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建懷
人才的任用,是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如何用人,在用人上如何處理親疏關系?是任人唯親,還是舉賢不避親,這一直是人才使用中的難題??v觀歷史,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在用人方面都有成有敗,有得有失。
任人唯親危害大
在家天下時代,任人唯親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不說皇位的代代相傳,不說外戚的一女得寵、全家飛升,單是當時明文規定、合理合法的蔭補制,就讓大批不學無術的貴族子弟輕而易舉步入仕途。
據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統計,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的官員中,蔭補出身的占57%,科舉出身的占28%,其他出身占15%,在那個時代,任人唯親、靠“腦子”不如靠“老子”、靠苦讀不如靠出身的風氣習以為常,這樣的情況導致人才的大量流失,以及外戚、宦官專權,一些朝代還出現了“黨爭”。
一代名相的“人才庫”
呂蒙正任職于宋太宗、宋真宗時期,曾三次拜相,宋史上說他“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是位寬厚正直的宰相,在士大夫間聲望頗高。作為宰相,呂蒙正把發現和使用人才當成自己的第一職責。
明代鄭《昨非庵日纂》記載,呂蒙正曾問兒子說:“我當宰相,外人有何議論?”兒子回答道:“他們說,您當宰相,四方無事,國泰民安。不過,他們還說您頗無能,宰相之權,多為同僚所爭奪瓜分?!眳蚊烧牶蠊恍Γf:“我的確無能。但是我有一種能力,那就是善于用人。”這體現了他在人才選拔工作上的自信。
呂蒙正是通過寒窗苦讀入仕的,深知人才的難得。他不但在發現和使用人才上不遺余力,而且還獨具匠心地建立了一個“人才庫”。他的口袋里常常備有一小冊子,每當地方官吏匯報工作之余,他必反復詢問地方上有何特別人才,并隨時把這些人才的情況分門別類,登記冊上,如果其中有誰被多人稱道,那么就會被他視為賢才而隨時準備為朝廷選用。
不考慮人才的親疏遠近
在人才選拔過程中,呂蒙正從來不考慮人才的親疏遠近,也不顧及皇帝的好惡,只在乎是否對國家有利。
一次,宋太宗準備派人出使遼國,讓呂蒙正推薦合適人選。呂蒙正推薦了一位,皇帝不同意;第二次,皇帝再問,他又以最初的人上奏,皇帝還是不同意;當皇帝第三次向呂蒙正要人時,他還是執意推薦此人?;实郯l怒說:“你怎么如此固執呀?!”呂蒙正沒有被皇帝的怒火所嚇倒,反而針鋒相對地回答說:“并非我固執,不過是您對此人有偏見罷了。我以為,派遣此人出使,一定不辱使命,因為從能力上來說,他是最合適的人選,其他無人可及。我不希望為了討好您而影響國家的利益。”
滿朝文武聽到君臣二人火藥味十足的對話,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好在宋太宗有雅量,不但沒有妄加指責,而且最終同意了任用他推薦的人選,甚至還在退朝后對左右說:“蒙正氣量,我不如?!笔聦嵰沧C明了呂蒙正的正確,此人出使遼國,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皇帝相當滿意。不過,在君主社會,一切以君主個人好惡為標準,像呂蒙正這種為實現國家利益、大力推薦優秀人才而不怕批逆龍鱗、不怕受到排擠的,真是鳳毛麟角。
蔭補制本身是為了調動人才積極性的,如果蔭補級別過高,既不利于人才選拔,也不利于人才積極性的調動,甚至對苦讀入仕者,還是一種挫傷,對此,呂蒙正有自己的思考。
呂蒙正告老還鄉后,宋真宗曾經兩次到他家里探望,反復問他兒子們中間有誰能擔大任。他對宋真宗說:“我的幾個兒子都不能擔大任,唯有我的堂侄呂夷簡,現任穎州推官,堪稱宰相之才?!焙髞?,呂夷簡果然成了一代名相。
皇帝不喜歡的人,為何要再三推薦呢?按慣例能享受的待遇為何要拒絕呢?皇帝真心示好為何要舍近求遠、舍親就疏呢?看來,呂蒙正作這些重大決定是深思熟慮、反復權衡甚至內心斗爭的結果,這些最后的抉擇,與其初衷有關、與其原則有關、與其堅守有關,呂蒙正把是否有利于國家作為選拔和任用人才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惜犧牲個人利益,即使今天看來,這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