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農業產業化助力發展方式轉型
李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前幾輪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推動,都是由政府主導的,農業微觀主體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仍然沿襲習慣的生產方式。要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突破,關鍵是調動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探索轉變的有效路徑和實踐形式,使政府不再唱“獨角戲”。但是,單靠小農戶家庭,又面臨技術缺乏、個體能力不足和無法協調各種利益沖突的困境。
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在于企業、農民及其組織等多個農業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并以龍頭組織為主導力量,延長供應鏈,通過構建利益分享和風險共擔機制,將不同的農業產業環節有機地聯結成一個整體,獲取價值增值和高附加值。他們行動一致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突破就指日可待了。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始終要靠農業科技創新。例如,盡管各地三令五申禁止焚燒秸稈,但由于農民沒有掌握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仍然我行我素。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具有科技創新條件,如果因地制宜地將秸稈開發利用,不僅不再污染大氣,而且可以實現農業生態循環,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水平。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動力,在于不同農業微觀主體之間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例如,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休閑農業,要求基地環境優美,生產嚴格標準化,服務質量高,才能對游客具有吸引力,實現高附加值。這需要在龍頭組織主導下構建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嚴格規范參與農民行為,形成農民間相互監督的機制,有效地避免農業微觀主體只圖個體利益最大化,而損害總體和長遠利益的行為。
出臺扶助政策,激勵約束參與主體。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驅動力來說,僅靠市場牟利刺激眼前利益是遠遠不夠的。農業發展具有強外部效應。保護農業資源通常意味著微觀主體無法實現眼前的經濟利益。減施化肥、草場限牧、水面休漁,這些保護個體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行為,無法單純地依靠市場力量來推動。政府設計有效的體制機制,守住耕地等農業資源紅線,嚴格執法、政策支持都是極其重要的。
長期以來,政府按照“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思路出臺政策。只要是規模大、實力強的龍頭企業,政府就給予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項目支持,卻沒有對龍頭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等進行事前考評、事中監管、事后問責,以致龍頭企業只顧找關系要政策、要項目、要補貼,權力尋租問題十分突出,影響了農業產業化政策的真正實施。
政府為農業產業化而制定政策,必須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政府應通過規劃,提出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引導龍頭企業和其他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探索新型農業發展模式,依據農業產業化相關主體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方面的參與程度及其實際效果給予獎勵,對于在農業多功能目標兼顧、農業資源利用和要素配置方面存在缺陷或問題的主體,不管是龍頭企業還是農民,已經給予的扶持資金應相應扣減,問題嚴重的必須追究責任。
最后還需要指出,通過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突破,必須有全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推動,包括輿論引導、價值認同、民間資本的大力投入、金融資本的鼎力支持以及與政府和農業產業化相關主體協同,才能形成合力,讓我國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