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京朝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
首屆司法學論壇觀點綜述
趙京朝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
2014年12月7至8日,由華東政法大學司法學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司法學論壇暨‘司法改革與司法管理’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全國司法實務界和學術界的七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作為華東政法大學司法學研究院舉辦的首屆司法學論壇,該次研討會以司法改革、司法管理和司法傳統為主題,不僅涵蓋了司法改革和司法管理領域的重要理論探討,而且關注了實務界關于司法改革和司法管理最新實踐探索。其目的是以司法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究司法改革和司法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創新性的司法理論來指導中國司法實踐,為當前的司法改革提供理念引領、理論支撐、智力支持、方法優化和制度創新。
華東政法大學司法學研究院院長崔永東教授指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對法治中國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司法學是法學學科體系下新興的一門二級學科,既是一門探討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和司法實踐的學問,也是一門探索司法傳統及其現代轉化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總結司法管理規律、探索司法運行程序、論證司法改革問題的學問。司法學作為研究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和司法實踐的學問,司法改革與司法管理是司法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以司法哲學、司法文化學、司法倫理學、司法社會學、司法行政學、司法管理學等視角分析和研究司法改革與司法管理問題,有助于“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化建設”,有助于法治中國夢的實現。
司法改革的核心要素與司法活動密切相關,因此司法改革必須具備“司法”概念本身蘊含的一般性原則。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楊忠孝認為司法改革的一般原則應當包括凝聚共識和理論支撐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司法改革應當凝聚共識。司法改革的研究和方案設計均應當圍繞《決定》展開,這是明確司法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先決條件。第二個層次是司法改革需要理論支撐。楊忠孝指出越重大的改革越應當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在理論內容上,廣西欽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盧上需認為司法改革所需的理論支撐應當是能夠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核心精神的理論,同時還應當符合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和政治觀點。
除上述兩個原則外,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劉風景認為司法改革應當遵循司法規律。最高人民法院王林清法官就這個問題進一步做出了解釋,他認為司法是治理國家、規范社會的工具性活動,各個國家的司法(法律及其實施)既有個體差別又有普遍規律可循。探索發現司法活動差異性和普適性的過程,本身就是保障司法改革順利進行的科學過程。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副主任孫萬勝則從司法改革方案設計的視角進行了探討。他認為改革方案的設計還應當遵循整體性、超然性和科學性原則。司法改革方案的設計應當在國家司法體制的高度被規范和指導,應當強化其論證過程及其說理性,秉持方案設計的價值中立,實現改革措施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李桂林認為司法權威與司法公正是司法權配置的核心目標,任何權力的配置和制度設計的正當性及合理性均以此為基礎。從手段和目的的角度來說,如果任何的制度設計無助于甚至是阻礙司法權威和司法公正的達成,將當然地影響人們對司法活動的認知和評價。司法改革應當被納入在國家政策權力體系之中,并賦予司法權以應有的權力,使其有力量抵御其他權力對司法權的干涉。同時也應該采取合理的方法,限制和約束司法權,防止司法權超出其合理的邊界,與立法和行政權力發生非正當的勾連。
在司法公正與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兩者的關系上,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所副所長范明志認為從邏輯起點上來講,司法公正是我們討論一切司法問題的終點。一切司法制度的設計都不可能以公正為出發點,只能以公正為目標,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只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本條件。在此基礎上,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王申進一步闡釋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關系。他認為司法公正是司法理念的終極追求,司法效率的原則可能不及于理念的高度,因為理念是存在于原則之上的原則,兩者并不處在同一個概念層次,但卻應當被兼顧。
