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沂劉忠/文
刑事訴訟法視野下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困境與出路
·林沂*劉忠**/文
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在履行財產刑執行監督這項新職責過程中,工作成效不夠顯著,究其原因,作者認為存在三個監督困境:一是理念轉化之困境;二是規制具體化之困境;三是機構設置之困境。在分析論證基礎上,作者提出了走出困境的三個出路:一是轉變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和相關部門執法理念;二是繼續完善《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相關司法解釋和《刑事執行檢察四個辦法》等法律和工作制度;三是加快機構名稱變更速度和完善內部機構設置、加快基層院機構建設步伐等。
刑訴法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困境與出路
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新刑訴法)尊重司法實踐規律,從立法角度合理界定了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主體、內容等相關內涵,改變了刑訴法修訂前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因立法設計不盡科學而導致的對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徒有其名的虛無狀態。但是,多年來已經固化的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理念,修訂前刑訴法延續下來的檢察監督主體承載力不清晰和執行力不強,立法宏觀設計與微觀操作的銜接斷檔等必須面對的問題,直接影響著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實踐開展。因此,有必要厘清新刑訴法視野下的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面臨的困境,積極思考和尋求走出困境的出路。
筆者認為,當下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面臨三個宏觀層面困境:一是理念轉化之困境,二是規制具體化之困境,三是機構設置之困境。
(一)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理念之困境
1.理念困境表現之一。一是修訂前《刑事訴訟法》第8條、第224條和修訂前《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412條、434條對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具體部門規定不明確,導致形成的執法狀態及造成的影響至今猶存。雖然修訂后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633條規定:“對刑事判決、裁定執行的監督由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負責。”明確了包括財產刑在內的刑事判決、裁定執行監督歸口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但目前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對接受這項工作的思想認識等準備工作不到位,導致執法理念沒有及時得到更新,直接影響了接手這項工作后的工作開展。二是在刑事執行檢察整體工作部署中,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內容不多,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沒有被擺上重要和突出位置,導致這項工作可做可不做,早做晚做都可以,做多做少無所謂,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2.理念困境表現之二。一是修訂前刑訴法對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主體規定不明確,造成人民法院執行工作游離于檢察監督之外,法官沒有受制于檢察監督制約的認識和理念,這種認識和理念一直延續到新刑訴法實施的實踐中。二是新刑訴法有關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主體的規定沒有引起人民法院足夠重視,導致人民法院對檢察監督繼續采取對立、抵觸或漠然的態度,這主要緣于:一是新刑訴法關于檢察監督相關規定仍過于宏觀,柔性有余,剛性不足;二是溝通協調工作欠缺,導致人民法院在財產刑執行工作中沒有樹立接受檢察監督的意識。
3.理念困境表現之三。一是監獄和社區矯正機構存在著一定比例的財產刑執行尚未完畢的罪犯,這些罪犯的財產刑執行游離于人民法院的執法活動之外。由于新《監獄法》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都未賦予監獄和社區矯正機構關于罪犯財產刑執行相關義務的法定職責,導致對罪犯財產線索,監獄和社區矯正機構既不向人民法院通報,也不向檢察機關報告。二是公安監管部門同監獄和社區矯正機構一樣,同樣由于制度不完善原因,存在既不向人民法院通報,也不向檢察機關報告的情形。三是缺失受害方(包括法人單位)對財產刑執行監督的氛圍。刑事案件受害方大多關注罪犯的主刑輕重及執行情況,而對罪犯財產刑執行并不傾注過多關注,執法機關自然少了一個掌握服刑罪犯財產變化信息的監督渠道。另外,與被執行財產有利害關系的法人單位和個人也缺失配合執法機關監督罪犯財產情況的意識,與被執行財產有利害關系的其他人(如財產共有人、債權人等)如何通過執行異議來監督執行的合法性也是一個問題。
(二)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規制之困境
1.新刑訴法規制困境。具體表現在:一是新刑訴法第260條和第261條規定中缺失“司法行政機關配合人民法院執行”的立法規定。實踐證明,服刑罪犯罰金和沒收財產的執行不僅離不開公安機關的支持和配合,也離不開監獄司法行政機關的支持和配合,在第260條規定中,既沒有關于公安機關配合執行的規定,也沒有關于司法行政機關支持和配合的規定。在第261條規定中,只有“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會同公安機關執行”的規定,卻沒有“會同司法行政機關執行”的規定。正是這樣的立法漏洞,導致罪犯在監獄、社區矯正機構、公安監管部門監管時空下,財產刑執行成為“脫管、漏管”狀態。二是新刑訴法第四編“執行”內容缺失對罰金和沒收財產刑執行的檢察監督規定,新刑訴法第252條是對死刑執行檢察監督的立法規定;第255條是對暫予監外執行檢察監督的立法規定;第262條是對自由刑執行檢察監督的立法規定,等等,唯獨沒有對罰金和沒收財產刑執行活動檢察監督的立法規定。
