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錄堂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全國農業(yè)企業(yè)經營管理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兩權抵押中一定要保障農民的利益
李錄堂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全國農業(yè)企業(yè)經營管理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農民利益:必須實現農村集體土地市場化
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一段時間之后,有的農民可能會面臨還不上貸款的問題,他的承包土地經營權或住房財產權可能被出售。這時,農民該向何處去呢?關于這種情況國家是有相關規(guī)定的,還得給農民一定的安置。但是,真正維護好農民利益的戰(zhàn)略辦法,是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實現農村集體土地及房地產市場化。
如何才能做到既清楚界定集體與農民之間的土地產權數量關系,又實現農村集體土地市場化呢?現在人們一談到集體土地市場化,就要否定土地集體所有制;一談到堅持土地集體公有制,土地似乎就無法市場化。那么,有沒有既能堅持土地集體公有制,又能實現集體土地市場化的路徑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即依據《憲法》實行“土地以集體公有為主,非集體(農民)土地所有為輔”的土地集體所有制新形式,然后讓集體土地產權比例化自由買賣。
那么,“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并存”的《憲法》原則在土地集體所有制上如何體現?“土地集體全額(100%)公有,農民家庭承包經營使用”是否是實現上述原則的最佳途徑?“土地集體全額(100%)公有”是否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土地集體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到底是什么?農村土地家庭承包關系長久不變是指土地家庭承包實物關系長久不變,還是指土地家庭承包貨幣關系長久不變或者二者兼有等。
現行農地制度沒有明確回答這些問題。現行土地制度只解決了農民的集體土地實物性使用權問題,而沒有解決“土地交易權問題”。允許集體和農民共同所有的土地按51:49比例化自由買賣,既堅持了土地集體所有制的主體地位,又實現了集體土地市場化。一句話,無論土地怎么買賣,土地集體所制永遠不變。
流轉機制:雙重保障型農地市場
這個機制是根據國家現行法律法規(guī)對農地的三項要求(即土地集體公有制性質不變、土地承包關系不變、土地用途不變)和農民對農地的三項要求(即農民對土地在國家和集體層面的貨幣化社會保障要求、農民利用土地實現生存就業(yè)和發(fā)展就業(yè)的要求、農民利用土地作為商品實現其財產收入的要求)而提出的。
該機制突出的特點是“農民既有土地衍生的生存保障和就業(yè)保障,同時還有非土地社會保障”,即雙重保障。按該土地市場機制邏輯沙盤推演的極端結果,一極為有雙重保障的無地或少地農民;另一極為擁有較多土地的專業(yè)大戶和家庭農場主等。因此,不會出現封建社會和解放前舊中國那樣的社會動蕩。
農地產權按集體占51%、農民占49%的比例自由買賣,有人擔心這樣會使土地變相私有化。我認為不會。因為靜態(tài)地看,農地產權在集體和農民之間按集體占51%、農民占49%的比例進行數量分配,顯然是符合《憲法》精神的,無需贅述;從動態(tài)交易過程看,轉出或賣出土地的農民獲得了49%的土地貨幣收入,集體得到了51%的可用于農民將來生存保障和就業(yè)保障的貨幣收入,這部分收入農民會因永遠離開農村而轉移接續(xù)至城鎮(zhèn)社保基金或退休最終拿走,也許有人會據此懷疑這部分正是土地變相私有化所在。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是把土地貨幣化的社會保障理解成私有化了。最后從轉入或買進實物性土地者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所買入的土地產權,只能占該實物土地產權的49%,集體仍然占該實物性土地產權的51%,也就是說該土地以集體公有為主的格局沒有任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