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博/文
淺析暫予監外執行的檢察監督的完善
·王智博*/文
暫予監外執行是指對于被處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拘投的罪犯,由于符合法定情形,決定暫不收監或者收監以后又決定改為暫時監外服刑,在監獄以外執行刑罰的執行制度。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對暫予監外執行存在著監督乏力、監督困難、監督片面等制度上的問題,本文針對以上暫予監外執行檢察監督上存在的困難提出主動履行監督職責、擴大監督權限、同步監督執行、監督查辦并重的方法。
監外執行檢察監督
暫予監外執行,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由于具有法律所規定的特殊事由,不適宜在監獄或其他執行機關繼續執行,經過人民法院或者刑罰執行機關決定、批準暫時在監管場所以外執行刑罰的一種制度。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對暫予監外執行作出了重大的修改:一是在適用暫予監外執行的條件上擴大到被判處無期徒刑的“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二是規定了檢察機關對暫予監外執行適用的檢察監督權;三是明確規定以非法手段取得暫予監外執行在監外執行期間不計入刑期;四是明確規定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施行社區矯正。其中第255條、第256條賦予了人民檢察院的檢察監督權,目的就是要以檢察權制約暫予監外執行的批準和執行機關的權力,因為“監外執行、保外就醫,由于建議權高度集中在監獄主管部門受理,加上審批程序不具有公開性,透明度差,所以容易出現權力濫用甚至是腐敗問題”[1],如:新疆石河子監獄原教育科長向巖明案、廣西羅城監獄原副監獄長胡耀光案等等,這些案例都說明了暫予監外執行很容易滋生權力濫用和司法腐敗,檢察機關作為權力的監督機關,要全面對暫予監外執行進行監督,杜絕權力濫用和司法腐敗,但在現階段的司法實踐中,暫予監外執行這一制度在應用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建立完善的檢察監督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法律賦予的監督權力形式單一,監督乏力
1.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255條規定:監獄、看守所提出暫予監外執行的書面意見的,應當將書面意見的副本抄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決定機關或者批準機關提出書面意見。由此可見,人民檢察院對暫予監外執行進行的是一種書面的審查,即從執行機關提供的書面材料,如:被提請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嚴重疾病證明文件、病例資料、妊娠證明或者生育證明和被申請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服刑、羈押表現等書面材料,通過這些材料對罪犯是否應當被適用暫予監外執行進行審查,監督執行機關是否存在對罪犯違規適用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檢察機關在對這些書面材料進行審查的過程中,只是從形式要件上進行審查,并沒有審查其的實質要件,難以真實掌握暫予監外執行的實際情況,執行機關很容易出現權力濫用甚至是腐敗的情形。
2.《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對執行機關的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提出書面意見,是一種建議權,并沒有相應的監督方法和處理手段,使得這種檢察監督權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難以真正對執行機關的暫予監外執行決定進行制約。
(二)法律賦予監督權力的內容不明確,實現監督困難
1.《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對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或者批準作出了規定,并未對暫予監外執行的執行過程和收監過程規定監督權力,雖然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在第648條規定:“對于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人民檢察院發現罪犯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的條件、嚴重違反有關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管理規定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消失而罪犯刑期未滿的,應當通知執行機關收監執行,或者建議決定或者批準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作出收監執行的決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難以對其他職權機關產生作用,檢察機關行使監督權力困難重重,難以對暫予監外執行的執行、收監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
2.《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規定的對暫予監外執行的執行過程和收監過程監督依舊是通知建議權,沒有監督力度,而且在這一過程中的監督是一種被動監督,對于人民檢察院行使對暫予監外執行的執行過程和收監過程的監督權的內容也沒有規定,實踐中難以落實這一項監督權。
