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道德為推進法治實踐提供內在驅動
法治精神的實踐可分為執法與守法兩個方面。將法治精神貫穿于執法過程,要求執法者必須依法行政、服從法治權威,彰顯社會主流價值,實現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能否在執法中彰顯法治精神,最終取決于執法者的道德操守和價值選擇。執法包含對法律條文的理解、遵循和應用,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受到自我意識和主觀意愿的影響。只有執法者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心懷道德良知,才能在執法過程中排除私欲干擾,抵御外界誘惑,消除歧視與偏見,確保執法的正義性。守法層面的法治精神踐行同樣離不開道德驅動。完全依靠法律制度約束,不能杜絕違法事件的發生。依靠強力推行的外在制約,還會削弱人的自覺性。道德則將外在的法律規范轉化為內在的自我約束,促使人們主動認識自我的責任與義務、自愿選擇道德行為。孔子把道德修養分為不同的階段,“從心所欲不逾矩”是最高境界。對于道德品質優秀的個體而言,其主體性表達越充分,道德選擇的空間就越廣闊。讓人們通過道德自覺走向道德自由,正是法治精神的主旨所在。
(南開大學教授李建華如是說,《人民日報》,2015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