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國君/文
關于臨場監督執行死刑理論與實務研究
●申國君*最高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廳副廳長、最高人民檢察院駐公安部秦城監獄檢察室主任[100726]/文
摘要:內容臨場監督執行死刑是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的一項新增業務,需要積極探索、規范和發展。臨場監督執行死刑職責自2013年1月1日由檢察機關公訴部門負責調整為由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負責。文章從臨場監督執行死刑的概念、目的和基本原則談起,總結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兩年來臨場監督執行死刑工作所獲取的經驗,并針對工作中遇見的問題,分六個方面對臨場監督執行死刑進行理論與實務探討。
關鍵詞:臨場監督執行死刑刑事執行檢察
臨場監督執行死刑,是檢察機關的一項重要法律監督職責。死刑是最嚴厲的刑罰,加強對執行死刑的臨場監督,是防止執行死刑錯誤的最后一道防線。死刑罪犯的權利最容易被忽視和剝奪,加強對執行死刑的臨場監督,也是維護死刑罪犯合法權益的最后一項救濟措施。
根據修改后《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以下簡稱《刑訴規則》)第635條規定,自2013年1月1日起,臨場監督執行死刑職責由人民檢察院公訴部門負責調整為由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負責。兩年來,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在臨場監督工作中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和經驗,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一是監督主體不明確,特別是派駐看守所檢察室的作用發揮不夠;二是把握不好臨場監督的介入時間節點,有的因介入太早而越權,有的因介入太晚而流于形式;三是不能依法處置臨場面對的罪犯喊冤、控告、檢舉揭發等情形,有的不敢依法叫停,有的隨意叫停;四是對是否需要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重新簽發執行死刑命令相關規定的理解和具體情形的把握,存在較大分歧,實踐中與法院往往意見不一致,等等。結合這些問題,筆者試圖從理論與實務兩個層面對臨場監督執行死刑進行研究探討。
(一)概念
臨場監督執行死刑,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的執行死刑活動,依法進行臨場監督。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監督主體是人民檢察院;二是監督對象是人民法院;三是監督內容是執行法院的執行活動。
這里需要指出,當前理論與實務界一些同志認為,刑訴規則規定的“臨場監督執行死刑”,從字面理解僅僅是指執行死刑當天的監督。公訴部門負責這項工作時,由于前期出庭公訴、詢問死刑罪犯、辦理申訴控告,加上臨場監督,就構成了比較完整的死刑執行監督。而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前期不了解案情,需要提前詢問、辦理申訴控告等事項,再稱呼“臨場監督執行死刑”不科學,建議在今后刑訴規則修改時,將“臨場監督執行死刑”改為“監督執行死刑”或“死刑執行監督”。應當說,這種提法有一定道理。但嚴格依法來講,死刑執行監督既包括對死刑立即執行的監督,也包括對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監督。用死刑執行監督代替臨場監督,不符合法律規定,也容易產生認識分歧。
(二)目的
人民檢察院臨場監督的目的,就是要確保執行死刑工作“依法、準確、文明和規范”進行。“依法”,是指保障人民法院執行工作嚴格依法進行,具有完備的法律文書和手續,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執行。“準確”,是指被執行人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錯殺?!拔拿鳌?,是指執行死刑工作要文明進行,絕對不能有游街示眾等侮辱人格的行為。“規范”,是指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和相關法律、司法解釋進行,不能有隨意性。在這里,“依法”是前提,“準確”是關鍵,“文明”是核心,“規范”是保障。
(三)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嚴格依法原則。就是要嚴格依照刑法、刑事訴訟法和刑訴規則等法律規定,參照最高法院適用刑事訴訟法解釋等文件,做到于法有據。
二是堅持保障人權原則。就是把維護被執行死刑
罪犯的人身權、財產權和會見權等合法權利作為重點,切實體現到臨場監督工作中。
三是堅持實體監督與程序監督相統一原則。就是既要注重檢察有無裁判文書、執行死刑命令以及驗明正身等程序性監督,又要注重有無申訴、控告、檢舉立功等案件實體內容的監督。