3.人民檢察院在監外執行的執行過程和收監過程不僅要監督暫予監外執行機關是否履行對罪犯的監督管理職責和刑罰執行機關是否履行及時收監職責,還要對罪犯在暫予監外執行的過程進行監督,這樣才能及時發覺監督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和刑罰執行機關是否存在徇私舞弊、侵權瀆職的行為,但是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出人民檢察院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的監督權力和監督方法,這制約了人民檢察院對暫予監外執行機關和刑罰執行機關的監督貫徹施行。
(三)法律賦予監督未規定違法責任追究,監督不全面
1.《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檢察機關對暫予監外執行監督方法是建議權和通知權,并沒有規定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機關、執行機關的違法責任追究,以致上述機關在接到檢察機關的通知或者糾正意見時候,“經常采取拖延辦理和答復,甚至不了了之、不予配合,對此檢察機關雖具有監督者的地位而無計可施”。[2]
2.《刑事訴訟法》僅對監獄、看守所等刑罰執行機關的暫予監外執行進行監督,但是卻忽略了制作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嚴重疾病證明文件、病例資料、妊娠證明或者生育證明和被申請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服刑、羈押表現等書面材料的醫療機關的監督工作,更沒有對這些醫院規定違規制作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證明材料的責任追究。
3.《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暫予監外執行的檢察監督存在著一個監督思維的誤區,即是通常是刑罰執行機關違規進行暫予監外執行進行監督,忽視了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罪犯提出暫予監外執行被監獄、看守所等刑罰執行機關違規否定,不予批準或不予決定暫予監外執行。
針對以上所提出的我國暫予監外執行在檢察監督上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的解決辦法:
(一)樹立監督意識,主動履行監督職責
1.在思想上提高對暫予監外執行檢察監督的重要性認識,轉變有些地區檢察機關內部存在的傳統“重偵查監督、審判監督而輕執行監督”的觀念,[3]檢察機關應當樹立正確的監督觀念,重視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工作,與當地紀檢、信訪部門加強聯系,建立涉及違規暫予監外執行的通報制度,對出現涉及違規暫予監外執行的案件交由監所部門及時核實、處理。
2.在重視樹立監督意識的基礎上,檢察機關應加大對履行暫予監外執行監督職責的監所部門的各項投入,監所部門的工作人員應當定期對監管場所和暫予監外執行的執行部門進行查訪走訪,直接掌握轄區內暫予監外執行的情況。
3.檢察機關的監所部門建立對轄區內的刑罰執行機關和暫予監外執行的執行機關的監控檔案,以以往暫予監外執行的執行情況和所關押罪犯的罪行嚴重程度為參考,建立對暫予監外執行檢察監督力度的分級制度,分為:紅色、黃色、藍色三種級別,對于關押重刑犯或者出現過嚴重違規適用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管場所,定為紅色級別,對該場所的在押罪犯的監外執行的監督應當從申請開始的時介入,嚴格監督其中各個環節直至暫予監外執行結束;對于關押一般刑犯的且出現過違規適用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的監管場所,定為黃色級別,監督力度小于紅色級別,重點監督暫予監外執行的批準階段和收監階段;對于關押一般刑犯的監管場所且未出現過違規適用暫予監外執行的適用藍色級別。檢察機關監所部門根據具體情況定期調整對監管場所的監督力度的顏色級別,以達到節約司法資源的目的。
(二)建立同步監督機制,全面履行監督職責
全面履行監督職責,就要求檢察機關有切實可行的監督機制,一些學者提出對暫予監外執行采取同步監督的機制[4],筆者對此是表示贊同的。同步監督分為:執行前監督、執行中監督、執行后監督。
1.執行前監督。即對提出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的情況進行核實,監督監獄、看守所有無違規批準、決定暫予監外執行的情況發生。一是檢察機關要仔細核實被提請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嚴重疾病證明文件、病例資料、妊娠證明或者生育證明和被申請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服刑、羈押表現等書面材料,這些核實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書面核實,要進行具體核實考查;二是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建立執行檔案,就其自身情況作出暫予監外執行的評估,方便對監外執行的罪犯就醫、懷孕、哺乳等情況進行了解,并及時掌握暫予監外執行罪犯是否及時被收監。
2.執行中監督。即對暫予監外執行的執行過程中進行監督。主要針對暫予監外執行的執行機關——社區矯正機關進行監督,監督其是否履行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的管理職責,同時要定期對各個監外執行的執行機關進行查訪,一經發現監外執行罪犯有收監的情況,立即督促相關部門進行收監。
