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霞,李承奕,王鐵鋼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遼寧大連 116001)
海上絲綢之路安全保障法律問題研究
宋云霞,李承奕,王鐵鋼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遼寧大連116001)
摘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線長點多,沿線人文及地理因素等變化都會對海上絲綢之路安全帶來影響。中國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積極倡導者,必須未雨綢繆,認真謀劃,采取各項措施維護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從法律角度提出,中國應堅持國際法基本原則,依托國家組織,利用現(xiàn)有國際規(guī)則,加強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與交流,維持海上絲綢之路秩序;中國還應通過加強與他國軍事合作與交流,防范海上絲綢之路可能出現(xiàn)的安全隱患,為海上絲綢之路安全提供保障。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安全保障;法律研究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東盟國家期間首次提出,要構建面向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依托現(xiàn)代運輸工具和高科技通訊技術從中國沿海港口出發(fā)與世界各國建立的海上貿易通道。[1]它可以分為三大航線:一是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朝鮮和日本的航線;二是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的航線;三是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西亞和東非沿海及至美洲諸國的航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三條航線涉及沿岸國家?guī)资畟€、港口城市近百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不穩(wěn)定的政局與經濟環(huán)境、國家之間在戰(zhàn)略上的沖突、海上的自然災害、ISIS恐怖組織和海盜活動等都可能給海上絲綢之路安全①“安全”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為: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帶來危害。保障海上絲綢之路安全,就需采取各種措施,避免上述因素對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政治外交軍事關系、經貿關系、文化交流等帶來的影響,確保海上絲綢之路各項交流通暢有序,不受威脅,不出事故。海上絲綢之路安全保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環(huán)節(jié)密切配合,有效實施。其中,從法律層面應當關注以下方面。
一、堅持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平解決爭端
國際法基本原則,是國家間進行相互交往最起碼的行為準則,是國際法最為重要的部分。沒有對這些行為準則的遵守,就沒有正常的國際關系。
(一)妥善處理與各國的關系
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中國應堅持國際法基本原則,妥善處理與各國的關系。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例,該原則最初是由中國和印度、緬甸在雙邊協(xié)定和聯(lián)合聲明中提出的,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與會國普遍接受,并以此為核心形成了會議最后公報中宣布的各國和平相處和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此外,聯(lián)合國大會所通過的一系列有關決議中,或者包含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或者體現(xiàn)了與五項原則一致的精神。[2]中國同其他國家簽訂雙邊條約和協(xié)議時,都規(guī)定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彼此關系的基礎。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過程中,中國應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尊重東道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持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原則,這既是對國際法原則的強化和發(fā)展,也是中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然需求。在國際實踐中,中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堅持“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方針,主張通過談判協(xié)商的方式,和平解決東海、南海與周邊國家的島嶼爭端問題,同時,對于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政治局面動蕩的國家,中國也需要在政治上堅持不干涉內政,在經濟上做到互利共贏,與沿岸國家展開經濟合作交流。在發(fā)生戰(zhàn)爭和武裝沖突的國家,中國要嚴格保持中立國身份,履行自我約束、容忍和防止的義務。
(二)避開政治漩渦
堅守國際法原則不僅可以保證中國按照國際法原則處置國家間關系,還可以使中國避開政治漩渦,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較為安全的運行環(huán)境。以中東地區(qū)為例,近年來一些阿拉伯國家受自由主義影響,出現(xiàn)了政治不穩(wěn)定,經濟下滑等問題。中國堅持國際法基本準則應對巴以問題、伊朗核問題和阿拉伯巨變等問題,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在此基礎上謀求政治、經濟、軍事領域的合作。從而保證了中國與中東國家較為穩(wěn)定的關系。在2014年6月5日舉行的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中國倡導建立“一帶一路”的構想得到了阿拉伯國家的積極響應,阿拉伯聯(lián)盟秘書長阿拉比在賀信中表示:“這將進一步深化阿中傳統(tǒng)友誼,服務于雙方的公共利益。”[3]
二、依托國際組織,加強區(qū)域合作交流
