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越
商貿發展須謀“創新融合”
——第五屆浙江商貿高峰論壇專家觀點整理
本刊記者/陳越
促進商貿流通轉型升級、構建商貿發展新格局,既是深化商貿流通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當前擴內需、穩增長的迫切需要。如何應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已成為當前傳統商貿流通業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嚴峻課題。近日,由浙江省商貿業聯合會和浙江工商大學聯合主辦,以“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為主題的第五屆浙江商貿高峰論壇在杭召開。商務部內貿專家委員會主任黃海、浙江現代商貿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趙浩興、浙大網新創建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張旭光等學界、業界大咖匯聚一堂,從目標、模式、路徑等角度發表主旨演講,共同探討我國商貿流通企業創新發展之道。本刊特摘錄其核心觀點,供讀者參閱。
近年來,商貿流通領域獲得越來越高的社會關注度。從長遠看,推進國內貿易流通現代化、營商環境法制化,可以更好地發揮流通對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和先導性引領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貢獻。從現狀看,投資、出口增速明顯回落,只有消費始終保持較高增速,并且仍然具有增長潛力,內貿流通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和發動機。
當前,內貿流通網點布局不均衡的問題仍然突出,與信息化社會發展模式不兼容的問題仍然存在。新常態下,推動我國從流通大國向流通強國轉變是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為此,2015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了7次專題研究部署內貿流通工作,發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新經濟新動力的意見》、《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等十余個相關文件,密集程度前所未有。
那么,應該如何落實流通新“政”呢?我認為,可以從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動力機制三個方面著手。在發展理念上,要把樹立共享理念、滿足人的需求放到重要位置。在發展方式上,要堅持創新驅動,促進流通發展方式轉變。在動力機制上,要依靠企業引領,形成流通改革發展新動力。
與此同時,要以線上線下互動為突破口,努力打造消費新途徑、商貿流通新格局:一是要促進線上與線下的融合。要將網購渠道的便捷多樣和實體店的可觸可感等體驗優勢融合起來。二是要促進商品與服務的融合。雖然我國目前仍以商品消費為主,但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年輕一代的消費趨勢已經表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由注重物質的消費發展為同時注重時間、空間、服務和附加價值的消費。三是要促進流通與生產的融合。要把握現代流通產業的基本功能,由傳統的組織商品交易轉變為引導生產、促進消費;由傳統的實現商品價值,轉變為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加附加值。四是要促進業態與業種融合,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發展豐富,互相借鑒、融合。
眾所周知,地球發展至今共有三次大冰期,每一次都會淘汰約70%的物種,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同樣,行業也有冰河時代,眼下大量模式老舊、體積龐大的恐龍級商業行將滅絕。于是,現年70歲的“海爾之父”張瑞敏提出“自殺重生,他殺淘汰”的觀點,啟動了史上最慘烈的自殺工程,兩年間裁員2萬余人,從而迎來海爾發展的“第二春”。可以說,互聯網轉型,既是傳統企業的血和淚,也是涅槃重生的大好機會。
世殊時異,原有的商貿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發展的需求。消費生活變革個性化、制造業變革工業4.0、流通渠道變革流通4.0、整合型商貿企業變革、網絡化服務技術變革、聯盟化競爭格局變革等六大領域的變化,凝聚成一股綜合力量,倒逼單一低效的傳統流通模式踏上改革創新之路。與“去中間化”的主流觀點相反,當前應該“強中介化”,著力打造一個集平臺、中樞、引擎、信息、服務、體驗為一體的流通圈,架起溝通供需兩側的橋梁,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添油助力。
