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炳忠 黃齊府(四川省雅安市司法局)
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法律服務的個案探索與啟示
陶炳忠 黃齊府(四川省雅安市司法局)
2014年,四川省雅安市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協會(以下簡稱“雅安基協”)組織實施了中央財政支持的“4.20”蘆山地震災區社區法律援助發展示范項目。本文以該項目的探索實踐為范例,結合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就發揮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建立健全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群眾的機制和制度化渠道進行梳理和思考。
2013年12月,在雅安市司法局和市民政局支持下,“雅安基協”積極申報了民政部2014年度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項目,2014年1月29日,經民政部項目專家委員會評審和項目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批準立項,確定為“發展示范類”,項目資金25萬元,實施時間為2014年1月至11月31日。
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在雅安市司法局的精心指導下,“雅安基協”采取了七項工作措施。一是集體研究,形成制度。多次召開會長會、理事會、理事擴大會集體研究,在充分聽取會員意見后制定了《雅安市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協會“4.20”蘆山地震災區社區法律援助發展示范項目實施辦法》,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明確全力服務災區困難群眾的指導思想,提出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免費提供法律咨詢的目標任務;界定受案范圍,從民事、執行、其他可辦案件三個大類中具體列出婚姻家庭、撫養贍養、繼承、勞動爭議、勞動合同、涉農糾紛等14個小類;細化實施過程,規范項目資金的使用條件、程序、要求。二是廣泛發動,鼓勵參與。為調動各機構會員和個人會員參與公益服務的積極性,3月15日,“雅安基協”召開18家基層法律服務所共84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參加的動員暨培訓會,安排部署項目實施工作。三是調研摸底,掌握需求。通過問卷、走訪等方式,收集各縣(區)受災群眾法律服務需求信息,掌握災后重建中易發多發的征地拆遷、相鄰關系、婚姻家庭等類型矛盾糾紛情況,為有效提供法律服務做足功課。四是分配任務,共同參與。將法律援助、法律咨詢任務數分解到各個基層法律服務所,確保全面覆蓋,并結合各縣(區)、鄉鎮、村(社區)法律服務實際需求和各所任務完成情況,動態調劑各所任務指標。五是方式創新,拓展服務。根據重災區、受災群眾的實情,結合市司法局組織開展的“五項法律服務進項目,助推災后恢復重建”活動,“雅安基協”挑選6名法律知識精通、調解經驗豐富的會員組成“法律宣講咨詢團”,根據易發多發矛盾糾紛區域分布情況,培訓了8個縣(區)93個鄉鎮的681個人民調解組織、1024名人民調解員。“法律宣講咨詢團”為人民調解員解答1566條法律疑問,并講授涉災矛盾糾紛的調解技巧。六是督促指導,過程管理。深入各基層法律服務所,對項目實施情況全面動態檢查,如案件受理登記、查閱辦案卷宗,給予現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確保項目按要求順利實施。七是抽查回訪,反饋效果。以面談、電話問卷等方式對案件當事人進行回訪,抽查數量超過項目案件總數的60%,確保法律援助辦案質量,將好事辦好。
項目超過預定目標任務,共為災區困難群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412件,提供法律咨詢11581人次,展示了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法律服務的良好成效。一是及時準確回應困難群眾的民生需求。“雅安基協”的機構會員及個人會員身處基層,能快捷回應基層困難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并在第一時間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服務,實現困難群眾的訴求有人聽、心結有人解、困難有人幫,為困難家庭“雪中送炭”,有力有效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二是快速有效化解矛盾糾紛。“雅安基協”是獨立第三方社會組織,其會員與糾紛爭議雙方當事人無利害沖突,容易獲得當事人的信任,結合糾紛事實條分縷析法律依據、責任,引導當事人權衡利弊,以合法方式處理爭議,能有效緩解當事人的對立情緒,有利于糾紛化解,減少訟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回訪法律咨詢當事人,普遍表示滿意,很多小的糾紛都經協商解決。