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劉道勤
發改委:遲來的放手
欄目主持/劉道勤
老編有曰:國內特快專遞價格改為市場定價,最有可能的狀況就是價格降低。面對幾大民營快遞公司的業務沖擊,郵政特快專遞“一家獨大”局面早就不復存在,此次定價權的進一步改革,勢必倒逼郵政企業改善服務、提升效率。市場競爭既是方向標也是調節器,更是企業興亡的試金石。面對激烈和殘酷的市場競爭,倘若郵政跨不過關鍵的這一步,或遲或早將在快遞的歷史舞臺上黯然失色。
國家發改委原本意在呵護國企的價格抓手,近些年無形之中卻成為鉗制郵政企業舒展腰身的桎梏。頂著惡名喝著苦酒,個中滋味惟有寸心知曉。
郵政企業一直就是中國快遞業務市場定價體系的起草者,防止“既當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弊端,再次發生在此次市場調整環節,同樣很有必要。就目前格局而言,郵政企業獨家抬高價格可能極小;相反,適當下行調整價格,以利和其他同行競爭可能反而增大。然而,郵政企業作為國有企業,絕不能借著“市場調節”而損公肥私。對此,社會民眾則當保持必要的理智,國內特快專遞資費改革,實行市場化調節并非“一放就開”,更不是毫無節制地完全聽任市場“比價殺價”,而是有個逐步實施地有序推進。“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方面,享受任何形式的快遞業務,都應該付出必須的成本或資費;另一方面,任何商品都是“一分錢一分貨”,正常、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的資費價格與服務質量,一定是互成比例、相輔相成。郵政這樣的“國字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需要在體現企業社會責任、保障公眾信息安全和優化國企內部活力、促進國資保值增值中做好平衡協調,經受市場與實踐的多重檢驗。
國家管控多時的鐵路、藥品、郵政等價格,現在正一項項交還給市場之手。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可視為我國郵政改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對消費者來說,競爭肯定會帶來更合理的價格和更多選擇,而對于中國郵政來說,將意味著真正站到了市場環境下,和對手正面競爭,不過稍不留神則可能滿盤皆輸。
有曰一:既要聽到打雷,還要看到下雨”,特快專遞的價格如何調整、以及何時落地到位,則是民眾普遍關心的熱門話題。這次調整在滿足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同時,又如何保障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及適當利潤,無疑值得監管機構對此關注,有待適時消解民眾針對這個方面的疑慮擔心。
在業內看來,市場調價對中國郵政的定價將產生影響,而其重要業務國內特快專遞(EMS)將首當其沖。此前,國家之所以對這塊業務管控較嚴格,一方面是基于安全考量,因為美國“9·11”事件后曾發生過通過郵件來散播炭疽病毒的事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郵政承擔著政策性任務,比如將黨報黨刊遞送到邊遠地區等,國家希望通過中國郵政的市場性服務,來支持其政策性任務。“但總體來看,隨著民企和外資企業帶來的市場沖擊,政府定價模式開始制約中國郵政的發展,放開價格也是必然之選。”長期研究流通行業的中國社科院中國社科評價中心常務副主任荊林波強調。
在中國郵政EMS官網上的收費標準中,500克以下的特快專遞首重費用是20元,且包裝單和面單均需另收費。該價格按跨省業務分,除了與順豐跨省價格相當外,要遠高于“三通一達”主流的全國包郵價,若對于價格更低的同城業務,EMS更是毫無價格優勢可言。此外,EMS在時效方面也并不占據主動。
由市場定價后EMS降價已是必然,但更重要的是改制后的EMS拿到浮動定價權。據了解,為適應市場化運作,早在五六年前,EMS已開始對大客戶提供折扣價格,但普通消費者并不能享受折扣。隨著民營快遞企業的興起,EMS市場份額逐年大幅度縮小。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市場定價后,EMS完全可以根據成本、市場需求、競爭對手價格等多方因素進行“機票式”浮動定價。
6月1 日起,EMS放開部分國內郵政業務資費。本地同城快遞價格已經悄然降價,如果撥打11183申請上門取件,起步價由20元降為11元,降幅高達45%,包裝單和面單均需另收費,相當于12元起步。業內預測,郵政快遞價格未來有可能實行浮動價格。