在司法改革的若干議題中,如何改革現有司法工作機制以實現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幾乎是最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司法機關去地方化、去行政化的探索在當前司法改革的實踐中是確保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主要方式。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玉生從兩者關系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闡釋。他認為,強調司法去地方化,有助于減少地方行政對司法的干預。但與此同時,地方化的干預又往往是通過司法機關內部行政化進行,因此確保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還應當將司法機關內部的行政化程度降到最低。李玉生還進一步分析了審判權、檢察權獨立行使與司法責任制的關系。他強調確權力與責任是從來是對等的。確保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同時也決定了應當建立相應的司法責任制。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華也認為,司法改革過程中利用省級司法機關人財物統一、建立跨行政區劃的司法機關等措施可以有效去除司法機關地方色彩,但仍需注意理順省、市、縣三級司法機關的關系,避免去地方化后上下級司法機關行政化加強而影響審判權、檢察權的獨立行使。
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是當前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核心價值在于建立職業化、精英化的司法隊伍。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王越飛從法院實際情況出發,對該問題進行了關注。他認為實行員額制是對各級法院、檢察院人員隊伍的重新劃分。在保證法官、檢察官隊伍的職業化和精英化的同時,應當認識到實踐中司法機關存在的案多人少,素質與能力、任務與需求,職責與環境還不相適應等問題,因此員額制的劃分標準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各級法院的實際情況制定適當標準,確保法官、檢察官與輔助人員恰當的比例,保證社會糾紛快速有效的化解。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所副所長范明志認為提高法官職業保障水平是實行法官員額制的前提性措施。法官的職業保障一方面是勞動待遇問題,另一方面是司法制度設計問題,從更深層次看,法官的職業保障是應當被憲法所規定的問題。
一直以來,司法隊伍管理是司法管理學研究的一項重點內容。尤其是員額制改革試點以來,如何最優化法官、審判輔助人員、行政輔助人員的隊伍架構,滿足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成了學術界與實務部門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江蘇省江陰法院院長王立新圍繞江陰法院司法隊伍管理最新的實踐經驗進行了探討。王立新指出,實踐中法院在隊伍管理上面臨諸多難題:一是案多人少,法官辦案壓力逐年增大。二是法官人才難以集聚。法院工作壓力大、待遇低,對年富力強、學歷高的法律人才缺乏吸引。
司法傳統作為司法學學科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此次研討會上,司法傳統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一方面,部分與會學者一直研究總結中國古代優秀的司法成果和司法經驗,并致力于找尋司法傳統的現代轉化的路徑和方法;另一方面,實務界與會專家通過研討,也對中國古代優秀司法傳統表示出了極大的關注,并認為應當在司法改革的領域對司法傳統的現代轉化加以檢視,使之成為司法改革的重要理論指導。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孫萬勝提出了司法改革元理論的概念。他認為司法改革元理論的缺失是導致司法改革缺乏理論支撐的重要原因。司法改革元理論的構建應當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把握好中國國情。尤其是在對待中國傳統司法文化的問題上,他認為先進制度是靠制度自身內涵的價值觀來展現的,傳統司法文化中的優良品性經過提煉、升華應當可以在現代司法改革中加以試驗和考量。二是司法改革首先解決的是中國司法實踐的問題,西方的司法理念不可全盤借鑒,應當明確西方司法與中國司法情況的區別,明確區分西方司法理念中可借鑒及不可借鑒的部分。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曉耕認為,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是把握現實中國國情不可或缺的途徑之一。當下對歷史傳統的批判,未必是基于偏見,更多時候是基于不愿深度認知傳統法律文化導致的無知。他認為從傳統司法思想上、從廣義的法文化上還是有可能借鑒傳統法律文化的,例如刑法修正案(八)中關于老年人犯罪的問題就能夠在《唐律》中找到相應的條文,且該條款本身的邏輯結構非常嚴謹,值得當下再探討。再如,傳統法律的謙抑性對現代法治建設的啟示,即法律的稠密本身并不能天然地與其施行效果成正比。
蘇州大學教授艾永明認為在司法傳統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關于司法改革的借鑒性經驗和教訓。他以古代強化監察權為例,認為司法改革過程應當準確界定監察權力與審判權力界限,避免監察權力過度干擾審判權力的運行,產生新弊端。
(責任編輯 朱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