四是堅持獨立監督與相互配合有機統一原則。就是既要依法承擔臨場監督職責,又要注重加強與案管、復核辦、公訴、法警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一)主要任務
人民檢察院臨場監督執行死刑工作的主要任務應當具有法定性和明確性。法定性,就是每一項任務都具有法律規定,不得隨意增減;明確性,就是每一項任務要規定明確,不能產生歧義。按照這兩個標準,臨場監督執行死刑工作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六項:
1.核實執行人民法院是否收到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或者作出的死刑判決、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的執行死刑命令;
2.依法監督執行死刑的時間、場所、方法和程序是否合法;
3.核實被執行死刑罪犯身份,發現不應當執行死刑情形的,建議執行人民法院停止執行;
4.執行死刑后,監督檢查罪犯是否確已死亡;
5.發現和通知糾正執行死刑活動中的違法情形;
6.履行法律、司法解釋規定的其他監督任務。
(二)監督主體
臨場監督主體是與執行人民法院同級的人民檢察院,具體職能部門是檢察院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實踐中,大部分死刑罪犯被羈押在區縣看守所,因此派駐檢察人員對死刑罪犯基本情況、身體狀況、個人情況等最為了解,這也是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臨場監督執行死刑工作的最大優勢所在。但按照同級監督的原則,臨場監督執行死刑的主體并不是區縣檢察院而是地市級(以上)檢察院。為保障臨場監督執行死刑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無論臨場監督執行死刑的主體是哪一級檢察院,也無論承擔派駐檢察職責的是哪一級檢察院,派駐檢察機構都應當對臨場監督執行死刑工作予以協助。
(三)相關部門
臨場監督執行死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明確相關部門與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的職責,對做好這項工作至關重要。一是案管部門。案管部門統一接收外單位的法律文書等有關材料。實踐中,執行法院通常在執行死刑三天前才通知檢察院,三天時間要做好臨場監督執行死刑的各項準備工作很緊張。為避免有關材料在案管部門停留時間過長而延誤工作,案管部門應當在收到材料“當日”就移送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二是公訴部門。對死刑案件,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認為有必要的,應當向公訴部門了解案件有關情況,公訴部門應當提供。三是法警部門。2013 年5月高檢院印發的《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條例》第7條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依法履行下列職責:第(七)項規定:“保護出席法庭、執行死刑臨場監督檢察人員的安全”。實踐中并不是每次臨場監督執行死刑均需要法警參與,但對于一些重大案件,確實有必要檢察院法警參與的,可以配備司法警察負責臨場監督人員進入和離開執行現場前后的安全保衛工作。四是技術部門。目前很多地方都采用注射方法執行死刑,而注射方法不像槍決方法那樣直觀、感性,對于采用注射方法執行死刑的,往往難以憑直覺判斷罪犯是否確已死亡。或者說,判斷被執行罪犯是否確已死亡已經成為一件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由于刑事執行檢察人員通常缺乏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實踐中有的地方是由檢察院派法醫到刑場負責監督檢查被執行罪犯是否確已死亡。所以說檢察技術部門也是臨場監督的相關部門,但是否派法醫參與臨場監督,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一)提前介入的時間節點
明確派駐檢察機構提前開始臨場監督準備工作的時間節點非常重要,這既是開展工作的起點,也是規范工作的保障。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解釋》)第424條規定,第一審人民法院在執行死刑三日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由于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不像公訴部門那樣參與死刑案件的訴訟過程,不了解案件情況,如果僅在收到執行法院臨場監督執行死刑通知后才開始監督工作,只有兩天左右時間,實踐中有的法院提前一天甚至當天才通知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時間過于緊張,難以履行好臨場監督職責。所以刑事執行檢察部門需要在收到臨場監督執行死刑通知前,就開始進行有關工作,為臨場監督執行死