2.法院司法解釋困惑。一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19章分6節具體規定了死刑執行,死刑緩期執行、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拘役交付執行,管制、緩刑、剝奪政治權利交付執行,財產刑和附帶民事裁判執行,減刑、假釋案件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撤銷等。通過考量這6節,唯獨第4節財產刑執行程序缺失關于接受檢察監督的具體規定。二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財產刑執行問題的若干規定》共有13條,是關于執行過程中各種情形如何處理的具體指南,而對執行機構的檢察監督制約、責任追究以及被執行人、案外人權益的保障及救濟問題卻沒有做出相關規定,凸顯了人民法院對檢察監督的忽視和漠然。三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共有29條,其中第2條第3款是關于罪犯積極執行財產刑與減刑、假釋相掛鉤的規定,“可視為有認罪悔罪表現”“可以從寬掌握”的表述使得該規定柔性有余,剛性不足,彈性較大,要么不宜操作,要么易誤入簡單以執行財產刑作為認罪悔罪表現的泥淖,背離了“懲罰教育”的財產刑執行宗旨和破壞了罪犯認罪悔罪的司法認定綜合標準。另外,該規定有兩處提到檢察監督,一處是第24條第3款,另一處是第26條第(5)項,這兩處均是從檢察機關監督司法行政機關角度做出的規定,而不是站在監督人民法院角度。
3.檢察機關自身規制困惑。一是《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14章“刑事訴訟法律監督”第8節“刑事判決、裁定執行監督”共28條,其中關于財產刑執行監督只有1條規定,第65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人民法院執行罰金刑、沒收財產刑以及執行生效判決、裁定中沒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活動實行監督,發現人民法院有依法應當執行而不執行,執行不當,罰沒的財物未及時上繳國庫,或者執行活動中其他違法情形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意見。”相比其他規定,可以看出,關于財產刑執行監督的司法解釋條款數量過少,內容過于籠統,并且不具有實際操作性。二是在新刑訴法視野下,《刑事執行檢察四個辦法》有了一定局限性,滿足不了刑事執行檢察各項業務工作需要,必須增加關于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工作辦法,用來規范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
(三)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機構之困境
1.機構困境表現之一。目前,國內個別地方已將“刑事執行檢察”變更為“刑事執行檢察”,如遼寧大連市、江蘇常州市、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山東臨沂市費縣,高檢院監所廳也在積極推動全國刑事執行檢察機構更名工作。從刑事執行檢察更名工作實踐看,更名在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面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頸,如有的地方更名后只設置看守所檢察科、社區矯正檢察科和綜合科3個科室,針對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等新增業務并未設立專門內設機構,改革不徹底;有的地方只是在原有刑事執行檢察處和派駐監獄檢察室基礎上,合署成立一個機構,原有業務并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等等。綜合考究設立刑事執行檢察機構的個別地方,財產刑執行、強制醫療執行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檢察監督等工作并沒有因為機構更名而被重視起來。
2.機構困境表現之二。一是沒有設置獨立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沒有專門人員開展這項工作,二是刑事執行檢察工作由其他業務部門代管或兼管。在新刑訴法實施背景下,以上兩種模式已不可取,基層檢察院必須要有獨立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因為社區矯正、財產刑執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強制醫療執行檢察監督等新增刑事執行檢察業務大多發生在基層,特別是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一旦開展起來,工作量和工作責任都不可小覷。如果基層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機構缺失或不健全,將會直接影響相關法律的有效實施,進而損害法律的權威性和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
筆者認為,應在各地已經試點和探索嘗試基礎上,盡快出臺適用全國的工作辦法或指南,讓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能夠全面鋪開,規范有序,成效顯著,讓人民法院財產刑執行和檢察監督形成良性互動狀態。
(一)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理念困境之出路
1.轉變檢察機關執法理念。新形勢下,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必須樹立各項業務工作一盤棋思想,不能厚此薄彼,因為,包括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在內的各項業務工作都涉及到具體案件的公平正義能否真正實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鑒于個別地方探索嘗試的地域性、局限性、有限性,以及個別地方熱情度不高等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從上至下的縱向改變是最佳出路,也是最有效途徑,上級檢察機關首先要樹立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十分重要的理念,然后利用上級對下級的領導和指導關系,通過制度設計、領導講話、業務培訓、工作部署等措施和辦法,逐步確立檢察機關全系統重視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理念。
