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勤 黃洪亮 李勵年 王茜 周雨思 阮雯
(農業部東海與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上海200090)
南極海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已知魚類200多種,頭足類20種和磷蝦類8種。南極磷蝦就產自這片潔凈的南極水域,資源極為豐富,是當前為數不多的還沒有充分開發的生物資源,是可供人類利用的最大的可再生動物蛋白庫。南極磷蝦龐大的資源量是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的最大動力。由于其特殊的生長環境,它可謂渾身是寶,具有巨大的醫藥保健和工業利用前景,在人口環境壓力不斷加大、傳統自然資源銳減的當今世界,南極磷蝦已被視為重要的戰略資源。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些漁業發達國家對南極磷蝦進行了商業性開發和利用。隨著近幾年全球漁業資源的衰退,世界各國對南極海洋生物資源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加快了開采南極磷蝦的步伐,近幾年計劃捕撈南極磷蝦的產量迅速增長。南極海洋生物資源的生產格局已開始發生新的變化,新一輪的南極磷蝦等資源爭奪戰已悄然打響。然而受技術等因素限制,在開發中也不斷面臨著新的問題,如資源量分布的不確定性、關鍵技術的不成熟、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與食品安全性問題等等。
目前,世界各國之所以陸續加入到南極磷蝦開發的隊伍中,除了考慮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之外,通過進入這一發展不成熟行業,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及行業發展大局的掌握者,以此獲取經濟利益是其主要目的。因此,在政治、經濟利益、社會文化和技術環境共同作用下,各國更加積極投入到南極磷蝦開發之中,掀起了新一輪商業模式嘗試,并積極地促成南極磷蝦產業化發展,研究相應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并針對性地制定自身的發展規劃。中國近海資源衰退嚴重,深入參與開發利用南極磷蝦等海洋生物資源,對中國實現海洋開發從淺水近海向深水遠洋拓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規劃中國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時,要注重吸取國際南極磷蝦商業化探索的經驗教訓,充分考慮南極磷蝦開發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制定中國特有的南極磷蝦資源開發利用戰略。
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解釋,海洋戰略是把海洋的開發、利用、保護等納入整體發展規劃而制定的關于海洋的全局計劃和策略。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國資源緊缺的矛盾突顯出來,為緩解國家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水資源安全問題,中國人口、產業快速向沿海地區集聚,海洋在生產力布局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拓展漁業空間,開發新資源,發展遠洋漁業已成為中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現今“存在就是權益”的公共資源開發背景下,在籌劃和指導海洋全局的方略框架下,大力開發南極磷蝦資源符合了海洋戰略具有全局性、長期性和前瞻性等特征,對中國爭取南極資源開發長遠權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南極是世界上唯一凍結了主權歸屬的特殊區域,南極海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特別是南極磷蝦。南極磷蝦可謂渾身是寶,南極磷蝦富含以DHA和EPA為代表的omega-3s等藥用成分以及豐富的活性物質,經過深加工以后,南極磷蝦油是珍貴的保健食品和美容產品原料;南極磷蝦體內特有的低溫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纖維素酶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等等[1]。據報道,南極磷蝦蛋白有一定的醫療作用,磷蝦蛋白對胃潰瘍患者的治愈率達60%,對動脈硬化癥患者也有一定療效,南極磷蝦這些高附加值特點,為其產業的商業化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南極磷蝦的區域特色、資源保有量優勢和廣泛的應用價值使它成為各國青睞的拓展對象,產業化運作能帶來的巨大的社會利益、政治利益、經濟利益的誘惑,使各國陸續加入到南極磷蝦開發的隊伍中。中國在1984年首次南極考察之時,就把南極磷蝦資源的研究作為重要的考查內容。經過多年研究,中國針對南極磷蝦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績,特別是在它的生態習性、分布規律、漁場形成條件、漁具漁法、保鮮加工等方面有了階段性突破,這為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提供了科研支撐。
海洋是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具有高技術含量、低能耗、低污染和高效率特征的新興產業是海洋戰略性產業的發展重點,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深化,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也將不斷豐富和完善。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所帶動的產業發展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它符合了附加值高、經濟貢獻大、耗能低的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等特點,它是以海洋高新科技發展為基礎,以高新科技成果產業化為核心內容,具有重大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需求的產業,符合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征。當前,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戰略的構建對推動遠洋漁業拓展性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減輕近海漁業資源捕撈壓力等方面均具重要的現實意義。