有曰二:此前EMS在各地收費標準不一,打折情況比較混亂,用變通的辦法向市場化靠攏。此次文件的出臺起到了規范作用,把EMS的定價權全部放開,完全可以突破過去的框框。文件中提到“此前與本通知不符的有關文件、規定同時廢止。”應是對過去郵政服務價格的一個系統梳理。
其實,郵政定價體制改革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快遞專家趙小敏表示,郵政業務定價權改革給外資快遞企業及國內大型民營快遞企業帶來利好消息。隨著政策的放開,以及更多業務的市場化運作,外資快遞企業將加快進駐中國市場步伐。同時,政策與價格的雙重作用也將加速國內快遞業洗牌期的到來。諸多小型快遞企業由于不能滿足安全驗示等規定要求,同時在更加充分的市場競爭下將加速淘汰。
但定價權的放開并不是EMS能迅速拿到占領市場的王牌。徐勇表示,郵政競爭性業務改為市場定價后對郵政改制必將產生推動作用,但短期內并不會對快遞業產生影響。“除了目前快遞市場格局已基本形成外,更主要的是郵政還要在服務、產品創新等方面進行深層次改革。”
數據顯示,去年是國內快遞市場競爭最嚴峻的一年,量增利潤不增。受此影響,中國郵政總收入同比僅增長11.9%,且絕大部分利潤貢獻來自郵儲銀行,而非普通郵政和郵政速遞業務。荊林波分析,放開部分郵政資費,將使這一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這必然會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但對于中國郵政來說,則真的到了考驗其市場駕馭能力的時候。“目前,國內快遞市場上,‘三通一達’等民企正激烈搶市,而高端國際業務則被DHL、FedEx、UPS等外國公司把控,中國郵政要想分食更大市場蛋糕并不容易。”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專家委員邵鐘林說,文件把郵政資費分成兩部分,即普遍服務和競爭性包裹。按照郵政法規定,信件和10公斤以下的包裹屬于普遍服務范疇。國家通過委托郵政企業來擔當普遍服務的責任,使我國公民享受均等的普遍服務標準。同時,邵鐘林表示,現在民營快遞企業也可以寄遞包裹,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除了保證普遍服務的需求外,鼓勵郵政企業參與社會競爭。只有價格放開了,才能參與競爭,鼓勵郵政企業參與非普遍服務性質的業務,促進快遞行業的良性發展。
據5月19日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4年度快遞市場監管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達到139.6億件,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突破2000億元,年人均快遞費用支出149.5元。“報告”指出,2014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笫一快遞大國。快遞服務企業完成業務量首次突破100億件,達到139.6億件,同比增長51.9%。日均快件處理量3825萬件,最高日處理量突破1億件,人均快件使用量為10.2件。2010-2014年,我國快遞服務企業完成的業務量增長了近5倍,年均增長56.3%,約為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7倍。
有曰三:郵政曾是顯赫一時“郵老虎”,在一家獨大的背景下,無論收費高低、素質快慢、服務優劣,國人別無選擇。當下,在市場競爭的浪潮中,消費者是在比和選中抉擇。如果不及時適應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基本規律,必定會走向窮途末路。把國有的郵政快遞,放到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考驗和錘煉,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題中之義,而恰恰是價格主管部委的遲鈍與麻木,使郵政企業錯失了發展良機,陷入了如今的尷尬境地。
誠然,郵政也有自身優勢,比如其郵政網點眾多,且大都占據優質地段,如果能夠將現有的郵政網絡盤活,自是其競爭的一大法寶。(本刊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