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興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應以便民為主要原則
葉興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鑒于農村產權交易單宗金額小、交易活動不頻繁、交易市場建設的投資回報率較低,現階段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應定位為公益性市場,建設的主體應該是政府,投入的主要來源應該是財政。市場主辦方和提供者不能靠市場交易來牟利。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應主要建在貼近農村的市、縣兩級,市、縣兩級是建立交易市場的責任主體,但中央和省級政府應負責政策設計、建設規劃、資金補助等事項。以政府為主體,建立起既具有區域性又具有開放性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此外,對于哪類產權品種的交易、多大規模的交易應該進入正規的市場,政府應該有明確規定;對于交易活動入場問題,政府應該通過交易費用減免、協助辦理評估和抵押等金融業務、提供相關服務等辦法來鼓勵和引導產權交易各方入場交易,但對沒必要入場的交易活動不能強行要求。比如,農民之間三五畝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就沒必要非得進入市場來交易不可。
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不必從零開始。目前,一些地區已經存在各類專業性或綜合性產權交易市場,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林權交易市場等。為不同的農村產權品種的流轉交易建立專門市場可能會存在財政投入大、利用率低、不方便產權主體辦理業務等問題。因此,建議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不必分門別類地建立,而應統籌利用現有的各類交易市場來組建綜合性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林權流轉、草場承包經營權流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流轉、水權交易、集體經營性資產流轉、建設用地流轉等,都可以在一個市場內進行,不同的分管部門可以在同一個交易市場內辦理業務。這樣既節約財政投入和運行成本,也方便農村集體、農民和其他交易方辦事。
農村資源資產是農民集體和農民的“錢袋子”“命根子”,流轉交易是體現、發揮其價值的手段,但對其流轉交易應預判風險并提前設立防范機制。比如,對工商企業租賃農民土地,應有規范管理辦法,以防范其改變土地用途、拖欠農民租金;對農民住房、土地經營權、林權等抵押,應有妥善的處置辦法,以防范變現難、執行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