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標簽偷懶可不行
● 胡立彪
如果想感受一下國際化、信息化對生活的影響,只需在超市的貨架上隨便拿一件商品看看就行。包裝上漢語外語交織的各種各樣的文字及圖案符號,讓人凌亂之外,還會讓人生出“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的感嘆。網上曾有人報怨被寫著“Made in Waiguo”的國貨騙過。
不管是國產商品還是進口商品,都應當符合本國或進口國的標簽要求,這一標簽義務已是國際慣例。按照有關規定,中國市場上銷售的進口商品應該加貼完善規范的中文標識,但國內市場的進口商品中文標識不明確、不完善的比比皆是。質檢總局剛剛公布的《2014年度全國進口食品接觸產品質量狀況》顯示,2014年度進口食品接觸產品檢驗批次不合格率為6%,為近3年最高。
人們發現,許多進口商品的標簽位置靠角、面積偏小,消費者要靠貼在外包裝上的這一小條中文標簽識別手中的進口商品,還真有點難。事實上,由于進口商品中文標簽過簡而發生消費者誤買、誤食、誤用的案例很多,造成身體傷害和財產損失的案例也時有發生。
上述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商品標簽對人們生活影響之大。因此,進口商品“無中文標識標簽或標識標簽內容欠缺”的偷懶做法,很值得注意。過于簡單的中文標簽不但疏遠了國內消費者和進口產品的關系,也讓許多冒牌商品鉆了空子。很多進口商品名稱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食品。比如“水果原汁”與“水果汁”兩種標簽標注的產品是有區別的,水果原汁是指原料水果經加工得到的具有水果特征的食品;而水果汁則是用水果原汁經糖液、酸味劑等調制而成的直接飲用的飲料。
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我國在商品標簽管理方面一直比較嚴格。比如關于進口食品標簽,我國相關標準規定,應注意食品標簽中所用的文字是否為規范的文字;若同時使用外文,要求必須與漢字有嚴密的對應關系,且外文不得大于相應的漢字。而未標明食品名稱、配料清單、配料定量、凈含量和瀝干物(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的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信息的將禁止出售。
標簽雖小,事關重大。商家應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在中文標簽上“多說幾句”,這既可免去“不要騙我”的質疑和尷尬,也會因這種便利吸引更多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