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會云 張玉詳
后方倉庫提高非戰爭軍事行動應急保障能力淺析
文/王會云 張玉詳
近年來,我軍在抓緊做好軍事斗爭準備,提高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的同時,承擔了大量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后方倉庫作為物資器材儲備、管理和供應基地,是軍隊后勤保障中的重要環節,在各種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認真研究后方倉庫非戰爭軍事行動保障的特點和規律,對于打贏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物資器材保障任務,實現“保障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非戰爭軍事行動;后方倉庫;保障能力
我軍非戰爭軍事行動主要樣式包括反恐怖行動、維護社會穩定行動、搶險救災行動、處置邊(海、空)防突發事件行動、維和行動、維護國家權益行動等。作為一種特殊的軍事行動,非戰爭軍事行動具有自身獨特的區別于戰爭的特點和規律,對后方倉庫的保障作用也有著特殊的要求。
一是任務具有突然性。常規的戰爭行動在開戰之前通常都要經過周密的籌劃,后方倉庫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后勤保障準備。而非戰爭軍事行動往往事發突然,由于難以對突發事件做出準確的判斷和預先進行周密充分的準備,后方倉庫對突發事件的行動通常是臨危受命,這就對保障的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任務具有不確定性。非戰爭軍事行動樣式多種多樣,且發生的地點、規模、強度、影響范圍、持續時間都無法預測,在執行任務時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三是任務具有復雜性。突發事件的情況變化急劇,部隊機動頻繁,要求后方倉庫隨時能在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應付多變的情況,有時既要完成艱巨的保障任務,又要保證自身的安全,還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其任務的復雜性非常突出。
四是任務具有政治性。非戰爭軍事行動輿論廣泛關注、透明度高、影響范圍廣,部隊在執行這類行動時稍有不慎,極易造成嚴重的負面政治影響,給官兵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要求后方倉庫在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時必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感。
后方倉庫對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物資保障,不能僅僅依照常規供應保障模式來執行,而且要針對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特點,做到謀在先、動在前、有備而為之。
(一)未動先謀,提前做好物資器材保障準備
1.優化物資儲備布局,使其更具針對性
后方倉庫的物資儲備應針對不同地域、不同環境和擔負的不同任務,調整優化物資儲備結構和數質量,在重要方向、重點地區,有針對性地儲備部分急需物資器材,做到事先預置到位。如:反恐維穩行動主要在邊境地區進行,在其主要行動區域、方向可有針對性地增加反恐物資器材的儲備;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在這些地區要適當儲備抗洪搶險器材,以及給養、被裝、帳篷等后勤裝備和物資器材;抗震救災主要發生在地震多發帶,這些地區應適當加大應急藥品、簡易通信器材、人民生存必需品等物資器材的儲備。
2.加強運轉能力建設,使其更具快捷性
非戰爭軍事行動物資器材需求急、消耗量大,要求后方倉庫必須采取多種手段,使物資運轉更快捷,確保及時向保障對象供應物資器材。后方倉庫在儲存物資時,要做到相對集中、合理布局、分類存放、配套完好、堆碼整齊、放置有序、標牌醒目、貨位固定,縮短人員來回揀選器材的時間。對重點保障物資盡可能采用集裝箱、托盤等工具進行集裝化儲存,方便搬運時的機械化操作。要加快對后方倉庫搬運機械及配套設施的技術改造,使物資器材的裝卸、搬運、存儲都能通過機械作業完成。在進行倉儲信息化建設方面,要采用成熟的倉儲管理信息技術,實現非戰爭軍事行動后勤物資的快速保障、精確保障、可靠保障。
3.采用合理的包裝方式,使其更具可靠性
