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苗:強化法治的道德底蘊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善治既要重法條,以嚴格明確的法律規范為遵循,更要重“法魂”,把握法律的價值取向與精神內涵;既發揮法治規范作用,也重視德治調節作用,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歷史經驗表明,對于國家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在法治社會,依法判斷是非曲直固然重要,但應看到,在一定意義上,“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建設法治中國應在發揮法治優勢前提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統籌推進以德治為基礎的法治建設、以法治為保障的德治建設。法律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應保持一定的范圍,不能用來規范人的內心靈魂。在法律與道德等各種調控手段中,法治須確立邊界,為德治留下空間。因為法律可以規范行為,卻難以凈化心靈;可以保障人權,卻難以固化幸福;可以導引生活,卻難以濃化感情。法治是社會治理方式的一種,而不是全部;是一種規則控制,不是具體游戲規則;是方法論,而不是具體方法。不僅在理論上社會治理并不必然需要法律全部參與,而且在法治社會建設實踐中也應巧妙依托各種調解組織發揮道德教化作用,讓對立雙方解怨泯仇,使公眾的生活日益安寧、和諧而溫情。法律的歸法律,道德的歸道德。在法治社會中,法律與道德的評價不是并列平行的,而是法律為主、道德為輔。當道德評判與法律評判發生不一致時,法律評判是第一位的。因此,真正的良法善治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充分發揮法律規范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促進道德建設;一手抓德治,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建構法治文化。這就是兩手并舉,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最高人民檢察院計劃財務裝備局局長王松苗如是說,《人民日報》,2015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