2.轉變人民法院執法理念。人民法院執法理念轉變也至關重要。筆者認為,破解人民法院執法理念不到位的辦法是,一是通過聯席會議、座談會紀要、會簽工作文件等形式與人民法院達成共識,讓人民法院了解新刑訴法對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相關規定以及檢察機關對此項工作的想法和思路,讓人民法院在法律的框架內理解、支持和配合檢察機關的監督工作。筆者建議,這項工作也宜自上而下開展,上級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的共識可以對下級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形成示范效應。二是積極查辦財產刑執行環節發生的職務犯罪。通過采取查辦財產刑執行環節職務犯罪案件的做法,在有說服力的案件數據和典型案例面前,讓人民法院認識到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重要性,筆者建議,這項工作宜自下而上開展,因為大量的財產刑執行活動發生在基層法院。
3.轉變相關部門執法理念。一是通過制定司法解釋和實施細則的方式,對新《監獄法》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做出修改和完善,賦予監獄和社區矯正機構配合和監管財產刑執行的法定職責。二是在法院執行和檢察監督過程中,對與被執行財產有利害關系的組織和個人開展法制宣傳,將此環節作為必經工作程序予以規定,讓相關組織和個人成為一支有效監督力量,為法院執行和檢察監督提供有價值的工作信息。
(二)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規制困境之出路
1.繼續完善刑事訴訟法。筆者建議,一是對新刑訴法第260條和第261條進一步修改完善,以解決公安、司法行政機關對財產刑執行愛莫能助和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徹底改變財產刑執行監管過程中的“脫管和漏管”狀態。在第260條規定中,加入“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會同公安機關和刑罰執行機關執行”的內容。在第261條規定中,把“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會同公安機關執行”完善為“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會同公安機關或司法行政機關執行”。二是在新刑訴法第265條檢察監督概括性立法基礎上,建議對罰金和沒收財產刑執行活動做出較具體立法規定,“較具體”程度可以參考其它刑罰執行活動的立法規定。
2.繼續完善法院有關規定。筆者建議,一是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9章第4節關于財產刑執行程序的具體規定進行完善,增加財產刑執行程序接受檢察監督的具體規定。二是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財產刑執行問題的若干規定》進行完善,增加檢察監督、責任追究以及被執行人、案外人權益保障及救濟的相關規定。三是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進行完善,一方面把罪犯積極執行財產刑作為減刑、假釋的剛性條件之一,便于實際操作;另一方面,應從人民法院角度做出減刑、假釋審理過程中罪犯財產刑執行接受檢察監督的具體規定。
3.繼續完善檢察監督規定。一是對《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進行修改完善,《規則》第14章“刑事訴訟法律監督”第8節“刑事判決、裁定執行監督”共28條,其中關于財產刑執行監督只有1條規定,而其他刑罰執行監督規定少則2條,多則7條。所以,應增加對財產刑執行監督的具體規定,建議至少增加1條,對其進一步細化和具體化,防止由于司法解釋對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規定的不具體,造成實踐中的重視不夠。二是完善《刑事執行檢察四個辦法》,一方面對《刑事執行檢察四個辦法》進行完善,建議在看守所檢察、監獄檢察、監外檢察辦法中增加對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相關工作規定;另一方面高檢院應盡快制定統一適用的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辦法,解決各地工作操作標準和流程不統一的現狀。
(三)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機構困境之出路
1.加快內部機構設置。在刑事執行檢察機構名稱變更基礎上,繼續進行實質性改革,實現機構改革的徹底性。刑事執行檢察機構內部至少應針對財產刑執行監督專門單設工作機構,理由是:一方面現有派駐監管場所和社區矯正執行檢察人員不能保證有充分時間和足夠精力兼顧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另一方面是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是一項業務性強、工作量大、涉及面廣的新工作,既涉及到法律實體又涉及到法律程序,必須單設工作機構,配備專門人員才能完成好此項工作。綜合考量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工作現狀和特點,只有單設工作機構,才能綜合考慮,統籌規劃,將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做實、做透、做強。
2.加快基層院機構建設。一方面,沒有設立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的基層院應盡快設立,徹底改變刑事執行檢察業務由其他業務部門代管或兼管以及財產刑執行沒有業務部門和人員專門負責的局面。另一方面,已經設立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的基層院應根據新形勢對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挑戰,對業務工作重新科學分工,考慮到人民法院財產刑執行活動在基層法院比例高的現狀,故應單獨設立財產刑執行監督科室,以利于長期規范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實現財產刑執行監督效果最大化。
*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委員,監所檢察處處長[110032]
**遼寧省鞍山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委員,監所檢察處處長,法學博士[1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