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農村電商是一片新藍海,那么這片藍海如今僅只是開了一扇窗。必須一如既往地以創新意識探索農村電商發展新路徑,打通農村與城市的流通渠道,以農村電商創新引領新一輪流通革命
電子商務的高速普及改變了城市消費習慣和流通模式,對于農村市場而言,電商模式的植入則昭告了一場更為深刻的流通革命。
電商介入農村,“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村電商深入發展帶來的“去中間化”效應,推動了農產品領域的“公平貿易”,令傳統流通市場的“肥中間虧兩頭”,逐漸演變成“去中間、利歸兩頭”。
實踐證明,城市消費者對于網購農產品的接受度和適應度遠遠高于預期。今年4月發布的《2014-2015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簡稱《報告》)指出,農產品電商成為圖書、服裝、3C之后的新熱點,被視作電商皇冠,而其中的生鮮電商則被稱為“皇冠上的皇冠”。隨著農村電商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再加之物流服務的不斷規范化、標準化,電子商務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成為“農產品進城”的主導渠道。
站在“互聯網+”風口,“農村電商”發展的首要任務是確立并鞏固電子商務對“農產品進城”的主導地位。一是要依托大數據,有的放矢地滿足城市消費者的客觀需求。要充分明確城市消費者對各類農產品的需求情況,從年齡、性別、職業、教育程度等不同維度對城市消費者的需求結構進行深度剖析,實現不同電商平臺的客戶數據共享,“知己知彼”,迎接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電商時代。二是要繼續發揮好“淘寶村”的示范效應,從政策層面奠定“農產品進城”的市場基礎。浙江作為電商大省,農村電商的發展進程也處于領先。僅從阿里研究院近年來公布的各省“淘寶村”數量來看,浙江就占據絕對優勢。“淘寶村”只是農村電商實踐的成功縮影,要以“星火之勢”迅速壯大,實現大范圍普及,則需要政策面的驅動。政府應從技術培訓、人才引進、物流支持等多角度為農村電商發展掃清障礙,完善其市場化機制,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與農村電商聯姻,以此開拓農村創業創新的新模式。
相形之下,當前“工業品下鄉”的景況并不樂觀。探索“工業品下鄉”的電商新路徑,使之與“農產品進城”并駕齊驅,才能還“農村電商”一個完整的身份。有研究表明,在我國網購市場突破一萬億元之后,城市網購市場增速日漸放緩,而農村市場則蘊含著巨大的潛力。盡管農村市場已成為電商巨頭們競相追逐的新藍海,但對農村電商的“工業品下鄉”環節而言,目前仍礙于城鄉消費心理、消費習慣的差異,尚未打開廣闊局面。如何讓農民改變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仍是一大難點,多數農民還沒有從傳統的集市購物和實體買賣中走出來。此外,農村居住大多為分散式,如何解決物流配送也是電商進村的一大難點。
要改變這一格局,一是要充分認識農村市場的特殊性。對于一般的農村電商而言,面臨一個最大的困擾是產品市場和客戶群體之間的差異。以城市電商的發展模式套用農村電商,必然會遭遇瓶頸。農村消費者在獲取信息和推廣方面,有著自己獨有的渠道。必須從農村人口的消費習慣、消費特征入手,把握農村市場的特殊性,充分發揮“意見領袖”、人際傳播的力量,真正做到“接地氣”,因地制宜建立農村電商發展新模式。二是要發揮服務平臺的力量。要充分發揮各級地方政府的力量,從政策層面助推市場主體與農村消費者的有效對接,建立并依托各類物流平臺,在村一級設立農村電商服務站,打造農資產品和生活消費品從廠家直達農戶的采購和消費模式。
如果說農村電商是一片新藍海,那么這片藍海如今僅只是開了一扇窗。要充分釋放農村電商的發展紅利,并非朝夕之事。至少在當下,沒有人敢說自己已成功開拓并在農村市場上扎根獲利。浙江作為農村電商的先行者,必須一如既往地以創新意識探索農村電商發展新路徑,打通農村與城市的流通渠道,以農村電商創新引領新一輪流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