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報刊亭:被賦權的文化符號對城市空間權力的爭奪史(1949~2015)

2015-01-30 15:03:23李凌達
中國出版 2015年22期
關鍵詞:文化

□文│李凌達

報刊亭作為城市社區(qū)中的地標式建筑,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售賣報刊的主要功能,報刊亭在城市傳播的語境中往往還被賦予政治宣傳、知識傳播和人際交往的功能。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新媒體對報刊等傳統(tǒng)媒體沖擊力度的增強,報刊亭往往以“受害者”的身份訴諸報端。僅以《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以來對報刊亭的報道為例,報刊亭的出現(xiàn)往往伴隨著被拆遷或者消亡的命運。比如:《大大一座城如何容下小小報刊亭》(2015-03-18)、《對報刊亭多些寬容》(2013-10-31)、《消失的報刊亭:何日君再來》(2013-05-17)、《城市建設 請為報刊亭留一席之地》(2011-09-30)、《北京:首批多功能數(shù)字報刊亭亮相街頭》(2014-03-21)、《云端讀報:足不出戶的“報刊亭”》(2012-08-23)。

探究報刊亭發(fā)展的歷史會發(fā)現(xiàn),報刊亭的命運一直坎坷。報刊亭及其經營者的生存狀況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發(fā)展的進程,報刊亭的存在本身與城市管理之間的矛盾生而有之。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陜西西安郵電系統(tǒng)的員工反映了西安火車站廣場報刊亭“遭到新城區(qū)‘三整頓’辦公室的干涉,三次下令拆除”。[1]這是《人民日報》最早關于拆除報刊亭的新聞報道。通過對大量新聞報道的文本分析,拆除報刊亭的原因最常用的描述是“定為違章建筑,還路于民”,而反對報刊亭拆除的聲音最常用的描述是“報刊亭是城市的名片和文化符號”。

本文試圖借鑒新社會史的研究方法,主要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日報》就“報刊亭”報道的新聞文本進行史料挖掘,還原不同歷史時期報刊亭這一文化符號在進行城市空間權力爭奪過程中的各種表現(xiàn),從歷史的視角結合城市傳播的相關理論,解讀報刊亭作為城市傳播節(jié)點的生存之困。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被統(tǒng)戰(zhàn)的報刊亭(1949~1956)

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認為,報紙是伴隨著現(xiàn)代城市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特別是當西方城市文明發(fā)展到工業(yè)時期,城邦及其精神已經從工業(yè)聚落中消散,在這一社會轉換過程中,報紙成為一種政治工具。芒福德在描述中看到了地方報紙的社區(qū)交流功能,并發(fā)現(xiàn)了其政治宣傳的工具意義。[2]在政權交替的過程中,社會結構和城市形態(tài)都會發(fā)生巨大變化,報刊亭作為可傳承的城市建筑物,因其可以作為政治宣傳的窗口,因而被賦予了一定的政治意涵。

新中國成立后,對私營經濟和外資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國家的重要工作和任務。民國期間的報業(yè)很多都是私營,報刊代銷處、報攤甚至報販和報童都屬于報館經營的組成部分。中央人民政府郵電部郵政總局對各地郵局接辦發(fā)行工作非常重視,“各地郵局應將各該地之代銷處、報攤、報販及報童等,有計劃地登記并組織起來,定期會商發(fā)行統(tǒng)一后如何調整公私機構以及開展工作等問題。”[3]這則對各地郵局接辦發(fā)行工作的重要通知分別在1950年5月29日和1950年6月18日的第1版重復刊載。1954年4月25日《人民日報》第3版報道《北京郵局加強北京市報紙零售工作》:“今后北京報紙的零售范圍將從原來市內部分郵局和三個報刊門市部擴大到全市……今后并準備在重要街道和公共場所設立報刊亭……”[4]這是第一次出現(xiàn)“設立報刊亭”的報道。1956年6月8日第2版報道《在火車站和列車內零售報刊》,第一次提出 “在主要火車站設立零售報刊亭或零售車”,[5]該通知由鐵道部和郵電部聯(lián)合發(fā)布,并于當年7月1日起實行,火車站和列車內的報刊銷售工作開始進行。

辦好黨報黨刊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剛剛接管城市的新政府迫切需要通過報刊將執(zhí)政理念和政策方針傳遞給市民。而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存在并作為城市空間組成部分的報攤,作為私營報刊發(fā)行體系的代表,可以直接拿來為我所用。當時制定的相關政策都是圍繞著政治宣傳的目標,維護原有的發(fā)行機構并建立新的報刊零售點,就成為郵政系統(tǒng)當時的工作任務之一。此時,報刊亭作為報業(yè)發(fā)行系統(tǒng)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作為政治宣傳窗口的意義明顯。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被賦權的報刊亭(1956~1966)