南極磷蝦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受“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簡稱CCAMLR)管理。CCAMLR是依據1980年簽署、1982年生效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成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是南極條約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獨立于聯合國之外、具有排他性的國際組織,現有正式成員國25個。中國于2006年10月19日加入《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同年11月18日對中國生效。2007年10月2日,中國成為CCAMLR的成員國。
近年來,根據CCAMLR會議資料[2-3]顯示,南極磷蝦計劃捕撈產量大幅提高,實際捕撈產量雖有小幅變動但也維持在較高水平(圖1、表1),表明各國加大了南極磷蝦資源的開發力度,新一輪南極資源開發競爭已展開。

圖1 2005/2006—2012/2013年度南極磷蝦計劃捕撈產量圖Fig.1.2005/2006—2012/2013 annual Antarctic krill fishing production figure

表1 2005—2012年主要國家南極磷蝦捕撈產量(單位:噸)Table 1.Major national Antarctic krill fishing production in 2005—2012(Unit:t)
目前已有多家從事磷蝦高值利用的國際公司,如加拿大的Neptune、挪威的AKER BioMarine、智利的Tharos、以色列的Enzymotec、英國的CardioRed等公司,已經或即將推向市場的產品涵蓋了飼料、日常食品、功能食品、保健品和蝦油、濃縮蛋白以及各種蝦殼水解物等原料產品。其中,加拿大的Neptune和挪威的AKER BioMarine公司已在中國市場布局,與中國公司簽署了生產和銷售協議。
2009年11月,CCAMLR通過了中國赴南極海域開展磷蝦捕撈的申請[4],標志著中國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2011年3月,中國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首個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南極磷蝦快速分離與深加工關鍵技術”獲批[5],標志著中國繼2009年探捕之后,對磷蝦利用和開發更加系統,從而推動產業鏈的延伸與發展。
目前,農業部漁業局對磷蝦產業發展有一個系統的規劃,規定磷蝦捕撈額度,綜合控制捕撈產量,并確定派遣多少漁船等。近年來,中國關于南極磷蝦開發與利用的相關政策也日益健全,其一就是中國已擁有檢測蝦青素含量的國家標準。同時,已經有很多的研究機構和大學參與到南極磷蝦開發與利用中來,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等,為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加快了商業化開發的進程。
除前期參加捕撈作業的遼寧省大連海洋漁業集團公司、上海水產集團總公司外,中國陸續有多家企業參與南極磷蝦的開發與利用。例如,山東科芮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已經與挪威AKER集團建立了合作關系,就南極磷蝦資源戰略合作開發達成協議。該公司還與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和山東省醫科院合作,將南極磷蝦相關產品推向了市場,有南極磷蝦干、南極磷蝦粉、南極磷蝦肉等,市場品牌注冊商標為“科芮爾”、“冰穹A”、“冰貝兒”等。此外,參與開發的還有北京金曄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舟山市特瑞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等。
總體而言,各國在實際參與南極磷蝦開發利用后發現,除了惡劣的漁場環境使得捕撈、物流和后勤保障十分困難外,產品加工也存在著許多技術和條件上的限制,同時,市場的開發特別是高端市場開發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早期的南極磷蝦大多被用于水產和畜禽養殖中的飼料,甚至被用作種植農作物的肥料,此種初級產品低廉的價格根本無法與巨大的投入相匹配,更談不上實現盈利。中國短短幾年的生產過程,部分企業的產業鏈過程短,盈利低以及原材料的囤積現象等,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問題。隨著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對養護措施的不斷修訂,管理制度越來越嚴格,南極磷蝦的商業化開發遇到了不少外部壓力。目前,中國對南極磷蝦的開發利用研究,仍局限于對南極磷蝦的生態習性、分布規律、漁場形成條件、漁具漁法、保鮮加工的初步了解。雖然近年來中國在政策以及研究力度上有所加大,但與挪威、加拿大等國相比,南極磷蝦的商業化進程上還有不小差距。
依據戰略研究的一般范式,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戰略的制定遵循以下研究路徑:基于中國海洋開發的戰略環境,結合南極磷蝦資源特色,著重進行發展能力的評估,確立發展戰略目標,謀劃戰略內容,選擇戰略手段,以此為主線構建起較為完整的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路線圖。
戰略環境分析即對中國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所處的內外部競爭環境進行分析,如資源生態環境、經濟與管理環境、科技與人才環境、國際政治與軍事環境等,以明晰中國南極磷蝦開發的現狀、特點及面臨的問題,為確立產業發展方向、途徑和手段奠定基礎。具體來講,可以通過宏觀環境分析與微觀環境分析來完成。
