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曦 周臻彥 錢月姣/文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的問題與對策*
●沈嘉曦**周臻彥**錢月姣**/文
新《刑事訴訟法》第73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和執行是否合法實行監督”。依法加強對公安機關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和執行是否合法的監督,是檢察機關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舉措。監所檢察部門應積極履行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活動實施檢察監督的神圣職責,切實完成好這一法定職責,維護公民人權和司法公正。
(一)保證強制措施合法適用,落實人權保護
刑事強制措施是對人的基本權利限制最為嚴厲的措施之一,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對人身自由的限制程度又甚于一般的監視居住和取保候審。檢察機關監所檢察部門依法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活動進行監督,可以有效保證國家法律法規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中的正確實施,確保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這一刑事強制措施不被濫用,落實人權保護原則,維護司法人權。
(二)維護被監視居住人的合法權益
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曾指出:“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的目的主要是保障被監視居住人的合法權益,而這正是監所檢察部門的主要職責。”[1]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部門依法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活動進行監督,可以保證被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監視居住期間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大多在嫌疑人“無固定住處”的情況下開展,但對“無固定住處”的解釋存在隨意性,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可能會較多適用于未達刑拘、逮捕條件的嫌疑人[2]。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因其沒有類似于規范看守所偵查活動的規定,可能給刑訊逼供提供場所與條件[3]。檢察機關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進行監督,能通過檢察監督的權力控制,有效防止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異化為變相羈押和為刑訊逼供提供合法場地,維護司法公平正義的正面形象。
(一)執行標準存在法律空白
從《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下位法的規定來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并無明確的執行標準,導致檢察監督缺乏針對性。一是法律法規對“指定的居所”定義不明,缺少統一的設計標準和安全要求,實踐中,辦案機關從辦案安全及人員管理等方面考慮,往往會使用一些易監控及封閉性較強的場所作為指定居所,極易讓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成為變相羈押。二是對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被限制的“強制程度”沒有明確說明,實踐中可能會出現完全限制犯罪嫌疑人進行室內外自由活動、會見他人的做法。由于規定不明,即使發生變相羈押行為,監所檢察部門在監督時也缺乏提出糾正意見的明確依據。
(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檢察監督的監督來源有限
根據《刑事訴訟法》及《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的規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部門、決定監督的部
門、執行的部門、執行監督的部門分屬不同的機關與部門,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案件發生后,機關及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且法律法規并未明確規定執行部門有向執行監督部門通報相關信息的義務,造成負責執行監督的監所檢察部門在事前、事中、事后都無法及時全面地掌握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相關信息。如在開展執行監督前,監所檢察部門獲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案件信息渠道不明;在開展執行監督時,因監所檢察部門不常駐指定居所,執行部門又未建立信息通報機制,由此若出現犯罪嫌疑人臨時被帶離居住點、犯罪嫌疑人死亡重傷等情形時,監所檢察部門無法及時獲取相關信息;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期限屆滿時,執行機關如果不對監所檢察機關提前進行通報,即使出現執行機關在時期屆滿前侵犯犯罪嫌疑人權益的情形,監所檢察部門事后也較難進行監督取證。
(三)執行活動監督的工作機制不健全
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可能現在孩子學的許多東西到二三十年后就沒有用了,但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可以讓他們受益一輩子。
在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活動監督的過程中,由于未出臺相關細則,執行監督的內容及監督的方式都不明確,給實踐帶來較大困擾。《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120條僅僅規定了五種執行機關的違法情形和兩種監督程序,未作出細化規定,易致監督執行無從入手,且由于缺乏細化規定指導,具體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找不到問題或者“走過場”的情況。
(四)現有法律監督模式難以形成有效規制
現有的法律監督模式是在執行機關發生法律法規規定的違法情形時,執行監督機關提出糾正意見,而這一形式過于單一,不僅缺乏法律監督效力,也無法涵蓋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其他違法問題。此外,根據現有規定,檢察機關只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和執行的合法性進行監督,忽略了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的必要性審查,可能導致執行機關濫用權力不當執行,損害被監視居住人的權益。
(一)著力夯實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基礎
1.明確執行標準。有必要制定執行標準的相關細則,明確執行機關在執行過程中應遵守的規定:應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過程中涉及的居所的標準和選擇、犯罪嫌疑人自由活動的權限、外出會見通信等審批流程、人員管理及配備、生活管理、安全防范、突發事件處置、違反規定的責任等做出明確規定。特別是在對“指定的居所”的選擇上,要合理設計標準;在對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強制程度”上,可通過制定細則細化犯罪嫌疑人在居所內的基本行動規范、列出除《刑事訴訟法》第75條規定的情形外犯罪嫌疑人不可為的“負面清單”、規范外出會見通信的審批制度等內容保障犯罪嫌疑人享有的合法權益,防止變相羈押的發生。