賦權在社區(qū)心理學中被描述為“一種人們獲得對自己相關事務或問題的控制的內在過程,既包含個人賦權的向度,也包含集體賦權的向度。”發(fā)展傳播學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xiàn)“參與發(fā)展”轉向,“賦權”被界定為“個體、組織和社區(qū)對其社會和經濟水平、社區(qū)的民主參與和自身命運的控制和主宰”。[6]郵局、報刊門市部、報攤等都是城市便民基礎設施,往往距離居民社區(qū)比較近。根據城市傳播相關理論,城市本身就是媒介,傳播的媒介不僅局限于大眾媒介,也包括實體空間。[7]可以認為報刊亭是社區(qū)媒介,社區(qū)媒介最大的特點就是參與性,群眾在參與社區(qū)媒介信息生產傳播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權力在社會形態(tài)中流動的過程。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通過對社區(qū)媒介的賦權,達成了民眾對媒介信息傳播權力的統(tǒng)一。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報刊亭的公有化過程已經完成,而且作為政治宣傳窗口的意義進一步凸顯。在一些熱點焦點事件特別是政治事件發(fā)生時,報道中都會提到報刊亭的報紙銷售一空,以表示民眾對事件的關注和擁護程度,這是通過群眾的參與實現(xiàn)賦權的最直接體現(xiàn)。

1960年12月8日的新聞《北京上海天津各界人民熱烈擁護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聲明》,“今天,上海各報都刊登了聲明的全文。各區(qū)郵局、報刊門市部、售報員和街頭書報攤上出售的報紙,一個多小時內就銷售一空,很多單位不斷打電話給報刊發(fā)行部門,要求增加發(fā)行量。”[8]

由此可見,越是在報刊亭前排長隊等待購買的新聞,越是重要。這樣的熱點事件宣傳思維一直貫穿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經歷了10年“文革”之后,人們對權力形態(tài)的感知從強調權力的控制和操縱,向強調生產性或生發(fā)性的權力的轉變過程。

1981年1月27日的新聞《首都人民衷心擁護對林江反革命集團十名主犯的判決》,“雖然許多人已經看過電視,還是冒著嚴寒趕到郵局、售報亭,排隊買當天的報紙,閱讀判決書和消息。”[9]

1982年9月15日《首都人民積極做好各方面工作 堅定沿著十二大指引的方向前進》,“許許多多的工人、科技人員、干部、解放軍指戰(zhàn)員和居民在郵局和售報亭前排成長隊,踴躍購買報紙,互相傳告喜訊。”[10]

正因為10年的停滯,所以80年代初對報刊亭的賦權可謂是60年代主體特征的延續(xù),而且這種延續(xù)甚至直達現(xiàn)在。2014年3月5日的兩會特刊,報道中提到“全國兩會期間力爭做到在全市報刊亭都可以買到《人民日報》和《北京日報》,并特別對代表、委員駐地周邊的報刊亭增加了黨報代銷投放量。”[11]通過報刊亭發(fā)行黨報的數(shù)量,來反映受眾對政治話語中 “兩會”的關注程度。

這個時期,民眾參與社區(qū)媒介的過程,只能作為城市空間權力分配的萌芽階段,為報刊亭作為社會交往空間的功能發(fā)揮及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的重新賦權提供了可能性。

三、改革開放新時期:作為空間權力爭奪主體的報刊亭(1979~1999)

從報道的數(shù)量和內容來看,在1960~1980年期間,幾乎沒有關注報刊亭建設發(fā)展的報道。但是1976年1月4日刊載的一篇文學作品《窗口》中提到“敲開售報亭的窗口……售報亭——時代的相機……呵,售報亭的窗口……”[12]以此表達某個特定時代結束的喜悅心情。售報亭作為時代開啟的窗口,參與了城市空間權力的重新分配。從這個時期開始,郵電部門將報刊亭的建設納入了工作重點,以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昆明、武漢等地為代表的報刊亭建設都受到了廣泛關注,而各地阻撓報刊亭或報刊零售網點建設的行為也在逐步發(fā)酵。