刑工作進行必要的準備。執行死刑的前一個階段是死刑復核階段,復核期限一般兩個月以上,從這個階段著手有關準備工作,時間上比較適宜。需要指出的是,羈押死刑罪犯的監管場所派駐檢察機構通過對辦案單位換押和羈押期限的檢察,一般能夠先于公訴、案管等部門及時掌握死刑案件是否進入復核階段。所以,把死刑案件進入復核階段,作為著手開始臨場監督準備工作的時間節點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提前介入方式和內容
1.提前介入方式。派駐檢察機構發現罪犯進入死刑復核階段后,應當及時采取談話、向相關部門了解等方式,掌握死刑案件的相關情況。這里需要注意,與死刑罪犯談話一定要加強與公安看守所溝通,講究方式方法,注重維護監管秩序穩定,防止發生鬧監或重大事故。
2.提前介入工作內容。提前介入的目的,就是要提前了解掌握是否具有可能影響死刑執行的情形。根據《刑法》第49條、《刑事訴訟法》第251條和《刑訴規則》第607條、第608條相關規定,被告人的年齡,有無懷孕、自首、立功、達成賠償協議取得被害方諒解,以及控告、舉報、申訴等情形,這些都可能影響死刑適用,應屬于派駐檢察機構提前介入了解內容。
(三)處理程序
派駐機構提前介入后,要將工作情況和被執行人是否具有可能影響死刑適用情形,及時通知承擔臨場監督執行死刑職責的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這里強調,派駐機構不論被執行人是否具有影響死刑執行的情形,都要通知,而不能有影響執行死刑情形的就通知,沒有的就不通知。這里之所以用“通知”而不是“報告”,是因為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派駐檢察機構屬于區縣檢察院,其向承擔臨場監督執行死刑職責的上級檢察院告知上述情形可以采取“報告”的方式,但也有一部分被判處死刑的被告人羈押在地市級看守所甚至省級看守所,如果由上級派駐機構向下級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報告”顯然不妥,所以應稱為“通知”。
承擔臨場監督職責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收到派駐機構通知材料后,要進行審查,但由于其并不參與死刑案件前期訴訟程序,不了解案件有關情況,根據《刑訴規則》第635條第2款規定,必要時,應當向公訴部門了解案件有關情況,包括查閱案卷等。如果確定被判處死刑被告人具有可能影響死刑適用情形的,應當立即層報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死刑復核檢察部門,根據《刑訴規則》第十四章第五節死刑復核法律監督的規定,依法進行審查處理。
人民檢察院收到執行法院的臨場監督通知后,從前期準備階段正式進入了臨場監督階段。承擔臨場監督職責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主要履行三項職責:一是與罪犯談話;二是驗明正身監督;三是臨場監督。
(一)進行談話
人民檢察院收到臨場監督執行死刑通知后,應當及時與死刑罪犯談話,核實其身份,了解會見近親屬以及控告、舉報、申訴等情況,并制作筆錄。與罪犯談話的目的主要有三點:
一是防止執行對象錯誤。如果臨場監督人員事先不與死刑罪犯見面,而是等到執行現場才第一次見到罪犯,對其面貌、身份不了解掌握,就很難發現執行對象是否罪犯本人(公訴人在訴訟過程中就已熟悉罪犯)。
二是防止出現冤假錯案?!缎淌略V訟法》第251條第1款第2項規定:“在執行前罪犯揭發重大犯罪事實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薄缎淘V規則》第593條第4款規定:“不服人民法院死刑終審判決、裁定尚未執行的申訴,由監所檢察部門辦理?!比绻虑芭R場監督人員不了解罪犯控告、舉報、申訴等情況,在刑場上一旦罪犯提出上述情形,臨場監督人員將難以當場判斷是否可能影響死刑裁判,是否應當建議法院暫停執行。如果臨場監督檢察人員在執行現場叫停過多,或者判斷失誤未叫停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應把罪犯控告、舉報、申訴等情況作為執行前談話了解的主要內容。
三是防止罪犯臨刑前最后一次會見近親屬的權利受到侵犯?!缎淌略V訟法解釋》第423條規定:“第一審人民法院在執行死刑前,應當告知罪犯有權會見其近親屬。罪犯申請會見并提供具體聯系方式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近親屬。罪犯近親屬申請會見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并及時安排會見。”根據最高法院司法解釋,切實維護罪犯臨刑前最后一次會見近親屬的權利,所以把罪犯會見權也作為談話了解的主要內容。
(二)驗明正身監督
執行人員對罪犯驗明正身,臨場監督人員應當在場。主要監督兩項內容:一是審判人員是否核實罪犯身份,也就是驗明正身;二是是否訊問有無遺言、信札。