(1)宏觀環境分析 國外主要國家對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的運作模式研究
洞察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主要參與國挪威、智利、加拿大、波蘭、日本、韓國等的運作情況,重點從地理位置、遠洋漁業發展、政府相關政策、投入、關注點等各角度分階段把握,探討各階段取得的成果及當時的戰略調整狀況,總結其運作模式。
(2)微觀環境分析 南極磷蝦開發龍頭企業的商業模式研究
以國內外龍頭企業發展各階段的戰略構思、發展歷程和各階段財務數據為主線,深入探討企業在投入期、成長期等各階段在南極磷蝦探捕、加工、銷售一系列環節流程產生的各項關鍵成本因素和效益因素,明確了企業發展各階段的關鍵動力所在、主要制約因素及價值流的主要來源,為中國在該產業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可采取的策略提供借鑒。
SWOT分析是戰略管理中應用最持久、最廣泛的分析工具,又稱為態勢分析法,是用來確定組織本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從而將組織的戰略與組織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6]。因此,清楚地確定組織的資源優勢和缺陷,了解組織發展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對于制定組織未來的發展戰略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通過對中國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中的SWOT及競爭力分析,來測定和評估商業化開發的各項素質,摸清自身的狀況,明確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發現制約中國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的關鍵因素,結合中國自身特色,把握南極磷蝦開發鏈條的核心價值所在,以取得產業全球化網絡下的競爭優勢。
中國進行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具備了一定的優勢條件,具體表現為:
(1)從1984年首次南極考察至今,經過29次南極科學考察,已經對南極海域自然環境和生物資源情況有一定積累和掌握;
(2)目前,國內已擁有上海水產集團總公司、大連海洋漁業集團公司等一批具備先進技術和生產能力的遠洋企業,企業運作日趨成熟,推動了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3)隨著中國遠洋漁業發展,遠洋漁業產業鏈更加完整,并且中國已具備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的技術條件和能力;
(4)研究海洋科學和經濟發展的高等院校、研究所,學科門類較為齊全,海洋科技專業人才儲備逐漸完善,高素質人才組成的“走出去”隊伍不斷壯大[7];
(5)自首次考察至今,已積累較多南極磷蝦開發利用的文獻,為商業化開發打下了基礎。代表性文章有《南極磷蝦資源利用現狀與中國的開發策略分析》[1]等。
(1)資金瓶頸將是制約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受南極區域特征、氣候特征及南極磷蝦產品的長距離冷鏈運輸等影響,南極磷蝦開發是一項復雜而又有較高風險的商業計劃,耗資巨大,動輒數億資金。目前僅靠政府財政手段支持,不能維持資源可持續開發。
(2)中國對南極磷蝦的開發利用處于起步階段,漁場探測、漁具漁法、加工及運輸等一系列技術水平與發達漁業國家存在差距,尚有許多技術需要研究、引進或消化。
(3)受龍頭企業自身人員知識素質、信息化水平影響,企業在以國外跨國公司為核心建立的產業全球化網絡中被排斥,高級職務船員的結構老化,短期內引進和培養均有困難,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困擾企業發展[7]。
(4)南極磷蝦深加工產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高品質產品缺少,國內市場有待進一步開拓。由于南極磷蝦資源開發面臨困難較多,與其他漁業相比具有較大的成本壓力。因此,僅僅將磷蝦作為普通飼料蛋白質源來使用,其低廉的價格根本無法與巨大的投入相匹配。
(5)中國科研機構中海洋科研力量仍分散,規模不大,國際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科研決策與開發機制不完善。
(6)遠洋企業尚未完全成為海洋技術創新的主體,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中國企業對技術的學習和利用主要通過設備購置渠道,不能取得技術競爭優勢。
(1)國家對派遣漁船、捕撈額度、財政預算等進行了詳細規劃。國家支持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和競爭力提高。
(2)國家漁業發展戰略調整,遠洋漁業地位不斷上升。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息息相關,為產業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契機。
(3)歷史上絕大部分南極磷蝦的產量來自南大西洋一側Scotia水域,其次為南印度洋水域和南太平洋水域,而近年的南極磷蝦漁業均集中于南大西洋一側水域。這里與近年來中國遠洋漁業船隊在智利外海進行竹莢魚捕撈作業場所較近。因此,在作業路線等方面,中國是有一定經驗的。
(4)深加工、物流等相關支撐產業發展迅速為南極磷蝦開發提供了良好機遇。
(5)隨著人們消費方式與偏好的改變,以及深加工能力水平提升和消費水平提升,市場需求潛力顯現。
(6)目前國家對研究院所及相關企業科技投入不斷增加,遠洋漁業綜合競爭力增強,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同時,現代科技的系統效應、集成效應和規模效應也推動了產業發展。
(7)國內公司通過與國外漁業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已經逐步掌握部分相關技術。
(1)世界許多漁業發達國家先后進入這一行業,競爭激烈。
(2)全球油價上升等原因,使運營成本加大。
(3)消費者對產品認知程度不高,消費觀念有待進一步引導。
