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子偉
“苦”不堪言
文/史子偉
苦,是人生的實相,只要生活在人間,沒有人不經過苦的磨煉。天氣有寒冷炎熱之苦;飲食有饑餓飽脹之苦;身體有痛癢酸麻之苦;人情有恩仇疏密之苦;世態有順逆昌衰之苦……如果人不知道世間的各種苦,那是不食人間煙火也。
有一次,在一位德高望重的中醫大師的講座上,有人突然提問:“為什么絕大多數中藥吃口很苦?”大師并沒有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類耳熟能詳的古訓。他說:中醫講究“平衡”。人生“五味(甜、酸、苦、辣、咸)”在體內要保持平衡。平時少吃或不吃苦,身體失去了平衡,就要生病。除病之術,需要用藥;用藥之本,為了平衡。因此,中藥多數是苦的!大師的一番話,真叫人茅塞頓開——平時要注意吃點苦,找苦吃,“吃苦就是吃補”。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炎黃子孫是相信孟夫子的這番話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要擔當,就先吃苦吧。
“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身體力行,為國為民,吃大苦耐大勞的偉人和楷模。為了保密,他不能告訴妻子自己的行蹤,為了實驗,長期不能回家,可謂分別之苦;一次實驗事故,命令所有人在場外待命,他一個人沖進實驗區,撿起那枚摔碎的核彈尋找原因,可謂失敗之苦;核輻射的后果使止痛用的杜冷丁從一天一針,變成一小時一針,可謂傷痛之苦;在病床上他說的最多的話是,你們快去工作吧,別讓那些國家把我們中國落的太遠,可謂追趕之苦。
今天我們可以不懼怕任何國家的核威懾,因為我們手中也有兩彈。這是以鄧稼先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吃盡千辛萬苦、歷盡千難萬險取得的勝利。質量工作當然也有各種各樣的“苦”:狠抓質量不被理解,鮮被重視之苦;質量水平下降、質量事故頻發,質量糾錯缺少鐵腕之苦。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吹響了我國制造業大發展的集結號。中國制造不僅是數量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升級換代質量的大比拼。改革開放30余年來,質量水平是有了長足的提高,但是還有“短板”,至少在大多數領域,質量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產品質量、服務質量、運行質量、建筑質量等等,都需要堅持“質量第一”、“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的票決制。質量工作在有些人眼中是“苦活”,但我們應當捫心自問,難道質量工作比研制核彈的元勛們還苦?
《質量發展綱要》、“中國質量獎”、上海市“市長質量獎”等等規劃和榮譽,規格之高,令世人矚目,給質量工作和質量工作者以極大的鼓勵。逼著質量檢驗員作假、歐打質量管理人員、克扣質量工作者合法收入的行為和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理直氣壯地抓質量已成為國家和民族的共識。
當然,道路并非無坎坷,工作并非無困難。但是,質量實踐需要“苦行”,我們也相信質量苦旅會出碩果。只要有吃苦的準備,只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只要有苦盡甘來的信念,一定會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