驗明正身監督是臨場監督中最容易被忽視、最容易走形式的環節。加強對這一環節的監督,是有效防止殺錯和錯殺的關鍵。特別是在這個環節,當罪犯喊冤或申訴、控告時,一定要嚴格依法處理。一是喊冤問題。罪犯要提出新的足以影響定罪量刑的證據材料或線索。如果僅是重復案件中的事實材料,經過一審、二審、最高法院死刑復核,一般不予理會。二是立功問題。罪犯必須有重大立功,一般的檢舉揭發不在此列,即使是重大立功,也必須是事先從無提起過,并能有合理的解釋。三是控告問題??馗嫘逃嵄乒┑缺仨氂忻鞔_的線索或材料,且還要有事先未控告聲明的合理的解釋。如果僅是一句被刑訊逼供,一般不予理會。
但上述三種情況要建立在以下兩項工作基礎上:第一,在死刑復核階段,明確詢問過被執行人,被執行人沒有提出上述三種情形,或者雖已提出但被查否。第二,在收到執行死刑通知書的談話環節,也明確詢問過被執行人,被執行人沒有提出上述三種情形,或者雖已提出但被查否。歸根到底一點,就是要全面履行法定程序,全面了解案件情況,這是履行好臨場監督職責的根本。
(三)臨場監督
人民法院對罪犯執行死刑,人民檢察院應當指派兩名以上檢察員或者助理檢察員履行臨場監督職責,配備書記員負責記錄。必要的時候,檢察長應當到執行現場對臨場監督工作進行具體指揮。根據需要還應當配備司法警察負責臨場監督人員進入和離開執行現場前后的安全保衛工作。
也就是說,出現在執行死刑現場的有四類人員,各負其責:一是檢察員或者助理檢察員履行臨場監督職責。二是書記員負責記錄。三是根據需要,司法警察負責安全保衛。四是必要時候,檢察長應當到執行現場進行具體指揮。檢察人員的臨場監督職責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執行死刑的場所是否合法;執行死刑的方式是否合法;第三,對人民法院法醫出具的執行死刑結論有疑問的,應當立即向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提出。
在臨場監督執行死刑工作中,檢察機關要重點對七類違法行為,提出檢察建議或糾正違法意見:
(一)沒有收到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或者作出的死刑判決、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的執行死刑命令而交付執行的
人民檢察院臨場監督執行死刑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核實執行人民法院是否收到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或者作出的死刑判決、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的執行死刑命令,如果執行人民法院沒有收到上述法律文書就通知檢察院執行死刑,顯然屬于嚴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糾正。
(二)接到執行死刑命令七日以內未交付執行的
《刑事訴訟法》第251條規定,下級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命令后,應當在七日以內交付執行。如果執行人民法院接到執行死刑命令七日以內未交付執行的,顯然屬于違法行為,但由于時間具有不可逆性,實際上這種違法行為是無法糾正的,除非讓最高法院重新簽發執行死刑命令,但這種違法情形采用糾正程序并不妥當,所以可以采用檢察建議的方式,建議執行法院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處理,同時監督執行法院今后不再出現此類違法行為。
(三)在執行死刑三日前未通知檢察院的
《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缎淌略V訟法解釋》第424條規定:“第一審人民法院在執行死刑三日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睂τ趫绦蟹ㄔ汉螘r通知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刑事訴訟法并沒有規定期限,最高法院規定為三日前,實踐中,有的法院在執行死刑前一天甚至當天才通知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影響了檢察院臨場監督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執行人民法院在執行死刑三日前未通知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這一違法行為的監督。關于監督的方式,有的主張檢察院應當采取糾正違法的方式,要求法院將執行日期順延至檢察院收到臨場監督執行死刑通知書三日后;有的主張檢察院可以采取檢察建議的方式,建議執行法院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處理,同時監督執行法院今后不再出現此類違法行為。筆者傾向于第二種觀點。
(四)執行死刑的場所、方法、程序等不符合法律規定的
《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2、3款規定:“死刑采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薄缎淌略V訟法解釋》第425條第3款規定:“采用槍決、注射以外的其他方法執行死刑的,應當事先層報最高人民法院批準?!比嗣駲z察院臨場監督執行死刑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依法監督執行死刑的場所、方法、程序等是否合法,因此對于執行死刑場所、方法、程序等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檢察院應當依法提出糾正意見。