海上絲綢之路沿途覆蓋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和北非30多個國家或地區(qū),還涉及到歐洲的部分國家或地區(qū)。這些國家和地區(qū)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體制。以東南亞各國的法律體系為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經過東南亞地區(qū)主要有越南、柬埔寨、菲律賓、老撾和緬甸等國家。其中,柬埔寨受荷蘭影響,屬于大陸法系。菲律賓受美國影響,主要屬于英美法系。緬甸受印度影響,是印度法系與英美法系的混合。越南屬于社會主義法系,但同時因為歷史原因,其自身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受到法國大陸法系的影響。可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法律體系各異,種類較多,并且受到歷史等因素影響,極其復雜。不同的法系不僅給各個國家?guī)聿煌姆芍贫龋瑯咏o各個國家人民的意識里印上了不同的法律觀念。所以,必須發(fā)揮現(xiàn)有的國際組織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作用,開啟國際組織這一海上絲綢之路廣泛交流的重要平臺。
(一)聯(lián)合國
聯(lián)合國致力于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人權及實現(xiàn)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個聯(lián)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推進世界與區(qū)域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機制,其理念與聯(lián)合國憲章相一致,應該得到聯(lián)合國的關注與支持。
中國作為聯(lián)合國的創(chuàng)始國之一,應當重視在聯(lián)合國體系內大力宣傳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將造福人類的戰(zhàn)略,將其影響力擴展到全世界。
目前,涉及到海上絲綢之路的聯(lián)合國組織有聯(lián)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簡稱經社理事會,它的作用在于在推動國際經濟和社會合作及發(fā)展方面對大會進行協(xié)助,目前有54個成員國。該組織立志于推進成員國的經濟、文化、社會、健康、教育方面的事務并為保障全世界人民的人權而工作。并且該理事會每年要向聯(lián)合國大會提交報告。中國應加強在戰(zhàn)略方面與該組織的聯(lián)絡,得到該組織各成員國的支持,從而在經濟層面拓展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空間。
另一個從文化的角度有利于拓展海上絲綢之路的組織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該組織1991年曾經考察過歷史上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并對其進行了評估。其中包括對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一點泉州的考察,考察組的迪安先生曾經贊揚過絲綢之路是對話之路、和平之路、友誼之路。從中可以看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察可以極大地宣傳海上絲綢之路和平發(fā)展共同繁榮的精神,增強各國對于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的認同和信心。
(二)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目前擁有160個成員國,成員國貿易總額達到全球的97%,有“經濟聯(lián)合國”之稱。其基本職能包括制定監(jiān)督,管理和執(zhí)行共同構成世貿組織的多邊及諸邊貿易協(xié)定,并與其他同制訂全球經濟政策有關的國際機構進行合作。而它的目標則是建立一個完整的、更具有活力的和永久性的多邊貿易體制。顯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便是這樣一個完整的更具有活力的多邊貿易體制,海上絲綢之路在兩三千年前已具有當今世界貿易組織的特征。海上絲綢之路歷來是一條互惠之路。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代中國就與海外諸國建立起平等友好的貿易往來關系。《初刻拍案驚奇》記載的“轉運漢巧遇洞庭紅”,一枚中國南方的小小橘子,經過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安家在西歐,一度挽救了17世紀成千上萬名歐洲海員的性命,迄今仍被荷蘭人和德國人稱為“中國蘋果”。[4]而現(xiàn)如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更是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光輝足跡,繼續(xù)給人類文明帶來深遠的影響。
(三)區(qū)域組織
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并非必須重新打造一個區(qū)域經濟組織,而是要借助現(xiàn)有的區(qū)域組織,并聯(lián)結這些組織,使其形成更加緊密的國際與區(qū)域經濟合作。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涉及的區(qū)域組織有東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目前,中國已經在外交層面上與這些組織及其成員國建立了各種各樣的合作關系。
2014年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同工商咨詢理事會代表對話會時強調,中國的發(fā)展前景看好。中國是區(qū)域合作的受益者,更是區(qū)域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和推進者,我們愿意積極推進本地區(qū)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攜手推動亞太地區(qū)發(fā)展繁榮。
三、利用國際法條約,規(guī)范合作秩序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是關系到海上絲綢之路穩(wěn)健運行的重大問題。借用已有的機制去發(fā)展新的戰(zhàn)略構想,在已有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規(guī)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保障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運行的平穩(wěn)。
(一)世界貿易協(xié)定
