的準備也是要求小組成員共同參與。
1.復習準備。由于學校一貫主張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所以每天中午及自修課都不安排課任教師進班級輔導,允許學生自由安排時間,或復習或完成作業,查漏補缺,這就給學生在校小組學習提供了時間保證。在一個單元教學結束后,小組成員會在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組織帶領下,利用能自主支配的時間,集合起來將本單元學習的難點重點及語基知識歸納復習。針對底子較薄的學生,他們還會特別結對幫助,小組成員間相互取長補短,共同努力。形式可以是一個同學主講本單元的重點篇目、知識點、注意點,其他同學根據上課筆記、作業練習進行補充,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知識的梳理;還可以進行小組的語基默寫,掃清一單元的詞語、拼音、古詩文背誦默寫、文言字詞句的解釋等內容。這個階段,讓各組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有了做領頭雁的成就感,也能發揮“雁陣效應”帶動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跟上同學的節奏和步伐,不做掉隊的大雁。大多數時候同學之間的幫助督促,比老師的千叮萬囑更有效果。
2.出題準備。在一個單元學習后,小組成員是立刻就能知道自己所在小組分到的是哪個板塊的出題任務的,所以在復習階段就能有相應的準備和靈感。小組成員在出題過程中也不是單一依靠某個學生完成出題任務的,而是各顯神通,自己找題目或者原創題目,然后集中起來討論選用什么樣的試題,大家都以能選用自己所出之題為榮。在選擇試題激烈討論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能表述自己出題的思路,試題對應什么樣的考點,出題的過程無形中也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復習和積累。
3.心理準備。其實,我們仔細想想學生們的心理,為什么他們不喜歡考試,抗拒考試。人只有對未知的東西,不能把握的東西才會表現出消極的心理。原本我們所采用的考試測驗,所有的內容全部來源于教師,學生對于考什么,怎么考是一無所知的,自然害怕考試。但是一旦將出試的權利交給他們,學生起碼對六分之一張試卷的內容從題目到答案都是清楚明了的,有了20分的底氣,再加上整個小組的集體智慧,有了對整個單元的復習把控,并且每個人都帶著出題考考其他小組同學的興奮和期待,因而,對于這樣的考試學生有了一定掌控力,自然會出現對考試的期待。人對某件事情有了期待,有了興趣,自然就會樂意去做這件事情。每個人在這個時候就不再是孤獨地面對一場考試,他的身后有著全組同學的力量,這種強大的心理力量不容小覷。
三、考后分析
答完一張試卷,絕對不意味著考試的結束。對于教師而言,從試卷的批改分析中暴露出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教師對于試卷批改中顯現出來的個性或共性的問題應該是十分敏感的。但是如果用一言堂的方式給學生們分析試卷,很難將學生的注意力從個人分數的高低、小組間的分數差異中拉回到試卷內容本身,難以解決檢測暴露出來的不足和問題。這個時候,依然還是要用學生的魅力和影響力來吸引孩子們聽聽試卷的講評。
在出卷的時候,筆者就曾經要求各組同學提供試題的同時,提供答案、出題思路或考查目的。在試卷講評的過程中,答案、出題思路、考查目的就能發揮作用了。大家事先就約定好,每個板塊的試題由出卷組派代表上臺講評,每次測驗后上臺講評的人員必須不同,讓人人都有機會參與,每個同學都能得到上臺展示的機會。因為要當小老師,更因為要經受其他小組同學的“找茬”,所以每位上臺講評的同學在事前都會做最充分的準備,設法讓大家了解認同試題的答案、考察注意點。教師事先也要準備好批改中整理出來的共性問題,適時地在學生講評過程中進行補充和強調,加深學生的印象。于是,講的同學用心準備,反復研究試題和答案;聽的同學,認真聽講,挖空心思尋找出題學生的漏洞,這一守一攻之中就有了很好的互動,學生們聽試卷講評的勁頭就更足了。牢牢記住檢測反映出來的問題,加以解決,考試的任務才算完成。
四、檢測獎勵
獎勵是對學生的肯定和鼓勵,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最為直接的方式。獎勵時,我們既關注個人,又同時注重集體。我們的做法是積分制的(平時的作業、上課的表現等平時都納入到積分的范疇)。在測驗中,個人積分獎勵是獎勵測驗前十名的學生,第一名到第十名的獎勵分數為10到1分。集體獎勵為六組中平均分最高的一組,每人獎勵2分。同時還設有最佳講評獎,從六位講評試卷的同學中選出一名評講得最好的,獎勵2分。積分累積到一定分值,可以到老師處換取“免做作業卡”、“提高分數卡”、“交換小組座位卡”等獎勵卡片。雖然這些獎勵偏重于精神層面,但是學生卻非常重視,對于自己努力得來的每一分都很珍視。好多同學都表示不到萬不得已舍不得把積分用掉,要留著“以備不時之需”。
五、教師的作用
從實驗的整個流程表面看起來,似乎難覓教師的蹤影。但是我們透過現象,看一下一場考試的背后,每一個環節都盡在教師的掌握之中。從均衡分組到板塊分割、試題把關、組織考試、試卷批改、試卷分析講評,直至最后的考后獎勵,都匯集著教師的能力與智慧。讓學生參與檢測的過程,并不等同于教師放手不管,教師的領導力和把握方向的能力更是凸顯其價值和作用。所以說,任何一次考試,都是教師和學生雙翼齊飛的過程,哪只翅膀斷了,都不能讓教學飛翔在理想的航線上。
看上去教師放手讓學生參與的一次次考試,事實上背后掩藏著教師大量的心血,在操作和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體會到了體力腦力的極大消耗。但是,在整個嘗試的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學生們為了考試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看到了后進生能安安靜靜坐在幫助他的同學旁邊虛心聽講,認真復習;看到學生所出的試題越來越精練,越來越有水準;看到了學生從怕考試,到一學完一個單元急切地問老師什么時候考試。我想,這應該就是嘗試所帶來的巨大改變吧。“兵”教“兵”,“兵”考“兵”,不是最終的目的,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學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在教育大環境難以一步改革到位的今天,營造一方孩子們樂學的小環境,是每個教育人應該思考和努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