(五)執行死刑沒有公布的
《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5款規定,執行死刑應當公布。對于執行人民法院沒有依法公布執行死刑情況的,檢察院應當依法提出糾正意見。
(六)將罪犯游街示眾或者有其他有辱罪犯人格行為的
《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5款規定,執行死刑不應示眾?!缎淌略V訟法解釋》第426條第2款規定,禁止游街示眾和其他有辱罪犯人格的行為。如果執行人民法院將罪犯游街示眾或者有其他有辱罪犯人格行為的,檢察院應當依法提出糾正意見。
(七)未依法保障死刑罪犯及其近親屬會見權等合法權利的
《刑事訴訟法解釋》第423條規定了死刑罪犯及其近親屬的會見權。而司法實踐中,在執行死刑前有的執行人民法院并未告知死刑罪犯有會見權,有的僅安排死刑罪犯與其近親屬通個電話,有的沒有及時安排死刑罪犯與其近親屬會見。如2013年7月12日湖南省長沙市中級法院對湖南三館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原總裁曾成杰執行死刑,但執行前并沒有安排家屬會見,引起媒體和社會關注,給司法機關造成不良形象。
在臨場監督工作中,對檢察人員來講,最棘手的問題就是何種情形應當建議暫停執行?暫停執行的程序是什么?不應當暫停執行的如果建議暫停執行,或者應當暫停執行的卻沒有果斷建議暫停執行,都不是依法履行職責。
(一)建議執行人民法院停止執行的情形
1.被執行人并非應當執行死刑的罪犯的;
2.罪犯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或者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依法不應當適用死刑的;
3.罪犯懷孕的;
4.共同犯罪的其他犯罪嫌疑人到案,可能影響罪犯量刑的;
5.共同犯罪的其他罪犯被暫?;蛘咄V箞绦兴佬蹋赡苡绊懽锓噶啃痰模?/p>
6.罪犯可能有其他犯罪的;
7.罪犯揭發重大犯罪事實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的;
8.判決、裁定可能有影響定罪量刑的其他錯誤的。
以上建議停止執行的八種情形,是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51條、《刑訴規則》第637條和《刑事訴訟法解釋》第418條等規定進行的列舉。這里應明確的是,建議停止執行死刑的情形除以上八種外,沒有兜底條款。這樣規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建議停止執行死刑的權力濫用。
(二)建議暫停執行的程序
第一,口頭程序:一是如果發現可能有錯誤,應當當場建議暫停執行,并立即向本院檢察長報告。二是檢察長認為暫停執行建議正確的,應當向執行人民法院提出停止執行建議;認為暫停執行建議不當的,應當立即予以撤銷。第二,書面程序:人民檢察院建議停止執行死刑的,應當及時制作《停止執行死刑建議書》送達執行人民法院;停止執行死刑的原因消失后,應當制作《撤銷停止執行死刑建議通知書》送達執行人民法院。第三,報告程序:人民檢察院建議停止執行死刑的,應當逐級對案件提出意見,并層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重新執行程序:停止執行死刑的原因消失后,人民法院決定對罪犯重新執行死刑時,人民檢察院應當核實有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再簽發的執行死刑命令。
(三)需要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重新簽發執行死刑命令的情形
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停止執行死刑的原因消失后,必須報請最高法院院長再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才能執行。當前,一些檢察院與法院對何種情形下需要最高法院院長重新簽發死刑執行命令存在不同見解,有的意見尖銳對立,影響了工作開展。這里矛盾的焦點是如何理解“停止死刑執行”?根據《刑事訴訟法解釋》第419條規定:“最高法院在執行死刑命令簽發后、執行前,發現有影響執行死刑情形的,應當立即裁定停止執行死刑,并將有關材料移交下級法院?!睆纳鲜鲆幎ㄖ锌梢钥闯觯ǘㄍV箞绦兴佬逃袃蓚€形式要件:一是由最高法院作出;二是以裁定的方式作出。也就是說,只有最高法院正式下達停止執行死刑的裁定,原執行死刑命令才失去效力;如果之后又裁定繼續執行死刑,才需要由最高法院院長重新簽發執行死刑命令。那么,如果不是以最高法院名義,而是以高級法院、中級法院或是最高法院業務部門名義的停止執行;不是以最高法院裁定方式,而是以電話、口頭通知等方式的停止執行,都不是法定意義上的死刑停止執行,最高法院院長簽發的原執行死刑命令仍然有效,不需再簽發執行死刑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