3.執行后監督。即對執行機關收監情況的監督。執行后監督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督促執行機關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期滿的罪犯及時收監;二是監督并防止執行機關對尚未符合收監條件的罪犯違規收監,通過這兩方面的監督保障監外執行的執行機關權力正當行使,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權利不受侵犯。
(三)擴大對監外執行的監督權限,實現監督效果
1.在立法層面上將對暫予監外執行的建議權擴張到對暫予監外執行的否決效力,將建議性文書改為強制性文書。對于違規的監外執行的執行機關作出的決定,檢察機關視情況有權進行否決,加強檢察機關的監督強制力,督促執行機關按規定進行暫予監外執行。
2.將監督權擴大到對暫予監外執行的期限延長和減刑上,防止違規對暫予監外執行的期限延長和在監外執行期間違規減刑的情況發生,更防止執行機關對罪犯在暫予監外執行條件消失后暫予監外執行期限屆滿時,依舊批準申請延長監外執行期限,杜絕無限期的監外執行;對于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是否能夠減刑,學者眾說紛紜,大多數學者認為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不宜適用減刑。筆者認為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可以適用減刑,其理由有二:第一,法律并沒有規定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不能適用減刑,依照法定原則,則可以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實施減刑;第二,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完全有可能符合《刑法》第78條對減刑條件所作出的規定,如一個病重的患者自愿參加醫學上的人體實驗,為國家、人類的醫學事業作出了貢獻,可以視為“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重大貢獻的”,故而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適用減刑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檢察機關也應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減刑情況進行監督,防止執行機關違規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適用減刑的情況發生。
3.將監督權限擴大到對暫予監外執行計入刑期的計算過程,防止出現違規將暫予監外執行期間計入刑期的情況發生。《刑事訴訟法》第257條規定: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通過賄賂等非法手段被暫予監外執行的,在監外執行的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罪犯在暫予見外執行期間脫逃的,脫逃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所以檢察機關應該對執行機關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收監時的刑期計算進行監督,防止在刑期計算上舞弊的情況發生。
(四)監督與查辦兩并重,落實監督成果
檢察機關要積極查辦監管機關違規適用暫予監外執行的案件。對于查辦該類職務犯罪,檢察機關應當對違規適用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管機關工作人員以涉嫌徇私舞弊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罪立案偵查;對于違規提供、制作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嚴重疾病證明文件、病例資料、妊娠證明或者生育證明等書面材料的醫療機關責任人,其主體可能為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分為兩種情況處理:第一種情況為監管機關的工作人員和提供虛假醫療書面材料的醫療機關責任人相互串通舞弊,對于醫療機關責任人應以涉嫌徇私舞弊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罪的共犯論處;第二種情況為監管機關的工作人員和提供虛假醫療書面材料的醫療機關責任人沒有串通舞弊,醫療機關責任人出具虛假醫療書面材料,監管機關審核不嚴,發生了違規適用暫予監外執行的情況,對于監管機關應以涉嫌玩忽職守罪立案偵查,對于醫療機關責任人涉嫌的罪名,《刑法》尚未有明確規定,筆者認為訴訟活動中應當包括暫予監外執行的審查程序,故而對提供虛假醫療書面材料的醫療機關責任人應當以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論處,不過此處究竟適用何罪尚待考證。
注釋:
[1]陳瑞華:《防止公權力濫用是刑訴法修改的首要使命》,載《南方都市報》2011年9月8日。
[2]閔亞莉、蘇云姝:《論暫予監外執行檢察監督機制之完善》載《西華大學學報》2013年3月第32卷第2期第78頁。
[3]王昕:《我國暫予監外執行法律監督機制研究》載《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第15頁。
[4]閔亞莉、蘇云姝:《論暫予監外執行檢察監督機制之完善》載《西華大學學報》2013年3月第32卷第2期第80頁。
*河北省懷安縣人民檢察院[07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