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王 賀 馬佳麗/文
醫療衛生領域瀆職犯罪防控問題研究
●李艷*王賀*馬佳麗*江蘇省東海縣人民檢察院[222000]/文
摘要:內容醫療衛生領域瀆職犯罪呈現出社會危害性大、作案時間跨度大、犯罪手段相對隱蔽、窩案串案問題突出、執法隨意性大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其獨特原因。應當采取強化思想教育、加大一把手問責、推行政務公開、健全和強化制度落實等措施,進一步防控醫療衛生領域瀆職犯罪。
關鍵詞:醫療衛生瀆職犯罪防控非法行醫徇私舞弊
近年來,非法行醫現象迅速滋生蔓延,而部分衛生監督執法人員長期以罰代刑,導致大量無資質的“黑門診”得以長期經營,極大影響了醫療服務市場的正常秩序,威脅到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為此,必須強化對醫療衛生領域瀆職犯罪的防控工作。
第一,社會危害性大。醫療衛生市場的規范管理與運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與健康保障,社會關注度高。實踐中,由于部分衛生監督執法人員徇私謀利,嚴重背離了國家醫療衛生領域相關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以罰代刑,不能及時取締“黑門診”,導致那些無資質的“黑門診”能夠長期經營,進而給周邊群眾造成錯覺,認為該門診是正規醫療機構;而“黑門診”看病更加方便、價格更加低廉,導致一些不明真相群眾為了貪圖方便、便宜而選擇“黑門診”就醫,致使病情加重,疾病擴散傳播,給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帶來了重大隱患。同時,在執法過程中部分執法人員,濫用公權,不依法依規操作,在不向當事人開具任何收據的情況下,隨意沒收當事人的醫療藥品器具,損害了政府執法公信力。
第二,作案時間跨度大。實踐中,基層衛生監督所執法人員因人力資源匱乏、責任心缺失等原因,針對轄區醫療場所巡查發現的非法行醫行為,往往僅采取行政處罰措施,而未能嚴格予以取締。這就造成開辦“黑診所”成本低廉,形成“罰了又開、開了又罰”的惡性循環,導致大量無資質的“黑診所”長期經營。如江蘇某縣非法行醫診所有七、八十家之多,且大部分“黑門診”早在2005年之前就已經開展診療活動,長期經營直至案發。
第三,犯罪手段相對隱蔽。對于兩次非法行醫被行政處罰再次非法行醫構成非法行醫罪,應該移交司法機關辦理的行為,執法人員為了個人私情私利,往往通過多種方式加以掩飾,以達到非法行醫人不被移交司法機關查處的目的。如在對無證行醫場所進行執法檢查時,故意將被行政處罰人姓名寫成他人名字,如實際行醫人配偶的名字,借此掩飾非法行醫人多次因無證行醫被行政處罰的事實。再如,在對非法行醫人進行行政處罰時,只對其處以罰款,而不按規定形成行政處罰卷宗檔案,導致該次行政處罰案件難以被發現。
第四,窩案串案問題突出。衛生監督執法人員查處非法行醫行為時,為實現個人私情私利,有時甚至主動替非法行醫人說情,減低或減輕處罰,保護非法行醫人非法利益。同時,衛生監督部門作為一個整體,為了實現部門科室利益,部門及科室成員之間互相配合,共同進退,接受或替非法行醫人說情,往往形成一查一片、一帶一串的局面。
第五,執法隨意性較強。《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規定,無《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擅自執業的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下罰款,這就給衛生監督部門的行政處罰留有裁量空間。衛生監督執法人員在實際執法中,對已下達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內容并不完全執行,往往是在有人說情后隨意降低罰款額度,等被處罰人繳納罰款后,再根據實際繳納的金額重新出具《行政處罰決定書》,加大了執法的隨意性。
第一,思想認識不到位,不能正確履行法律職責。
部分衛生行政執法人員長期受“官本位”思想及“個人至上”等觀念影響,放松自身內在思想道德修養,導致其在價值觀上產生了個人與社會的錯位,把法律賦予的公共權力視為私人特權,把個人利益、小集體利益凌駕于國家和人民利益之上,在查處無證非法行醫過程中,不能嚴格遵照執行相關法律法規,接受涉案人員吃請、說情,隨意降低處罰標準,甚至想方設法庇護涉嫌違法犯罪的多次非法行醫人。
