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韶管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人民檢察院公訴科科長[030024] 陳 娜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員[030024]
在青少年犯罪案件辦理中貫徹司法關愛
文◎李韶管**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人民檢察院公訴科科長[030024]陳娜****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員[030024]
內容摘要:預防青少年犯罪,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萬柏林區人民檢察院立足檢察職能,通過調研、深入校園社區、完善制度建設、情理結合等方式,從事前預防、事后幫教兩方面創新制度、先行先試,在辦案中體現司法關愛,積極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司法關愛事前預防事后幫教
[案例一]犯罪嫌疑人張某,男,2000年11月23日出生,15歲,漢族,小學文化程度,無業。張某通過網上聊天與李某約好2015年8月16日在M市見面,見面后,該二人使用事先準備好的開鎖工具將被害人王某家的防盜門打開后入室盜竊,共盜竊現金人民幣1000元、4條黃金項鏈、1條彩金項鏈、1條珍珠項鏈、一枚玉石戒指、一本集郵冊、兩瓶茅臺酒、一幅“清明上河圖”畫。被盜物品鑒定價值為人民幣11314元。
[案例二]犯罪嫌疑人傅某,男,1999年12月28日出生,15歲,漢族,初中文化程度,無業。犯罪嫌疑人陳某,男,2001年1月16日出生,現年14歲,漢族,小學文化程度,無業。2015年10月3日,犯罪嫌疑人傅某與陳某來到A市C橋西對被害人李某實施暴力毆打,并向其索要現金,直至李某交出3000元人民幣,二人逃離現場。
太原市萬柏林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青少年特別是在校大學生的犯罪案件時,積極探索,把司法關愛貫穿到整個案件辦理過程中,多措并舉把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延伸到事前和事后。事前預防,盡可能減少未成年人犯罪;事后幫教,使失足的青少年正常回歸社會。
針對高校集中,轄區大學生犯罪頻發的實際,深入高校,對在校大學生犯罪動因、學校處理情況及實際效果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發現:在校大學生法治意識淡薄、學校處理方式簡單機械,對犯罪行為一律采取開除學籍的處理辦法,致使其學業中斷、就業困難,甚至自暴自棄。仔細分析犯罪原因,主動與轄區高校溝通協調,共同尋找遏制犯罪和幫扶失足大學生的思路及辦法。根據調研結果制定了《關于在校大學生輕微刑事案件適用不起訴和開除學籍附條件不執行的規定(試行)》,探索建立了“開除學籍封存令”機制,即對不起訴的在校大學生開除學籍附條件不執行,責成檢察院、學校、家長、學生四方結合,互相監督、互相制約,促使被不起訴的大學生繼續完成學業。
為了防患于未然,寓教于防,開辟一條校園預防新路子,該院與轄區各高校聯合制定了《關于在大中專院校開展預防犯罪“手拉手”活動方案》,主動將法律知識送到大學生身邊,為他們的健康成長營造健康良好的氛圍;成立了領導小組,確定責任部門,嚴格落實活動方案;出臺了檢校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對高校學生犯罪情況進行了通報分析并提出了預防建議及對策,校方及時反饋被不起訴學生在校遵紀守法情況,發現問題,提出有效解決措施。積極開展“大手拉小手,手法在心頭”法律宣傳進校園活動,宣講干警從自身由學生到檢察官角色轉變的角度出發,以近年來辦理的在校大學生犯罪案件為例,以案釋法,告誡大學生要增強法律知識,提高遵紀守法意識,走好人生路,為高校新生上了一場生動的法律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深入社區進行法律宣傳,利用法律宣講、發放宣傳單、提供法律咨詢等多種形式,向群眾介紹未成年人犯罪情況,提供相關法律法規咨詢,共同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截止目前,適用《關于在校大學生輕微刑事案件適用不起訴和開除學籍附條件不執行的規定(試行)》共辦結案件5件5人,對涉嫌盜竊大學學生牛某某、王某某、郝某某、李某某、廖某某依照該規定作出不起訴處理,并將不起訴決定書在規定期限內送達校方,與校方共同對被不起訴學生跟蹤幫教。
一是制定三個“特別審查”制度。在辦理未成年人案件時,始終堅持“嚴肅對待,慎重處理,打擊懲罰與教育挽救相結合”的原則,對受理的每一起案件做到三個“特別審查”:即對作案時是否屬于未成年人進行特別審查;認真分析犯罪構成要件,對案件定性進行特別審查,正確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堅持“可訴可不訴的案件果斷不訴”的辦案原則,認真分析有沒有法定從輕、減輕處罰的情節和不訴的充分理由,對有無起訴必要進行特別審查。
