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彪/文
刑罰變更執行同步監督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袁清彪*河南省浚縣人民檢察院[456250]/文
摘要:內容刑罰變更執行活動是一項重要的刑罰執行活動,對刑罰變更執行的監督是刑罰執行監督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人民檢察院對刑罰變更執行同步監督機制是形勢所需,將對規范刑罰執行活動和維護公平正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刑罰變更執行監督的立法、司法現狀和價值定位進行探討,對完善刑罰變更執行同步監督機制提出建議。
關鍵詞:刑罰變更執行同步監督價值定位機制完善
刑罰變更執行,是指在刑罰執行過程中,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根據犯罪情節、罪犯的悔改或立功表現,依照法定程序對罪犯原判刑罰種類和原判刑罰執行方式進行調整的一項刑罰執行制度。對刑罰變更執行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刑罰變更執行,把死刑執行的變更、死緩執行的變更、暫予監外執行、減刑、假釋、緩刑的執行變更以及赦免制度都納入刑罰變更執行的范圍。狹義的刑罰變更執行,包括減刑、假釋以及暫予監外執行三種刑罰執行方式的變更。對死刑執行的變更、死緩執行的變更,是一種法定的特殊性質的刑罰執行變更,屬于量刑研究的范疇。在這里,本文研究的對象是狹義的刑罰變更執行。
刑罰變更執行活動是一項重要的刑罰執行活動,也是發生權錢交易、滋生司法腐敗問題最多的環節。在實踐中,司法干警吃請受賄、徇私舞弊、徇私枉法、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等違法犯罪問題大都發生在罪犯的減刑、假釋和暫予監外執行工作中。因此,對刑罰變更執行的監督是刑罰執行監督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刑罰變更執行同步監督機制是形勢所需,職責所在。2009 年2月2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在深化檢察改革2009年—2012年工作規劃中明確指出:會同有關部門依法規范對重大刑事罪犯適用減刑、假釋以及暫予監外執行的條件,建立和完善人民檢察院對刑罰變更執行的同步監督制度。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將對規范刑罰執行活動和維護公平正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刑罰變更執行監督是指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和程序對刑罰執行方式變更活動進行法律監督的一項制度。關于對刑罰變更執行監督的規定主要體現在《刑事訴訟法》、《刑法》、《監獄法》和一些司法解釋上,但這些規定過于原則、簡單和分散,可操作性不強,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現沖突現象。立法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給刑罰變更執行監督工作帶來了很多困擾和難以解決的問題,導致對刑罰變更執行監督不力。
(一)監督模式不統一
關于檢察機關對刑罰變更執行進行監督的模式,根據介入時間不同,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存在截然不同的認識和做法,概而言之,有“事后監督”模式、“事前監督”模式、“同步監督”模式。從立法定位看,刑罰變更執行監督只是一種事后監督,對事前和同步監督沒有具體規定。《刑事訴訟法》第256條規定:決定或者批準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應當將暫予監外執行決定抄送人民檢察院。《監獄法》第30條、第32條規定:裁定的副本應當抄送人民檢察院。據此,檢察機關對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刑罰變更執行活動只能在執行機關提請裁決機關裁決后提出糾正意見或者通知糾正,其實質是一種形式上的
監督,是一種事后被動的監督。目前,仍然有很多地方的檢察機關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都是采取事后監督模式:檢察人員不主動提前介入監獄和監獄管理局辦理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內部討論、提請呈報程序和審批程序,而是在收到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裁定或決定后進行事后審查。從司法定位看,刑罰變更執行監督又是一種事前和同步監督。