2.拓寬監督渠道。監所檢察部門作為執行監督部門,其監督渠道應拓寬,通過建立內外部的聯動機制全面掌握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案件信息。一是明確公安機關作為執行機關的信息通報義務。確定公安機關信息通報義務,明確責任主體,便于暢通通報渠道;二是加強與檢察院內部其他部門的聯動,確立監所檢察部門在案件系統內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信息的查詢權限及對相關案卷材料的查閱權限,以便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三是建立與律師的信息交流機制。律師通過與被監視居住人會見談話,能夠了解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中的第一手信息。通過建立與律師的信息交流機制,有利于及時發現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活動中出現的違法違規問題。
(二)建立完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工作機制
1.細化監督內容。首先,在對犯罪嫌疑人的監督考察活動方面,監所檢察機關需要監督的主要有相關法律手續是否完備、是否履行職責采取電子監控及不定期檢查等監視方法對被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人進行監督管理、是否按照規定對被處于偵查期間的被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人的通信進行監控管理等方面。其次,在執行監管活動方面,需要監督的除刑事訴訟規則規定的四項違法情形外,還應包括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的場所及設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是否及時轉達被監視居住人要求委托辯護人要求,是否要求被監視居住人支付費用,解除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是否得到及時執行,被指定居所
監視居住人的期限有無超過法定期限,是否有執行人員侵犯犯罪嫌疑人其他合法權益的情形。
2.拓展監督方式。在監督方式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監所檢察部門可以通過探索定期與不定期的現場巡察相結合、談話教育等方式進行監督。在現場巡察的人員和巡察頻率方面,現場巡察應由兩名以上監所檢察人員實施,每周現場巡察應不少于一次,以確保及時發現違法情形。在現場巡察后,應及時填寫巡檢臺賬。現場巡察應采用多種檢察方法,包括查看監控錄像及日常管理的相關記錄等材料,實地檢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場所的監視管理措施、生活休息保障、安全衛生設施等相關情況;向辦案部門工作人員、執行監視民警和其他相關人員了解、核實執行監視活動的情況;向被監視居住人了解、核對相關情況、開展談話教育活動等幾項基本內容。
(三)全面保障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效果
1.明確追責制度。現行法律只規定了在執行監督過程中監所檢察部門發現違法問題可以通過提出糾正意見的方式進行糾正,適用范圍較窄,有必要借鑒監所檢察在日常監督程序中的做法,實行“遞進檢察糾正程序”。具體而言,在發現輕微違法情況時,監所檢察部門工作人員可以當場提出口頭糾正意見。若經口頭糾正后再次發生同一類型輕微違法問題的,可以“遞進”為制發《監所檢察建議書》。若制發《監所檢察建議書》,執行機關不糾正違法行為且不說明理由的,或者發現嚴重違法情況,應當進一步“遞進”,及時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后,執行機關未糾正或回復意見的,應及時上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向執行機關的上級機關進行溝通。
2.完善救濟制度。首先,應完善檢察機關控告申訴機制,加大宣傳力度,使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了解其享有的控告申訴權利,當發現違法行為時及時向檢察機關提出申訴。其次,強化人民監督員等外部監督。可以修改《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實行人民監督員制度的規定》,規定人民監督員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中的監督作用,通過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監督相結合的方式,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案件進行監督,提升執法公信力。其三,完善國家賠償法,建立相關國家賠償制度,將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中出現的執行違法行為造成侵權后果的、超期監視居住等侵權情況納入國家賠償范圍。將相關人員受損的合法權益通過國家賠償程序予以救濟。
3.嘗試開展必要性審查。嘗試探索對所有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開展必要性審查工作是一種必要的自我完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法定最長期限為六個月,且無須延長期限審批手續,易造成偵查機關懈怠,不及時盡快完成偵查工作,造成被監視居住人的人身自由長期被限制。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開展必要性審查工作,為被監視居住人提供了一個新的救濟渠道,利于提高刑事司法的人權保障水平。
在嘗試開展必要性審查過程中,可以參照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方式,“依職權”或“依申請”開展審查,即檢察機關主動發起指定監視居住必要性審查,或是依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申請進行審查。在審查過程中,可以通過審查有關人員提供的不需要繼續監視居住的證據或其他材料、調取案件材料、聽取辦案機關、被監視居住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的意見等方式進行必要性審查,必要時可以采取聽證形式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沒有必要繼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或者案件已經辦結的,應當解除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經審查認為需要繼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應當書面答復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注釋:
[1]袁其國:《刑事訴訟規則在監所檢察工作中的理解與適用》,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2]佘景妮:《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監視居住的監督問題探究》,載《法制與社會》2012年8月(上)。
[3]卞增智:《初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的檢察監督內容》,載《法制與經濟》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