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學軍 朱夢妮
專家輔助人制度研析
文◎李學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100872]朱夢妮**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100872]
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正式確立了專家輔助人制度,擴展了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參與訴訟的具體方式,包括:協助偵查人員勘驗、檢查現場等;接受指派或委托、聘請,就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定并給出鑒定意見;出庭就已有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出庭就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這類只在法庭調查階段介入訴訟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法律層面沒有一個專門稱謂,法學理論界及實務界多稱其為“專家輔助人”,以將他們與在三大訴訟法中同樣具有專門知識背景,但卻在庭審之前、法庭調查階段都可介入訴訟,且有明確訴訟地位及特定功用的鑒定人作出基本的區分。專家輔助人的價值功用,主要在于:第一,彌補現行鑒定制度的不足,保障當事人履行舉證責任;第二,解決庭審時質證虛化,發揮質證的實質功效;第三,幫助法官解決專門性問題,為認定證據奠定基礎;第四,充實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均衡雙方的訴訟力量。
就職業屬性來說,專家輔助人與當事人之間是一種委托與被委托的關系,因此,專家輔助人的傾向性是支撐該職業得以存在并發展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就其專業問題提出意見時,仍然必須遵循以客觀為依據、以科學為準繩的原則。在參與訴訟時,應獨立于證人、鑒定人等其他訴訟參與人,成為我國法定訴訟參與人中的新成員。
從證據的關聯性、客觀性及合法性考慮,從訴訟證明的必要性而言,從司法實踐的需求來看,專家輔助人之意見具有證據屬性。對專家輔助人意見的審查判斷,應遵循三大特殊規則:第一,專家輔助人的資質不以“訴前確認”為依據;第二,專家輔助人意見以出庭為前提;第三,某些專家輔助人意見只能有限地被采用。另外,同為當事人聘請的專業人士,專家輔助人與律師在庭審質證環節須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和分工。專家輔助人只精通于技術問題,律師應當同專家輔助人共同商議質證策略,以確保在技術上、法律上以及技巧上均無缺漏。
(摘自《法學家》,2015年第1期,第147-163頁。)
[本欄目摘編宋洨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