世界貿易組織既是一個貿易組織,同時其法律制度也是一個以《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xié)定》為核心的統(tǒng)一的多邊貿易法律制度。建設海上絲綢之路避不開世界貿易組織這個大框架,因為它是現(xiàn)今絕大多數國家政府關于世界貿易規(guī)范而簽署的多邊貿易協(xié)定,并且是一個開放體系。中國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擔著規(guī)范性義務的同時也承擔著中國獨特義務。所以要在遵循世界貿易組織重要原則的同時也要遵循世界貿易組織的幾個重要協(xié)議,并統(tǒng)一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解決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運行中出現(xiàn)的國與國之間的問題與矛盾。
(二)國際貨物貿易法律制度對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規(guī)范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在于互聯(lián)互通,即各個國家互通有無,互通商貿。長期以來,國際之間的貿易形成了很多貿易慣例,出現(xiàn)了很多術語。隨著貿易的逐漸發(fā)展以及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涌現(xiàn),國際貿易規(guī)范逐漸從慣例、習慣發(fā)展到了各種實體法與程序法。這些法律將運用于海上絲綢之路各項國際貨物買賣法律關系、國際貨物運輸法律關系、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法律關系以及國際貿易支付法律關系的調整中。
四、深化區(qū)域組織合作,加強區(qū)域安全協(xié)商
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保障離不開區(qū)域間國與國,國際組織與國際組織的安全協(xié)商。如今的海上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時期已是天壤之別,國家背景、區(qū)域背景乃至國際背景環(huán)境都已大大不同,特別是絲綢之路的安全保障針對的問題也有了新的變化。例如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安全問題,恐怖活動肆虐問題以及海商事活動的環(huán)境保護問題等,每一個問題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都深深地影響著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安全基礎。
因此,對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保障要從區(qū)域協(xié)作的角度加以突破,設立幾個目標,分別是:經濟安全、政治安全、生態(tài)安全、打擊海盜與恐怖主義。
(一)經濟安全
經濟安全主要包括海上通道安全與貿易機制安全。中國曾與東盟于2002年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就是要促進中國與東盟在貿易領域與投資領域人、財、物的自由流動。但應該看到在區(qū)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逐漸深入的過程中,經濟危機傳導性的因素也隨之加深,所以中國在簽訂區(qū)域合作協(xié)議的同時,應在協(xié)議的基礎上繼續(xù)簽訂有關貿易機制安全的法律協(xié)議框架,在與其他國家與地區(qū)加強合作的同時,設立一道自身的防火墻,將對于海上絲綢之路來說不穩(wěn)定的因素排除在外。
(二)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首先就是要加強國與國,國與國際組織的政治互信,同時也要利用現(xiàn)已加入的區(qū)域組織的平臺,推進區(qū)域組織與區(qū)域組織的政治互信,推動中國與東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上海合作組織各個成員國的合作進程。可以說海上絲綢之路的政治安全乃是其經貿繁榮昌盛的首要條件。只有國家與國家之間互信合作,區(qū)域組織與區(qū)域組織之間通力配合,才能使海上絲綢之路平穩(wěn)運行。可以在與區(qū)域組織的框架協(xié)議內,繼續(xù)簽訂有關政治互信或者外交通話的條款以防止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例如上海合作組織的各個成員國就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遇到的邊境通關的安全問題加以協(xié)商,并簽訂相關安全協(xié)議加以解決。
(三)生態(tài)安全
生態(tài)安全就是從長遠的視角來對待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使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科學環(huán)保可持續(xù)發(fā)展。未來海上絲綢之路的推進必然要面臨著國家間海上環(huán)境保護的協(xié)作問題,海上資源共同開發(fā)的問題,以及應對自然災害的問題。為使絲綢之路能夠長遠平穩(wěn)地運行,生態(tài)安全至關重要,它包含著海上絲綢之路成員國的國內立法與區(qū)域協(xié)商。要在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保護署的指導下以及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精神的指引下,推進涉及海上絲綢之路的各個區(qū)域組織的生態(tài)安全協(xié)作,推動各成員國簽訂生態(tài)安全公約、環(huán)境保護協(xié)定以及自然資源利用協(xié)議,從而使海上絲綢之路的鋪設無污染,可持續(xù)。同時要在國內立法與區(qū)域協(xié)商之間同步,使國內生態(tài)環(huán)境法律與區(qū)域生態(tài)安全協(xié)作立法相銜接,相協(xié)調,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綠色健康發(fā)展。
海上自然災害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主要有災害性海浪、海嘯、赤潮、海冰、風暴潮以及龍卷風。就全球而言,平均每年生成臺風80個左右,北半球占全球總數的73%,西太平洋平均每年有近30個臺風產生,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每年分別有4個和1個產生,西南印度洋每年有8個產生。2005年,東盟國家簽訂《東盟災害管理與應急應對協(xié)議》,這提高了東盟國家應對海上自然災害的能力,該協(xié)議內容包含了對自然災害的識別和評估,預防和減輕,以及災害的應急響應,災區(qū)恢復重建,國家之間的合作,等等。在海上絲綢之路所經的區(qū)域,中國可以參照《東盟災害管理與應急應對協(xié)議》推進沿岸國家合作應對海上自然災害,從而保證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