二是嚴格落實各項辦案制度。該院辦理未成年人案件執行特別告知、親情會面、法定代理人到場、犯罪記錄封存等制度,以更加人性化的機制,維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權益。如:實行特別告知制度,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早投遞告知書,告知其所享有的訴訟權利、義務及與未成年人有關的法定從輕、減輕處罰的情節,保障其合法權益;實行親情會面制度,在不影響訴訟的條件下,安排在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與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會面、通話,通過其家屬與檢察人員配合進行教育感化;實行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該院對作出相對不起訴、附條件不起訴及被法院判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依法啟動封存程序,主要是檢察卷宗予以封存,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并嚴格限制犯罪記錄查詢等。如在案例一的辦理過程中,嫌疑人張某系未成年人,辦案人員在對張某的訊問中了解到,張某13歲時就離開原籍未曾回家,承辦人遂要求公安機關通過當地公安聯系到其母親,母子時隔四年后第一次見面,張母認為自己對兒子犯法有不可推辭的責任并表示今后要努力幫助兒子改邪回正,在親情的感召下,張某認罪伏法,真誠悔罪。該案提起公訴時,承辦人建議法院對張某給予緩刑處理,法院最后對張某宣告緩刑。同時對張某的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一是寓教于“訴”。在保證案件質量的前提下,對提起公訴的未成年人案件,根據其身心特點,展開訴前走訪,做到了“三主動”,即主動走訪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家庭,聽取家長意見,了解其思想動態及犯罪原因、背景;主動走訪其所在基層組織,了解他們的社會關系及生活環境;主動與其所在學校聯系,了解他們的在校表現。同時在庭審過程中,注重法庭教育,始終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促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認罪伏法、悔過自新。
二是跟蹤幫教。首先對在押的少年犯進行幫教。給少年犯贈予書籍、筆記本,定期探望查看、隨時了解他們的困難和思想狀態,及時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敦促其改過自新。其次幫教不起訴或適用緩刑的未成年犯。專門制定幫教回訪制度,與被幫教學生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思想交流,并通過學校幫教老師和學生家長的走訪調查,跟蹤被幫教學生的行為狀況,及時把握其思想動態,確保被幫教學生改正言行。如在辦理案例二傅某、陳某涉嫌搶劫案中,在對未滿十六歲的傅某、陳某做出相對不起訴處理后,案件承辦人與其家長和就讀的學校建立了聯系,對二人進行了長時間的追蹤考察,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二人在校表現日益良好,學習成績明顯進步。
三是安撫開導。在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同時,加大對危害未成年人正當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切實維護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在辦理未成年被害人案件時,辦案人員重視對被害人遭受侵害的緣由進行調查研究,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措施,注重與被害人及其親屬的溝通交流,通過不中斷的聯系來往、定期談心、引導鼓勵等情勢,努力幫助被害人克服心里負擔,走出陰霾。
維護青少年權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是一項長期的活動。檢察機關要以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優化青少年成長環境,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強化檢察環節的青少年維權職能,打擊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教育、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同時,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關注和參與青少年維權工作,建立和完善維權工作社會化運行機制,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