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有關問題的通知》第3條規定、第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保外就醫、減刑、假釋的對象是否符合法定條件,證明材料是否真實,程序是否符合規定,可以通過向有關人員調查、調閱監獄有關資料、列席監獄有關會議等方式了解情況。發現監獄在辦理罪犯減刑、假釋、保外就醫活動中有違反法律或有關規定的情況,應當及時向監獄提出糾正意見。對于已經監獄管理機關批準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保外就醫的,應自接到通知1個月內將書面糾正意見送交批準保外就醫的機關(意見副本送監獄)。對人民法院減刑、假釋的裁定,如認為確有錯誤,應當在《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期間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訴。由此可見,檢察機關對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刑罰變更執行活動的監督是一個過程,不僅僅局限于裁決的結果上。從立法和司法層面看,兩者之間存在法律沖突,導致在司法實踐中無所適從,造成監督滯后。
(二)監督方式相沖突
在監督方式上,《刑事訴訟法》、《監獄法》之間規定不一致。《刑事訴訟法》第256條規定:人民檢察院認為暫予監外執行不當的,應當自接到通知之日起1個月以內將書面意見送交決定或者批準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刑事訴訟法》第263條規定: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減刑、假釋的裁定不當,應當在收到裁定書副本后20日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糾正意見。檢察機關對于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方式由抗訴改為提出糾正意見。《監獄法》第34條規定,對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不得以任何理由將其減刑、假釋。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減刑、假釋的裁定不當,應當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期間提出抗訴,對于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理。《監獄法》早于《刑事訴訟法》實施,按照新法效力優于舊法的一般原理,公、檢、法司機關應該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執法,檢察機關對刑罰變更執行的監督方式只能是提出糾正意見。這種監督方式的轉變,勢必制約監督權的發揮,將直接影響監督的力度和效果。因為檢察機關對確有錯誤的生效裁判提出抗訴,能夠啟動再審程序,為糾錯提供更多的法律程序。提出糾正意見只是一種建議權,而不是一種處分權,雖然可以使法院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所作出的裁定是最終裁定,若法院維持原裁定,檢察機關就無可奈何,感到束手無策。同時,由于兩部法律都在生效,勢必會因為認識上的不同或者是出于部門利益考慮等而引起執法上的混亂,同樣會給法律監督帶來嚴重影響,弱化監督功能。
要正確把握刑罰變更執行監督的價值取向,必須首先對刑罰變更執行的價值進行準確定位。刑罰的目的就是懲罰犯罪人,矯正道義罪惡。[1]刑罰的執行即是將刑罰付諸實施,將懲罰現實地落在罪犯身上,對犯罪人進行否定性的評價,剝奪其再犯的條件。刑罰的價值是通過刑罰的具體執行來實現的,刑罰的終級價值即是對自由、秩序和正義的實現[2],刑罰變更執行作為一項刑罰個別化措施,是以刑罰的適用為基礎,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根據實際情況,對刑罰的適用作出相應的調整。這種調整,是為了追求刑罰的最佳效果,而不是對刑罰判決的公正性、穩定性的否定和破壞。因此,通過刑罰的變更執行,要體現以下幾個價值:一是彌補自由刑執行的缺陷和弊端;二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和諧的價值;三是保障罪犯人權與自由的價值。
刑罰變更執行的價值在于實現正義、維護秩序、保障人權與自由。刑罰變更執行監督的價值應該如何定位呢?從制度設置和理論意義上講,檢察機關對刑罰變更執行活動的監督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認為,在保證上述三大基本價值實現的前提下,刑罰變更執行監督的價值取向具有雙重性,一方面通過嚴格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實現刑罰變更執行程序正義;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法律監督強化并維護刑罰變更執行實體公平正義,從而體現我國刑事法律在刑罰執行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實現懲罰與教育改造相結合刑事政策,保證刑事判決、裁定正確執行,保障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首先,通過對刑罰變更執行的實體根據進行監督實現實體正義。監督的重點應放在:(1)是否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或者悔改表現的具體事實材料是否真實可靠,或者立功表現的證明是否達到法定要