一名當事人深有感觸:“要不是張老師及時指點,我就可能犯法栽跟斗了”。三是廣泛傳播法治理念。“雅安基協”組建的“法律宣講咨詢團”,針對基層組織、群眾需求,積極開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宣講,指導村、組干部群眾依法開展基層自治活動,特別是在提供法律咨詢、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開展法律講座過程中,通過以案釋法明理,引導當事人樹立依法辦事的意識。按一個小家庭平均3人,1個人受到法治教育會對另2名家庭成員產生重大影響保守測算,該項目實施將輻射影響近4萬人,有利于培養基層群眾的法治信仰,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社會氛圍。四是杠桿效應明顯,凸顯惠民利民社會價值。正常承辦案件和咨詢服務平均分別收費1500元/件和50元/次,扣除法律援助辦案補貼375元/件和咨詢補貼10元/次外,初略測算,“雅安基協”通過辦理412件法律援助案件和11581人次法律咨詢,共免收災區困難群眾費用92萬元,充分發揮了發展示范項目小投入大產出的杠桿作用,凸顯了社會組織通過法律服務惠民利民的社會價值。
為推進項目實施,我們還應在以下方面優化改進:一是應配套跟進案件質量評查工作。解決會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或責任心不強導致少數承辦案件質量不高的情況。二是加大推行項目網絡化管理模式。加強對部分年紀大會員電腦操作指導,力爭將全部案件錄入“雅安市法律服務管理軟件系統”,以利動態掌握情況,減少人、財力耗費。三是適當提高辦案補貼標準。四川省2013年法律援助民生工程規定,辦理法律援助和咨詢案件及其他法律援助事宜每件分別補貼730元、30元。該實施項目規定辦理法律援助和咨詢案件每件分別補貼375元、10元,補貼標準過低客觀上影響部分會員辦案積極性。應充分考慮社會組織成員無固定收入的實際,適當提高發展項目辦案補貼標準。
啟示一:社會組織參與構建公共服務體系,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雅安基協”在項目實施前,根據《法律援助條例》制定了《項目實施辦法》,明確規定了項目實施目的、適用范圍、資金管理、人員配置以及監督檢查等內容,制定了9類必填格式文書;實施中,動態加強對案件辦理、咨詢服務的指導;實施后,對案件當事人進行回訪,反饋辦案效果,防范資金冒領、辦案不負責等情況發生,在制度設計和操作上都較好地確保了項目順利實施,為各類社會組織參與、實施類似公共服務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啟示二: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要有具體的制度性安排。凡是社會力量能夠承擔的公共服務,特別是與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和項目,都宜于采取市場化方式招標采購。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在欠發達地區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基層政府有必要盡快制定購買服務指導目錄,從資金投入上給予支持,在參與渠道上穩步拓展,對績效評估等工作機制加以完善,真正讓社會組織愿意公平參與、暢通參與、常態參與公共服務,實現政府從一般性公共服務領域退得下來,社會組織頂得上去。如實行政府購買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可有效配置公共法律服務在城鄉的全覆蓋,能最大限度放大投入資金的辦事功效。
啟示三:政府部門發揮指導、監管、服務職能,是確保社會組織有序參與公共服務的必不可少環節。政府部門的指導、監管、服務應主要體現在工作方向、工作規則、運行監管、排除干擾等方面,要始終抓住關鍵環節,給予及時的鼓勵與支持,在參與公共服務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完善工作內容、機制,催生社會組織形成自我社會價值發現機制,樹立榮譽感,增強責任感。
啟示四:社會組織在傳播法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育民眾法治信仰、塑造法治行為方式是推進法治建設的長期性基礎性工作。社會組織在提供法律服務的過程中,因擺脫了一般性說教,針對具體人、具體事釋法說理,當事人愿意聽、易認同,有利于引導其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培育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會風尚,進而增強基層社會依法自治的內生動力,在規范調整復雜的社會關系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 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