1.報刊亭發(fā)展的動因:報刊零售業(yè)發(fā)展

1980年以后,報刊亭建設是與報刊零售業(yè)的發(fā)展同步的,一方面報刊亭是郵電部門官方建設的郵報亭,另一方面郵電部門也與社會力量合作建設報刊投遞和零售渠道。郵電部門積極擴大報刊發(fā)行的工作全面鋪開,“郵政部門與社會力量結合,組織社會上一些閑散勞力,成立了街道報刊合作社、報刊服務部、報刊訂銷站以及零售報刊亭、車、攤等多種形式的集體和個體戶,為郵局代訂、代銷、代投報刊”。[13]《人民日報》于1984年9月14日刊發(fā)報道《北京市郵局決定采取措施 開展報刊零售解決首都讀者買報難》,時隔兩年,1986年9月19日又刊發(fā)《北京著手解決報刊買賣難》。但從這兩條間隔兩年的報道中可知,北京報刊買賣難的問題并未得到解決,而且報刊零售網點建設的難題一直持續(xù)到90年代末期。紅廟一條街《“還路于民”的煩惱》的相關報道,[14]就反映了這個問題。在1997年,北京剛建成100處報刊亭、閱報欄后不久,“有的尚未發(fā)揮其應有作用的時候,一些區(qū)、街道的有關部門橫加指責,短短一個月時間,就有35個報刊亭被陸續(xù)查封或接到不準營業(yè)的通知,7個報刊亭被有關部門強行挪走。”[15]

2.參與城市空間爭奪:精神文明與市容建設的兼容

這一時期的新聞報道中首次出現(xiàn)了報刊亭建設受到阻力的情況,地方郵電部門員工通過讀者來信的方式反映問題。除了前文中提到陜西西安郵電系統(tǒng)員工的反映,江蘇郵電系統(tǒng)員工反映,“我省郵政部門在不影響市容、交通的前提下,在城市設置了一些報刊亭(攤),以擴大零售業(yè)務……但是,有些部門卻以整頓市容為由,對郵局設置報刊亭(攤)橫加限制,甚至強令拆除。”[16]吉林長春郵局的報刊代銷員稱,“自1981年6月以來,長春站有關部門不讓我們進站賣報了。不僅不讓上車賣,連候車室內外也不讓賣。”[17]

從一開始的讀者來信,到后期的媒體主動關注,并刊發(fā)評論文章,可見報刊亭作為城市空間中的實體存在,在多年的空間權力爭奪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有評論文章論述城市精神文明建設與“市容問題”的協(xié)調兼容問題,認為“修建報刊亭的意義就遠遠超出了‘市容問題’的范疇,它實際上成為一個如何更快地來提高全體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大課題了。”[18]至此,報刊亭在城市空間中的文化功能得到了逐步的關注,并引發(fā)共鳴。之后的報道更是深入關注了街頭報攤的文化亂象,比如:離奇、怪誕或格調庸俗、趣味不高的讀物和文學作品在報攤出現(xiàn),并引發(fā)讀者的關注。

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曾經被單純賦權的報刊亭呈現(xiàn)出分化的特點,一方面,報刊亭作為城市的實體存在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需要面臨城市管理部門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報刊亭作為多元文化的集聚地,從其售賣的報刊和讀者的需求,反映了個人文化的取向和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程度,必然受到來自文化管理部門的監(jiān)管。因此,無論是從城市實體空間還是從文化展示空間的角度來解讀報刊亭的媒介角色,其在城市空間中作為管理者為代表的公域和作為消費者為代表的私域的結合體,成為參與城市空間權力爭奪的主體。

3.話語空間的獲取:借力文化市場多元化發(fā)展

在這一輪的權力爭奪中,報刊亭自身作為城市媒介,卻因為文化市場的繁榮獲得了更多的話語空間。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有香港人士通過讀者來信反映這個問題,“我每次回到內地來,總有一種眼睛‘挨餓’的感覺。也就是說,不容易買到報刊書籍。原因是銷售點太少。我國有關部門在出版發(fā)行上也要采取開放政策,……發(fā)行方面更可擴展到個體報販。”[19]但直到80年代后期,以廣東沿海地區(qū)為代表,文化人開始按照新思路建設文化市場,包括報攤等文化經營活動有了規(guī)定和實施細則,社會文化娛樂走上受到文化部門綜合規(guī)劃、協(xié)調和立法的服務管理的軌道。[20]從90年代開始,“文化市場已不再是影視劇和老三攤(書攤、報攤、民間賣藝攤)傳統(tǒng)的簡單賣方市場……經過數(shù)年拓展,已形成多門類、多層次的立體消費結構,消費特點趨新求異。”[21]而此時的報業(yè)也呈現(xiàn)出兩個市場,“一個是公費訂閱所支持的主市場,這主要是各級黨政機關報、綜合性大報和企業(yè)報;另一個是讀者自費訂閱所支持的第二市場,主要是晚報、文摘報、生活服務類報紙。”[22]報業(yè)市場的繁榮發(fā)展以及文化市場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報刊亭在城市空間的話語斗爭中保持優(yōu)勢地位,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四、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作為對話終端的報刊亭(2000年至今)

