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完善農村產權制度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劉尚希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們當前農村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我認為是在不觸動所有制的條件下實現的產權制度的重構。這項改革解決了兩個問題:
一是吃飯的問題,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二是解決了工業化的勞動力供應問題,農民不再束縛在土地上。
從收入來看,城鄉之間的差距現在似乎縮小了。其實從財富存量來看差距可能更大了。同樣一個農民打工掙錢,把錢拿到農村去,在他的宅基地上蓋一棟房子,和他拿錢到城里買一個小房子,你說哪個帶來的增值效益更大呢?顯然在城里頭買一個房子他的財富是不斷增值的。他在農村蓋一個房子,財富不但不能增值,甚至是貶值的。所以我說,實際上我們給農民設計了一個不能拎著走的放財富的桶。農民的財富可以放在這個桶里,但是這個桶沒有底,要是拎起來以后,財富全部漏掉了。假如他(農民工)進城,除了手里的現金外一無所有,存不下任何東西。這就是我國城鄉之間差距的根源。但是我們的政策,我們所看到的,可能是表面收入的流量,而沒有看到更深層財富的增值、財富的分配所帶來的城鄉之間的差距的迅速擴大。
分配的問題,不僅取決于當前掙多少錢,還取決于過去積累的財富能不能再給你帶來收入。財產性收入的存量可以轉化成收入的流量,但對農民、對農村我們沒有這個機制。農村有勞動力的市場,但沒有一個產權的市場。這就導致了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在不斷擴大。我們從收入方面來看似乎現在縮小了,若從財富角度來衡量、從資產價值的角度來衡量,差距不是縮小,我認為是擴大了。
所以,現在要解決農民的錢袋子問題,必須要進行深層的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農民要以兩種方式參與經濟的循環,參與這個市場。一個是作為勞動力的提供者出去打工,可以掙到打工的收入,或者叫工資性收入;另一個是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作為這個身份,現在實際上沒有帶來什么收入。
我們有的地方進行宅基地改革試點,嘗試解決農民這個身份不能帶來收益的問題,就是要把農民的集體所有的財產盤活,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但是這些具體的財產、土地、宅基地、經營性的資產,非經營性的資產等,從所有權來看都是集體的。我們可以通過確權構建一個產權市場,把這些資產盤活,讓農民整體都從盤活的資產中獲益,這就是我們現在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
我覺得當前改革的復雜性、難度遠遠超出了當時我們上個世紀70年代末農村大包干兩權分離的產權制度的改革。這次的產權改革能不能成功,關系到農民錢袋子能不能鼓起來,也關系到城鎮化能不能順利推進。農民市民化不僅僅要帶著他的收入進城,而且要帶著他的資產收益進城。這就出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所要求的問題。這些實物沒有辦法搬到城里,但是這些實物作為物權是可以轉換成一種收益權。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謂的產權制度,表面來看是一種物的流動,其實核心的問題就是收益權。
因此,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要抓住收益權的問題。如果抓住了這個問題,我們在確權的時候,就不需要考慮地權還是股權問題了。關鍵是賦予農民收益權,這就是產權的核心。
產權不是你占有這個東西,而是在流動過程中給你帶來收益。所以產權既有自物權,也有他物權,通過使用可以獲得收益。所以產權和所有權不是一個概念。所有權的概念核心是收益權的問題。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確權的核心不是確產,核心是收益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