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斌/文
拓展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法律適用的必要性
●董斌*福建省人民檢察院反貪局[350013]/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9條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那么被告人先前的合法權利應如何維護,《刑事訴訟法》對此并沒有做出明確規定。本文認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可以既包括刑事以及刑事引起的民事訴訟,又包括民事以及民事引起的刑事訴訟。
司法實踐中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困擾著一些公民,也拷問著司法機關如何司法為民。例如,由于被害人欠被告人債務不還,被告人為了拿回債務故意傷害或者非法拘禁了被害人,導致被告人被追究刑事責任,而等到被告人刑滿釋放,再就民事借款進行訴訟時,要么已過訴訟時效,要么被害人已經贏得了時間,將財產轉移或轉賣。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得到了法律的追究,為了得到被害人的諒解獲得從輕處罰的情節,被告人往往以放棄債權或者先行補償被害人物質損失,而被告人自己合法的民事權利卻往往得不到保障,導致被害人之前本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得以規避或逃避。對于這種情況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實踐中還有些案件,司法機關也會一并處理被害人欠被告人的合法債務。但是,這樣做的前提是被害人要同意且自愿償還債務,否則,由于被告人沒有司法救濟的途徑,為了獲得被害人諒解或者得到從輕處罰,可能會放棄自己應得的利益,導致不公平。
對于上述案件,筆者認為:被告人由于自己過激的維權行為得到了懲罰,但他的合法權益,司法機關也應有義務來保障。國家立法機關應該從司法為民的角度出發,真正實現讓老百姓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我們的司法機關將所有涉及刑事以及刑事案件發生之前或者刑事案件發生之后衍生的民事法律問題,在一次審判中一并解決。
假設被告人因索要欠款而故意傷害了被害人構成故意傷害罪,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物質損失,被告人也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被害人歸還欠款。當法院判決被告人賠償被害人多少損失時,也判決被害人應當返還所欠被告人先前的債務,兩者可以對沖,剩余部分,由不足的對方付給相對方。這樣的規定,對法官的業務水平和辦案能力要求很高,同時審判的時間也可能會相對延長一些。對于訴訟時間可能延長的問題,可以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02條的規定來處理。該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同刑事案件一并審判,只有為了防止刑事案件審判的過分遲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審判后,由同一審判組織繼續審理附帶民事訴訟。
要求司法機關將所有涉及刑事以及刑事案件發生之前或者刑事案件發生之后衍生的民事法律問題,在一次審判中一并解決,要求法官刑事與民事等業務均嫻熟,這與司法體制改革的大趨勢也是合拍的。多年來,司法機關的分工越來越細,職能部門越來越多。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司法體制改革,目的就是整合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通俗的說就是大部制改革,要求法官、檢察官一人多崗,一人多能。因此,筆者提出的在一起案件中,盡可能的將相關聯的法律問題一并審理,做到不偏不倚,公平正義,而且也真正做到了案結事。這樣的改革,不僅法律技術層面沒有問題,而且對于社會,對于老百姓,不能不說是大大的福利。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建議《刑事訴訟法》在今后可以作以下修改:所有因財產民事關系引起的刑事案件,都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而由于民事訴訟引起的刑事案件,雙方當事人、包括被告人和被害人都可以提出附帶民事訴訟。之所以提出雙方當事人都可以提出,主要是考慮到雙方可能存在其他民事爭議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