(四)打擊海盜與恐怖活動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沿岸國家包括也門,吉布提和索馬里,也門和索馬里之間的水域為亞丁灣,這里是全球海盜活動的主要區(qū)域。海盜行為是被置于普遍管轄下的國際罪行,并且《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00條也規(guī)定了合作制止海盜行為的義務。2008年6月2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1816號決議,授權各國在“過渡聯(lián)邦政府事先知會秘書長情況下同過渡聯(lián)邦政府合作打擊索馬里沿海海盜和武裝搶劫行為”。國際海事組織1988年通過的《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為公約》用“非法危及航行安全行為”替代了原有的“海盜罪”,這擴大了危及海上航行安全的犯罪種類。該公約規(guī)定了犯罪分子的國籍國、犯罪發(fā)生地國、船旗國、犯罪目標國以及船東所在國具有管轄權限,這也為中國在亞丁灣護航提供了依據。
恐怖主義會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成重大安全威脅,并且恐怖分子經常活動在波斯灣和地中海區(qū)域。波斯灣是海上絲綢之路南亞與波斯灣航線的必經之處,而敘利亞位于紅海的出口,該地的安全會影響到紅海灣及印度西岸航線的安全。中國在外交政策上致力于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在反恐怖主義合作中堅持《聯(lián)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2012年9月,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了加強雙邊軍事合作的協(xié)議,向巴基斯坦供應中國制造的國防產品。雙方還就交換地區(qū)安全和打擊恐怖主義情報達成協(xié)議。2015年4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伊斯蘭堡會見巴基斯坦總統(tǒng)侯賽因,侯賽因表示,堅定支持中方維護國家安全、打擊恐怖主義的努力,雙方簽署了并發(fā)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關于建立全天候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目前中國參與制定了《關于國際恐怖主義的全面公約》和關于《關于制止核恐怖行為的國際公約》,中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決定:批準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于2001年簽署《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
五、完善國內法律機制,防范各項風險
必須健全中國國內法律制度,適應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需要。
(一)加強建設對外貿易管理法律的制度
目前中國適用于對外貿易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有199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和200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措施條例》等,但是,這些法律不能滿足中國日益發(fā)展的國際貿易需求,亟需加以完善和補充。
(二)完善應對自然災害和打擊海盜與恐怖主義的國內法制度
2005年,中國參加了東盟國家簽訂的《東盟災害管理與應急應對協(xié)議》,該協(xié)議內容包含了對自然災害的識別和評估,預防和減輕,以及災害的應急響應,災區(qū)恢復重建,國家之間的合作等等。在海上絲綢之路所經區(qū)域,中國參照《東盟災害管理與應急應對協(xié)議》推進沿岸國家合作應對海上自然災害,從而保證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目前,中國制定的相關法律文件有《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和《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但是,《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缺少具體操作性文件支持,[6]而《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也過于原則,不能高效保證軍隊參加海難救助。為了在發(fā)生自然災害時保障海上絲綢之路安全,需要加強立法,進而完善聯(lián)合預警機制,完善海上聯(lián)合搜救機制,加強海上搜救法治進程。
海盜行為嚴重危害公海航行和安全,國際法上視其為一種國際罪行,各國都有管轄權。聯(lián)合國安理會授權各國可以使用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手段打擊海盜行為。對于海盜船、飛機所進行的武力抵抗行為,應遵循比例性原則,予以適度打擊。對扣押的海盜,應交給本國法院根據本國法律處置。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簡稱《刑法》)沒有規(guī)定“海盜罪”這一罪名,中國法院在對海盜罪行使刑事管轄權過程中,只能根據海盜的具體犯罪事實,適用《刑法》關于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侵犯財產等的規(guī)定對其定罪處罰,如扣留人質的,可定綁架罪;故意殺人的,可定故意殺人罪;劫取財務的,可定綁架罪,等等。中國應在《刑法》修訂過程中,增設海盜罪相關內容,以滿足中國參與的包括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在內的打擊海盜、懲罰海盜行動的需要。
中國已參與制定了《關于國際恐怖主義的全面公約》和關于《關于制止核恐怖行為的國際公約》,并于2001年簽署《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然而,中國目前并沒有專門的反恐怖法,相關內容僅在憲法、刑法、行政法中有所涉及。[5]并無明確具體法規(guī)規(guī)范,中國應參照國際社會的反恐怖法來制定中國的反恐怖法,便于國際上的司法合作。
(三)加強與國際組織、區(qū)域組織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領域的互動
加強合作,努力解決以下問題:一是完善各國海上行政執(zhí)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同時注重國際組織的全球刑事執(zhí)法力量;二是在聯(lián)合反恐、懲治海盜、走私和販毒等犯罪問題上建立全方位的司法合作機制;三是盡快加強亞太地區(qū)海事司法中心的建設,賦予中國海事法院刑事審判權。并且在民間成立各國,各組織之間的律師協(xié)會,加強民間層面法律對話的互聯(lián)互通,并設立調解中心,對于海上絲綢之路運行中出現(xiàn)的某類具體法律問題和糾紛予以統(tǒng)一調解。
六、加強軍事合作,維護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將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維護中國海外合法權益。”2013年4月發(fā)表的《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則明確提出,加強應急救援、海上護航、撤離海外公民等海外行動能力建設,為維護國家海外利益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開展海上護航、撤離海外公民、應急救援等海外行動,是我軍維護海上絲綢之路安全,維護國家利益和履行國際義務的重要方式。