求。(2)被變更執行方式的罪犯(如保外就醫的犯罪人)是否符合法定條件,執行機關提請裁決機關裁決的變更理由證明是否真實,必須經過檢察機關監督。監督方式為直接向有關人員調查、調閱有關資料,列席執行機關有關會議等方式了解情況。對利用辦理變更執行的職權,收受賄賂或徇私舞弊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其次,通過對刑罰變更執行的程序進行監督實現程序正義。監督的重點應放在以下方面:(1)刑罰變更執行提起程序的合法性。這里包括被決定變更執行刑罰的罪犯主體是否符合法定條件、執行機關是否提出變更執行的具體建議、是否存在違反法定的不得變更情形等;(2)審批與裁決程序的合法性。該程序的合法性包括提請變更執行的建議是否事先報送檢察機關、是否有檢察機關的意見與參與、裁決機關是否組成了法定的合議庭形式進行公開審理、檢察機關是否對裁決過程進行監督等等。
刑罰執行監督是檢察機關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進行法律監督的最后環節,它為刑罰的正確執行和目的的實現起到保障作用,刑罰執行監督工作只能加強而不能削弱。針對以上刑罰執行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在立法和修改法律之前,應加大立法解釋工作力度,盡快出臺立法解釋或下發規范性文件,指導和規范刑罰變更執行監督工作,消除立法之間、立法與司法之間的沖突,保證刑罰得到正確執行。我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改善措施。
第一,立法應當明確檢察機關的同步監督制度。對于刑罰執行機關的變更執行有關的活動,檢察機關可以隨時介入,要求執行機關提供有關材料接受檢查,執行機關有義務提供相應的材料。具體包括:(1)應當加強全過程的監督。刑罰執行機關在研究提請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時,檢察機關應派員參加會議并發表意見;在正式提請時,應將提請變更執行意見書,一審或二審判決書,呈報減刑假釋材料等移送檢察機關。派駐檢察人員應當對監獄、看守所提供的證明材料進行全面審核,審查完畢后,應制作審查表、意見書,由監獄或看守所移送裁決機關裁定。(2)在程序設置上賦予罪犯參與減刑、假釋的權利。將減刑、假釋公示制度、聽證制度引入減刑、假釋監督的全過程,形成以公開審查、公開聽證、公開結果為主要內容的新模式,改變檢察機關目前只對呈報減刑假釋材料書面審查的單一方式,便于同步監督制約,防止權力濫用,維護司法公正。
第二,立法上要賦予檢察機關法律監督保障權。強化檢察機關糾正違法的功能,明確被監督者應負的法律義務和后果,樹立監督權威。(1)將抗訴與提出糾正違法意見確定為檢察監督的兩種法定方式。在“減、假、保”裁決前發現不當或違法的以提出糾正意見的方式進行監督,裁決后發現不當或違法的使用抗訴方式進行監督,并將檢察機關提出監督意見的法定時間統一規定為1個月。(2)賦予檢察機關減刑、假釋建議權。對于有重大立功、悔改或立功表現特別突出、或者有特殊貢獻的罪犯,檢察機關可以建議執行機關報請法院裁定減刑或假釋。(3)賦予檢察機關一定的刑罰執行處分權。檢察機關可以啟動撤銷或部分恢復原有刑期的程序。對宣告“減、假、保”的罪犯,確定一個考察期。在考察期內,如果發現罪犯有嚴重違反監規的行為或者不符合減刑條件的,檢察機關有權建議法院暫緩執行或撤銷“減、假、保”裁定或決定。
第三,明確檢察機關在啟動糾錯、救濟程序上的執行效力。規定執行機關對檢察機關提出的糾正違法意見,必須在法定時間內糾正,并將糾正后的結果向檢察機關通報。對于檢察機關糾正意見有異議的,應當在收到糾正意見后的規定時間內提出復議。檢察機關應重新審查是否撤回糾正意見,如提出糾正意見的檢察機關堅持糾正意見的,執行機關可以向其上一級檢察機關提出復核。上一級檢察機關應當在規定時間內作出決定,并通知下級檢察機關和執行機關執行。對拒不執行糾正的單位和個人應實行責任追究;對違法辦理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司法人員,檢察機關可以建議執行機關對當事人進行更換;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裁定不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抗訴。
注釋:
[1][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沈叔平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28頁。
[2]參見謝望原:《歐陸刑罰制度與刑罰價值原理》,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