針對傳統國際貿易面臨的諸多困局,當務之急是正確認知電子商務:商務是黑心,電子只是商務的一種形式。必須先有新商業思維,才能在商業模式上推陳出新。在模式選擇上,不同規模的企業應該有不同的選擇:對絕大多數小散弱的商貿企業而言,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力、資金投入創新,可以選擇一個較為成熟或發展勢頭良好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對于骨干的商貿物流企業而言,則應當不斷解決線下瓶頸、新建和梳理分銷渠道、促進整體銷售、增強品牌形象、規范銷售市場、完善客服體系,嘗試建立自己的互聯網體系,探索商貿模式和營銷模式兩方面的創新。
——創新商貿模式。當前,應以“互聯網+”為核心戰略推進零售業體系升級和業態升級,以新消費為導向,加速推進零售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文化創新等,深度改造百貨店、社區便利店、商業街區等傳統零售業經營模式。應以國家戰略為指引,根據全球價值鏈體系以及國際商品分銷競爭格局的變化,通過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四流整合”,有效促進專業市場、傳統批發企業等批發業創新升級發展。同時,充分應用互聯網、物流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大力發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互聯網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推動智慧物流設施建設,促進國際物流標準化、綠色化建設,加快物流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積極推動物流企業向供應鏈服務商轉型。不斷開發零售商業新模式和批發商業新模式,探索以破壞性創新、消費導向、用戶體驗為關鍵詞的商貿物流新模式。
——創新商貿營銷模式。時至今日,有三個蘋果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一是亞當夏娃的蘋果,象征著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二是牛頓的蘋果,代表著科學研究的精神;三是喬布斯的蘋果,代表著創新信仰的建立。作為現代流通企業的基本職能,創新與營銷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創新驅動下,新的商業營銷模式層出不窮,如強調共同參與合作、創新用戶細分與聚合的適用于020模式的WEB4.0的新網絡營銷;基于選準市場、找準對象、精準定位、精確穿心這5W1H的精準營銷;以滿意加驚喜、場景打動為手段找到情感入口、實現口碑轉化的O2O體驗營銷;通過數據挖掘、數據跟蹤、到訪定位、精準推送發揮作用的DM的大數據營銷,這些都將大大促進商貿流通的效率。
毋庸置疑,“互聯網+”是大勢所趨。從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講話,到近日頒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都在說明,O2O是一個大方向。O2O正在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勢頭沖向未來,這要求我們從新思維、新生態、新模式出發,迎接未來商貿領域的各種挑戰。
所謂互聯網用戶思維,就是要以用戶思維為首要特征。得用戶者得天下,必須重視用戶參與感,用戶體驗至上。因為用戶不是一類人,而是不同的個體,所以要具備大數據思維,打造讓用戶尖叫的極致產品,將服務作為營銷的一部分。同時,要從小處著眼,在微處創新,促進產品的更新迭代。此外,在移動端主導的時代,要培養流量思維,要知道免費是為了更好的收費,堅持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在善用現有平臺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社會化媒體、口碑營銷、社群、社會化網絡眾包協作,打造多方共贏的生態圈。
可以說,互聯網思維打破了固有格局,營造了一種以人為本的全新商貿生態。不論是跨行界、跨業界,還是跨時界、跨空界,關鍵要跨心界,在移動化、碎片化、社群化、O2O化、眾包化、娛樂化的趨勢中找到創新點。如果說傳統商業模式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么“互聯網+”下的商業模式就是將資源打碎重組成可循環的價值鏈,實現價值轉移、成本置換。從本質上看,“互聯網+”就是突破原來的商業模式,在原有產品基礎上橫向或者縱向發掘新的延伸服務或者產品。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盈利,從賣服務到賣用戶轉型。
在實際操作中,“互聯網+”需要接地氣。隨著云技術的不斷發展,一切皆要連接,一切皆可穿戴,一切皆是數據。我們要透過云的外觀,看到電子商務與現代制造業并不是兩個不同的行業,制造業依然是核心內容,是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重要支撐。電子商務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想框架,推動制造業的更新換代、轉型升級。互聯網不僅具有改造的魔力,還承擔著粘合劑的作用,與智慧城市建設密不可分。應不失時機地把握“智慧革命”的契機,順時應勢,以“智慧城市”建設為依托,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與城市化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