(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存在共同利益
我軍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應當注重加強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東道國軍隊和第三國軍隊之間就打擊海盜,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以及軍事演習展開合作。《聯(lián)合國憲章》第2條規(guī)定了各成員國對于依憲章所采取的行動應盡力予以協(xié)助。同時國際合作原則是國際法的重要原則之一,在維護海上絲綢之路安全,處理自然災害和打擊海盜等方面同樣需要國際合作。如《1988年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為公約》,是聯(lián)合國在海上反恐領域的唯一公約。2001年中國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六國簽署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通過協(xié)議的方式來實現(xiàn)區(qū)域的合作,以此來保障安全。《1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00條在海盜問題上規(guī)定了“所有國家應盡最大可能進行合作”。 《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和《中美海上搜救協(xié)定》,明確規(guī)定了中國海軍具有參加海難救助等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的權利和義務。 2002年中國與東盟各國外長及外長代表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在第六點中提到了各方在以下領域可展開合作:海洋環(huán)保、海洋科學研究、海上航行和交通安全、搜尋與救助、打擊跨國犯罪,包括但不限于打擊毒品走私、海盜和海上武裝搶劫以及軍火走私。
(二)加強合作是沿線各國共同的需求
在1992年開始的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的聯(lián)合海上巡邏起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使海盜在東南亞附近海域對船只的襲擊事件大大減少。2010年1月于紐約召開的“索馬里海盜問題聯(lián)絡組”會議對中國與歐盟海軍、多國海上力量和北約在“國際推薦通行走廊”內實現(xiàn)分區(qū)護航合作達成原則共識,中國開始參與國際護航合作行動,與各國展開合作。[7]中國于2012年2月23日首次舉行了以“搭建國際反海盜交流平臺”為主題的國際護航研討會,有歐盟、北約、多國海上力量和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四個國際組織參加,包括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二十個國家的代表就海盜問題進行了交流。中國還在《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設立了“建立軍事互信”這一章節(jié),這體現(xiàn)了中國維護海上安全,與他國進行海上安全合作的意向。
七、注重人才培養(yǎng),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
“徒法不足以自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覆蓋幾十個國家的不同法律制度,在各國交往中,必須通過加強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和交流,確保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等各項活動的安全。
(一)加強法律安全敏感性
中國法律工作者要有法律安全敏感性,在對外經濟合作和部隊采取軍事行動之前便預先思考我方可能會遭遇到的法律風險,提前為中國的行為找到充足的法律依據。2011年12月23日公布的《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把培養(yǎng)涉外法律人才作為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yè)人才的突破口,培養(yǎng)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同時也提出了探索“國內-海外合作培養(yǎng)”機制。加強國內法學院校與海外法學院校的交流合作,在雙方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互派互換。2012年7月,在第五屆中非合作論壇中,在領事、司法合作方面,規(guī)定了“采取切實和必要措施,保障在本國境內對方人員和企業(yè)的人身和財產、資產安全與權益。”并且在會議文件中明確提出了“加強雙方在法學研究、法律服務、法律人才培訓以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等領域的合作。”
(二)重視加強軍隊法律人才培養(yǎng)
軍隊在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保駕護航,維護海上絲綢之路安全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在軍隊中的國際法律人才較少,這與維護中國海外利益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軍隊院校應增設國際法、軍事法專業(yè),并結合維護海上絲綢之路安全的需要,增設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包括東南亞、非洲、甚至歐洲國家的國家情況、法律制度、區(qū)域性國際法條約的學習介紹,提高教育的針對性,提高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也可以通過聘請軍外的專家學者到軍隊代職或擔任法律顧問,較快地解決軍隊國際法人才缺少的問題。通過持續(xù)不斷的法制教育,使任務官兵切實掌握法律界限、信守法律規(guī)定、防范法律風險、消解不良后果。從而一方面可以減少行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偏離法律規(guī)定的失誤,提高我軍維護國家利益行動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部隊及時采取法律補救措施、扭轉被動局面、降低負面影響,凸顯我軍文明之師、正義之師的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李世杰,王成林.海上絲綢之路解讀[C]//經貿之橋,傳略之梯,南海法律高端論壇.海口:海南大學,2014:76.
LI Shi-jie,WANG Cheng-lin.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itime Silk Route[C]//The Bridge of Economic and Trade,the Ladder of the Profile,Nanhai High-end Legal Forum.Haikou:Hainan University,2014:76.(in Chinese)
