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雁
從一個書畫家的藝術形態,看這個書畫家的藝術心靈,其中一定有他可尋的性格使然。從何煒的書畫作品里我明顯看到了一個內斂、深沉而靜穆的靈魂。
第一次應邀觀賞何煒的畫展,動身遲了,急匆匆驅車駛過喧囂的市區,來到郊外一處經歷過波瀾壯闊、轟轟烈烈的歷史而今被時代廢棄了的車間隔成的畫廊,撲面而來的是呈現出真實與自然的寫意畫面,不由得少了浮躁,多了靜謐,放慢了腳步一一觀之。
有人說過:“藝術的目的是多元的,可以反映生活,可以突破現實,可以愉悅人心。”何煒的畫作該是實現了這些諸多元素,并且引領觀者走向一個還原自然、超越自然的氛圍。
面對何煒的作品,一種深沉的寧靜直抵心靈深處。他的畫作非大山大水,但每一幅細膩的水墨都再現著生活的節奏和韻律,使畫外的觀者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交融于畫里的世界。鏡像里滿山遍野的綠在行走,層次錯落的疊翠,疏密有秩;時有山泉、小溪清凌凌的流出,悅耳的聲響,宛如動情的歌謠,或現于巖隙,或隱于山谷,泉涌,讓山林生動,深遠;不知名的山鳥,或翔飛,或鳴啼,或梳理斑斕的翎羽,動靜皆是風景……接近何煒畫作的過程,不禁讓人想起“林深不知處”的古詩來,便從心底彌漫出一種安然,離了浮世,遠了紅塵,怡然自得。
這之后,又陸續看到了何煒其他作品。原來何煒不只是擅長山水,他的花鳥,他的人物,無不透出明潔清潤的美感,畫里畫外彰顯的依然是一個“靜”字。《夜讀》用一種超凡脫俗的節略手法,讓一個老者秉燭夜讀的背影輪廓盈動出柔情萬千,使生命躍入蒼穹并進入更高境界。 “一個老者獨坐的背影、燃燒的燭臺、摞著的和攤開的書,”畫面上可以說極為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深夜秉讀的清幽澄凈的意境,使得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與清幽澄凈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這種融情景為一體的創作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使其漫長的寂靜承載著無限的喜悅。
觀這樣的畫,盡可以想入非非。就記起了唐朝詩人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情緒在畫和詩中醞釀,仿佛置身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悠然相會,相互觸碰,相互靠近,幻化成一個一個的慢動作,延長心靈靜穆、靜謐、靜雅的體驗。
靜,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修養。宋儒有詩:“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唯靜,才能觀照萬物,才能對人間生活充滿盎然的興致,才能與大自然的距離縮短再縮短。從何煒的畫里似乎能看出,年輕的他,就已經有一點兒隱逸之氣了。
無論如何,我是喜歡這種山重水復的寧靜。因為心里的柳暗花明,我就更加迫切的期待,看到何煒寂靜與光影明暗襯映的新作。
我會停下腳步,放緩呼吸,保持靜默,聽憑作品娓娓道來的引導,任由畫面縈回腦海,讓它占據全部身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