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衛民
“熱”與“冷”: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適用的實證研究
文◎左衛民*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學界、立法與司法機關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然而,2012年修改后《刑事訴訟法》實施后,相關研究發現,與熱鬧的話語相比,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踐可謂相當冷清。
法院很少依職權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被告方提出啟動程序申請的比例也極低,在嚴格意義上,這可能是一種相對正常的狀態。首先,在中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審判階段被告人不認罪案件所占的比例本來就不高。其次,隨著偵查機關法治意識的增強和取證規范化程度的提高,實踐中非法證據存在的可能性逐步降低,或者被告方受某種外力影響而未能提出排除非法證據申請,或雖然被告方提出了申請,但法院未予理睬。調研發現,法院就被告方提出的非法證據排除申請而對證據的合法性進行調查的案件比例并不低。但是從結果看,合法性調查后證據被排除的比例較低,并且非法證據排除后對案件處理基本沒有影響。零星的排除決定在某種程度上也只是在定罪量刑不受影響前提之下的“選擇性排除”結果。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話語與實踐“熱”“冷”的悖反,實質上反映了中國刑事司法中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的角力。中國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披著個人權利保障外衣卻包裹著國家權力本位的規則。其一,從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啟動機制上看,被告人被施加了基本上無力承擔的舉證義務。其二,非法證據排除程序中的官方自證機制及證明體系的偏向性。其三,中國刑事司法的體制性與機制性因素會促使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執行進一步偏向于偵控機關。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應通過各種舉措的改革促使法院逐步從“不愿排”、“不敢排”轉向“主動排”、“敢于排”,落實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從技術層面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及其適用程序,構建以保障人權為本位而非方便國家權力運行的,從有利于偵控機關轉向制約偵控機關的嶄新機制。長遠來看,需要社會性結構因素的調整。
(摘自《法商研究》,2015年第3期,第151-160頁。)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