物資器材的包裝,應確保其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避免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防止其性能下降或功能失效,使其更具可靠性。一是應滿足不同物資器材的防護要求,如食品的控溫保險、營材的防磨、防震,被裝的防蟲、防鼠等;二是創新物資器材的包裝方式,在嚴格依據相關標準規范的基礎上,應滿足不同裝卸搬運方式、運輸方式、分發方式、道路條件的防護要求,確保在野外復雜環境條件下的沖擊、振動、跌落不會對物資造成傷害。特別應著眼空中運輸和空投保障需求,采取滿足空運、空投快速保障方式的包裝。
(二)未雨綢繆,建立健全倉庫應急保障體制
1.建立應急指揮體制
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后方倉庫往往實施多元化保障,因此,必須建立起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常態化應急指揮機制。首先要建立高效的應急指揮機構,按照平時能應急、戰時能應戰的要求,對后方倉庫應急指揮機構進行扁平化設計,減少指揮層次,合理確定指揮幅度。其次要構建靈敏的預測預警機制,要與其他單位、部門加強溝通,保證能及時獲取預警性消息,并建立預警分級和應急響應機制,根據警情性質確定警戒級別和響應方式,保證一旦接到任務,能立即啟動應急響應,實施高效保障。
2.完善應急保障預案
非戰爭軍事行動雖然事發突然,準備時間倉促,但提前周密籌劃和完善應急保障預案仍是完成保障任務的重要保證。要借鑒其他單位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單位完成保障任務的實踐和單位實際,有針對性地修訂完善后方倉庫物資器材保障預案。在制定預案時,要從最復雜、最困難的情況入手,深入分析各類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特點,真正把保障任務搞清、保障對象搞明、保障需求搞準,切實做到預案詳實清楚,針對性強,操作性好,一旦遇有情況能夠拿出來就能用、照著就能辦,達到“一種威脅多個設想、一項任務多套預案、一種情況多案處置”。
3.抓好協同指揮演練
高效順暢的協同指揮是完成非戰爭軍事行動物資器材保障的重要環節。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由于保障多元、隸屬關系復雜、保障渠道多頭,一方面可以采取沙盤推演、網上作業、實兵演練等形式開展針對性自我訓練,提高在多樣化任務環境中掌控部隊、組織指揮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與其他單位進行聯合訓練,以增進相互了解,加強相互磨合,提高協同行動的整體能力,確保在接到保障任務后能快速做出反應、迅即行動,第一時間到達任務地域,實施物資器材保障。
(三)錘煉意志,增強完成各項保障任務的信心
1.狠抓保障能力訓練
訓練是形成戰斗力和保障力的基本途徑。要提高后方倉庫綜合保障能力,必須狠抓保障能力訓練。要按照新頒發的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的要求,從難從嚴、高標準抓好軍事訓練,廣泛深入地開展崗位練兵和達標競賽活動。各保障分隊要圍繞應急抽組、應急機動、應急展開、應急保障的要求,經常進行緊急出動、裝備緊急啟封、物資器材應急收發、應急搶修、應急加油等內容的訓練,不斷提高應對非戰爭軍事行動的保障能力。
2.進行適應性心理行為訓練
非戰爭軍事行動雖不是戰爭,卻勝似戰爭,后方倉庫在執行任務時將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如果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很可能會出現手足無措的情況。因此要進行適應性的心理行為訓練,提高在各種惡劣條件下的適應能力和在生疏、復雜地形遂行保障任務的能力。要針對可能出現的情況,設立模擬訓練環境,有針對性地進行練技術、練作風的實戰性訓練,強化官兵的心理素質,使其在執行任務時做到臨危不懼、成竹在胸。
3.加強戰斗精神培養
戰斗精神是作為軍人信念、情感、意志、品格等精神因素凝結升華而成的一種內在精神力量,是直接影響和支配軍人行為的心理狀態。后方倉庫應根據各類任務的不同特點,科學調整和設置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戰斗精神培育。在培育中要結合對傳統戰爭規律的灌輸和教育,加強對非戰爭軍事行動特點、本質的教育,使官兵樹立戰勝多種挑戰的信心和勇氣。要加強相關政策和民俗的培訓,組織學習非戰爭軍事行動基礎理論,賦予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新內涵,不斷強化官兵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使其在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時,具有排除一切萬難去奪取勝利的戰斗精神。
(作者單位: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駐烏魯木齊鐵路局軍事代表辦事處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