(4)國外南極磷蝦資源開發、加工等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速度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被挪威、加拿大等國家控制,中國在捕撈、生產加工、冷鏈物流等各方面技術有待進一步提升。
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戰略的制定,需要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代背景下,以形成并完善南極磷蝦資源開發的產業體系為目標,才能保證南極磷蝦商業化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推進效益化產業化的綜合經營,是南極磷蝦產業的發展方向;完善南極磷蝦產業體系,尋找并探索綜合經營的空間,創新經營理念,開拓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造就南極磷蝦產業新的效益增長點,是促使南極磷蝦產業發展的關鍵。
根據產業、產業化、產業鏈等相關理論,結合南極磷蝦產業自身的特性,筆者將南極磷蝦產業定義如下:從狹義上講,南極磷蝦產業主要指的是以捕撈南極磷蝦取得水產品的產業。從廣義上講,南極磷蝦產業除了以捕撈南極磷蝦取得水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外,還包括南極磷蝦的貯藏、加工、綜合利用、運輸和銷售等產后部門,漁具、漁船、漁業機械、漁用儀器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制造、維修、供應等產前部門以及漁港的建設等輔助部門,它是一個從捕撈南極磷蝦資源到終端消費者完整的生產體系。
在良好的政策支持條件下,結合南極磷蝦自身開發特點,從戰略高度進一步認識發展南極磷蝦產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才能實現產業發展。
依據中國目前的戰略能力,商業化開發應該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跟蹤南極磷蝦資源養護管理措施和開發利用政策
近年來,CCAMLR不斷修訂和新增一些養護措施,這既反映了各成員國間的密切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各方對南極生物資源養護的深切關注。鑒于越來越嚴格的管理制度,加上開發利用技術要求較高,開發磷蝦資源并不容易。通過對南極磷蝦具體制度演變的剖析與效力性研究,掌握制度演變的趨勢,把握南極磷蝦管理的主要脈絡,對未來南極磷蝦捕撈的具體行為形成指導。
(2)中國發展南極磷蝦產業關鍵技術突破與產業化機制研究
通過引進海洋工程類院所或在大企業建設國家或省級重點實驗室,強化研發基礎;依靠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加強產學研結合,突破和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不斷提高南極磷蝦產業化水平和企業競爭力,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裝備制造業基地;支持加工等相關重點環節的技術突破,加大國內外市場開發力度等,推動中國發展南極磷蝦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具體突破的技術包括:南極磷蝦漁場精準探測技術;生態友好型漁具及其水平擴張裝置研發;南極磷蝦高效捕撈技術及其裝備研究;南極磷蝦冷鏈關鍵技術研究等。
(3)中國南極磷蝦產業發展模式及風險評估
從產業鏈理論出發,探討中國南極磷蝦產業發展可采取的主要模式,并進行定性與定量的風險評價。
(4)中國發展南極磷蝦產業的政策措施與保障機制
構建符合南極磷蝦產業化規律的科技投入體系、構筑產業化融資平臺、推進相關企業征信、擔保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科技金融結合、建立部門間溝通協商機制等。
南極磷蝦的區域特色、資源保有量優勢和廣泛的應用價值,使它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基于中國海洋開發的戰略環境,結合南極磷蝦資源特色,評估其戰略能力,確立發展目標為形成并完善南極磷蝦資源開發的產業體系。研究指出,推進效益化產業化的綜合經營,是南極磷蝦產業的發展方向;完善南極磷蝦產業體系,尋找并探索綜合經營的空間,創新經營理念,開拓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造就南極磷蝦產業新的效益增長點,是促使南極磷蝦產業發展的關鍵。通過深入剖析中國南極磷蝦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劣勢,明確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確定中國未來南極磷蝦產業的發展方向與重點,提出南極磷蝦產業發展的系統思路與對策,形成相應的發展戰略,可為中國南極磷蝦產業化發展提供實踐指導,對促進集政治、經濟功能于一身的遠洋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戰略意義重大。
1 陳雪忠,徐兆禮,黃洪亮.南極磷蝦資源利用現狀與中國的開發策略分析.中國水產科學,2009,16(3):451—458.
2 CCAMLR.Statistical Bulletin Volume 24(2002—2011).2011.
3 CCAMLR.Report of the thirty-firstmeeting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2012.
4 劉建君.加速開發南極磷蝦資源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遼寧經濟,2011(1):78—82.
5 我國南極海洋生物資源利用首個國家項目落戶大連.遼寧日報,2011-03-17.
6 Rauch P.SWOT analyses and SWOT strategy formulation for forest owner cooperations in Austria.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7,126(3):413—420.
7 劉勤,杜冰,周雨思.上海遠洋漁業發展的SWOT-PEST分析.中國漁業經濟,2011(2):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