[2]宋云霞,陳雁,李莉,等.國際法與武裝沖突法[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0:71.
SONG Yun-xia,CHEN Yan,LI Li,et al.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armed conflict law[M].Beijing:Haichao Press,2010:71(in Chinese)
[3]王泰.國際格局調整與中國的中東戰(zhàn)略[J].西亞非洲,2014(1):17-29.
WANG Tai.On the adjustment of international pattern and China’s middle east strategy[J].West Asia and Africa,2014(1):17-29.(in Chinese)
[4]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14.
LING Meng-chu.Amazing tales—first series[M].Changchun:Jili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Press,2013:14(in Chinese)
[5]李淑娟.中國反恐怖主義法律對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2:25.
LI Shu-juan.On China’s legal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errorism[D].Lanzhou University,2012:25.(in Chinese)
[6]許艷.科學循環(huán) 提升應對海上自然災害能力[J].中國海事,2007(5):18-21.
XU Yan.To raise the capability for combating marine natural disasters through scientific methods[J].China Maritime Safety,2007(5):18-21.(in Chinese)
[7]中國將首次參與亞丁灣反海盜國際協(xié)調機制[EB/OL].(2010-02-02)[2015-03-12].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2/02/content_3070086.htm.
China will participate in anti-piracy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 the Gulf of Aden for the first time[EB/OL].(2010-02-02)[2015-03-12].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2/02/content_3070086.htm.(in Chinese)
Research on legal issues of the security guarantee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SONG Yun-xia,LI Cheng-yi,WANG Tie-gang
(Political School,PLA Dalian Naval Academy,Dalian 116001,China)
Abstract:The Maritime Silk Road in the 21st century has a long distance with many junctions, the human elements as well as geographical factors along the route will inevitably have effect on the safety operation of the Road. As the founder of the Road, China should save for the rainy days, plan carefully and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maintain safety of Maitime Silk Road.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 China should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rely on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s, use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rule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exchange of the legal talents so as to maintain the order of the Road. China should also by strengthening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prevent possible hidden danger and provide guarantee for Maritime Silk Road.
Key words:Maritime Silk Road;security;legal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DF96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28X(2015)02-0011-06
作者簡介:宋云霞(1963-),女,河南駐馬店人,法學博士,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軍事法學教研室主任,E-mail:gogo11976@sina.com;李承奕(1991-),男,河北樂亭人,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軍事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E-mail:1336245813@qq.com;王鐵鋼(1993-),男,黑龍江大慶人,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軍事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E-mail:1527333740@qq.com。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世界主要海洋國家涉海管理體制及海上執(zhí)法力量建設研究”(13JZDH040)
收稿日期:2015-06-08
宋云霞,李承奕,王鐵鋼.海上絲綢之路安全保障法律問題研究[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5,26(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