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正飛
昆曲工尺譜,初聽起來陌生,但看完此文,或許有不一樣的感受。因為它是一個“鍥子”,傳統文化傳承的“鍥子”。
中國的傳統藝術之間互相融通,不可分割。昆曲是一門綜合藝術,融文學、音樂和舞蹈為一體。不僅如此,而且,和書法的關系也極為密切。優秀的昆曲曲譜本身也是獨特的書法作品。
為了便于識別,昆曲曲譜一般用楷字書寫,字跡工整清秀為宜。除書寫文字之外,曲譜還需標注曲牌、曲調和板眼。曲牌寫在曲譜的最前面;曲調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簡字來標識;板眼代表節奏,用叉和圈來交替表示。曲譜正文、工尺標識用黑墨書寫,曲牌和板眼用朱墨書寫,看起來就一目了然了。
隨著簡譜的普及,傳統五音宮商角徵羽已無人問津了。簡譜也漸漸應用于戲曲,于是工尺譜地位受到了威脅。對于一般大眾來說,工尺譜看起來就像“天書”,其使用價值只存在于曲界。僅因尚存的使用價值,才沒有失傳。
何止是工尺譜!拉丁文拼音普及后,反切拼音法、漢語標音法就失去實用價值了;計算器發明后,用了幾千年的算盤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古往今來,有太多像這樣實操性強、口口相授的技藝,失傳了!像武功秘笈、獨門秘方、琴譜古樂、民間工藝等,不可勝數。
文字記錄,雖為傳承文明的最好辦法。但是,有時也不靠譜,一本武功秘笈,即使熟讀百遍,若沒有師父指點,也很難練成。搞不好,還會劍走偏鋒,走火入魔!
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舊事物就會失傳。但不能確保新事物一定比舊事物好。比如說蘇繡,機器繡品是新事物,但是慘不忍睹;人工繡品是舊事物,但是巧奪天工。
有些東西失去之后,是永遠也找不到蹤跡了;有些東西,還是能夠挽回的。就像電腦里面被刪掉的文件,還是有機會重新恢復的。文化也是如此,比如,在唐宋時期,有很多文化、技藝流傳到了日本,其中一些在本土衰敗了或者失傳了,在日本、韓國等地卻保留下來或發揚光大了。近代以來,我們又陸續從日本重新引進了一些曾經由我們創造,但丟失掉了的文化元素和技藝。
且不說圍棋這樣典型的文化元素,單論兩個小小的細節。
其一是抹茶。國人將茶葉直接沖泡飲茶,是從明代以后,才流行開來;之前,是將特定的茶葉磨成粉末沖水而喝。這種能磨成粉來喝的茶葉叫抹茶,日本保留了抹茶的種植、制作方式,而且還將其加工成為各種糕點,成為了日本特產。抹茶在民國時期,被有志之士回傳到國內,重新推廣。
其二是尺八。尺八是一種樂器,出現在琴簫之前,是隋唐時期的主要樂器之一,風靡一時,在宋代傳入日本。南宋滅亡后,由于漢文化的斷層,尺八也在國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流行的笛簫。而在日本,一直流傳至今。國際上的樂器分類把尺八歸為日本民族樂器。直到如今,蘇州一位高人專門到日本重新學習尺八的制作、演奏之法,在國內吹響了消失千年的聲音。
昔時,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元素很多,但經歷了風雨滄桑之后,已經所剩無幾。當很“富有”的時候,我們不懂得珍惜。而如今“貧窮”的時候,還是那么地滿不在乎嗎?
不禁想起一句經常用來表達愛情變遷的詩:“人生之若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而文化元素的變遷,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當新事物出現,那么舊事物就逐漸失去使用價值,慢慢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就如同秋風起,畫扇悲一樣。但是,到頭來,秋風帶來的是滿目蕭瑟,而畫扇的浪漫溫婉只留存于記憶之中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