第二,制度執行不到位,變通執行問題突出。衛生行政部門在規范行政管理方面制定了較為規范完善的規章制度,但部分單位和個人往往選擇性執行,對自己有利的就落實,對自己不利的就不落實,該公開的內容不公開,該走的程序不走,大搞“暗箱操作”、“變通處理”,給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有的甚至與不法分子相互勾結徇私舞弊、枉法弄權,為瀆職犯罪埋下了隱患。
第三,權力監督不到位,監督機制不健全。現實中,行政機關內部監督乏力,上級因“鞭長莫及”無法監督、下級怕“穿小鞋”不敢監督、同級怕得罪人不愿監督,甚至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害關系,造成內部監督制約流于形式。在外部,由于衛生系統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加上長期以來有意無意形成的神秘性,使得社會各界無法實施有效監督,造成外部監督制約乏力、剛性不足。內、外監督的弱化和匱乏,導致了濫用職權、徇私舞弊、失職瀆職現象的發生。
第四,謀取集體利益,以罰代刑現象普遍。各級衛生監督部門屬于財政全額撥款的全民事業單位,除在編人員工資外,其他資金如辦公經費、車輛費用、水電費、過節費、目標考核獎等需要衛生監督部門自行解決。實踐中,這些經費較大部分來源于罰沒款,其中查處無證行醫罰沒款又占了所有罰沒收入的大部分。為了保證部門辦公經費來源、提升人員福利待遇、實現科室利益,加上來自內外部人員找關系說情,衛生執法人員更愿意將刑事案件做行政案件處理,導致應移交公安機關立案查處不移交的現象普遍存在。
第一,開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工作,筑牢預防瀆職犯罪思想防線。瀆職犯罪案件的發生,首先根源于行為人自身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的蛻變。各級衛生執法部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經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確保每一位公職人員明白“物必先腐,而后蟲生”的道理,確保每一位執法人員都要樹立正確的“四觀”,算清“四筆賬”,解決好“人該怎么做、情該怎么系、法該怎么執、權該怎么用”四個問題。
第二,全面落實各項規章制度,確保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能做到令行禁止。要嚴格遵照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堅持公平公正原則,杜絕同種違法行為不同處罰的現象。要化明察為暗訪,改變走馬觀花式的例行檢查模式,加大暗訪和突擊檢查力度,真實掌握各項制度的落實狀況,并督促制度落實。要堅持查處違法違紀、查辦職務犯罪是預防職務犯罪的主要方式,堅決打擊“選擇性執法”、“辦人情案”等違紀違法行為。
第三,建立健全一把手問責制度,堅持民主集中監督機制。嘗試引進引咎辭職機制,促使各級領導干部主動管理下級執法行為。衛生監督部門相關領導同志要本著嚴管厚愛的精神,對于下屬辦理的行政處罰案件要勤于主動過問,督促承辦人定期匯報案件查處工作。要嚴格落實重大案件合議制度,擴大集中討論的案件范圍,讓辦私案現象無生存空間。
第四,進一步擴大政務公開范圍,提升衛生行政部門執法透明度。要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尤其是涉及被行政處罰人權利與義務的事項一定要公開。通過深化財務管理改革,建立健全透明、公開的財務管理機制,實施對財務管理權的監督制約,重點公開財政預算外的收支款項明細,公開非稅罰沒收入明細,從源頭上壓縮被行政處罰人托關系說情減低處罰的空間。衛生監督部門要將行政處罰案件向社會公開,將查處的非法行醫場所和人員向社會進行公開,保障百姓看病求醫的知情權、選擇權、監督權,形成打擊非法行醫的合力。
第五,建立健全責任倒查機制,實行案件辦理終身負責制。衛生監督執法人員瀆職犯罪無一不與權力濫用緊密相連。有些執法人員在辦理衛生行政處罰案件時,不能正確看待案件承辦人所享有的權力和應承擔的義務,認為被處罰對象繳納罰款就案結事了,有的承辦人更是認為自己只是普通承辦人員,即便發生問題,責任也可以推給科室負責人或是部門領導,導致個別行政案件承辦人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極不負責任,恣意行使手中的權利。對此,應當先提升衛生行政執法人員責任意識,建立完善的責任倒查機制,建立案件終身負責制,使其敬畏手中的權利,辦理每一起案件都要謹慎對待,不敢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