按照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代表人物麥克盧漢的觀點,媒介即訊息。如果將城市及其組成要素都作為媒介,那么以報刊亭為代表的城市建筑同樣是訊息的組成部分。城市報刊亭往往存在于城市道路交匯點或者居民社區(qū)附近,城市居民往往會通過報刊亭獲取信息,除了購買報紙雜志,還將其作為信息服務站,比如指路。透過這些城市媒介,受眾接受訊息的平臺可以作為對話終端,這種對話可以發(fā)生在城市傳播的傳者和受者之間,也可以發(fā)生在政治傳播的管理者與普通民眾之間,同樣會發(fā)生在社區(qū)群體的普通民眾之間。

1.建設報刊亭的官方行為

進入新世紀,隨著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是新舊媒體的共存讓受眾對媒體融合抱有期望。就在互聯(lián)網在內地即將狂飆式發(fā)展之際,2000年報刊亭進入建設高峰,當年,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公安部等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在全國城鎮(zhèn)建設報刊零售亭的通知》(國郵聯(lián)〔2000〕452號),要求在各大中小城市建立書報亭,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拓寬再就業(yè)渠道。當年的通知上這樣表述:“報刊發(fā)行市場是社會文化市場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報刊銷售是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播信息的有效途徑。”同時,肯定了已有報刊零售網點對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鞏固“掃黃打非”成果,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美化城市環(huán)境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已建成的報刊亭被人民群眾譽為安排下崗職工的安民亭、方便市民生活的便民亭、滿足文化需求的文化亭、維護社會治安的安全亭。[23]

這一時期關于報亭的第一篇報道是《報亭為啥還“停”著》,[24]對90年代北京報刊亭被查封問題持續(xù)關注。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報亭建設進入新階段。上海建設東方書報亭,成為“上海在參與文化市場的國際化競爭中把握主動權的一種有益探索”,并且書報亭的經營范圍逐步擴大,“陸續(xù)開辦了公用電話、票務代理、出售郵品、電話磁卡、文化用品、音像用品等多種業(yè)務。”[25]這一時期,關于報刊亭的報道振蕩走高。

報刊亭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重要標志受到城市經營者的關注,除此之外,黨報與報刊亭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使得報刊亭實現(xiàn)了重新賦權的過程。其實,早在1993年,就有報道稱《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黨報擺上了個體報攤。[26]1996年,有關部委還發(fā)出通知,要求城鎮(zhèn)興建增建黨報閱報欄,“在條件允許的地方,經批準,郵電部門要增建一些報刊亭,同時附建閱報欄。鼓勵現(xiàn)有報刊亭增建閱報欄。”[27]2004年3月29日,通過基層宣傳干部的讀者來信,報攤能買到黨報黨刊的消息受到關注。[28]從這條消息發(fā)出之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全國多個城市能夠買到黨報的消息陸續(xù)刊出,中央黨報的負責人也在采訪中表示“要以進報亭為動力努力提高辦報水平”。[29]以天津日報報業(yè)集團為代表的報刊發(fā)行網絡,多次獲得《人民日報》的報道。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2004年關于報刊亭的報道出現(xiàn)高峰。

2.城市文化符號的危機

盡管態(tài)勢向好,但圍繞報刊亭的建設與生存困境,城市文化符號與城市管理之間的博弈一直存在。有的城市把報刊亭作為城市再就業(yè)的渠道,而有的城市卻因為拆除報刊亭一直成為關注的焦點。僅以鄭州為例,2004年關于鄭州市的報刊亭的報道不少,是因為黨報開始在報攤售賣,鄭州市因為工作比較突出,受到了中央媒體的關注,是作為當?shù)卣冞M行報道的。而時隔8年后,鄭州市的報刊亭就全部拆除,在此后關于報刊亭被拆除的報道都以鄭州為反面案例。無獨有偶,北京先后因為撤銷地鐵站臺上的報刊銷售點(2003年),時隔15個月后又重回站臺(2005年),一時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此后,北京、無錫等城市因為舉辦大型活動而拆遷報刊亭,屢屢成為媒體熱評的對象。貴陽、石嘴山、固原等地因為市政建設中并未規(guī)劃報刊亭,市民通過讀者來信這種傳統(tǒng)的方式反映情況并為人所知。

這一時期的報刊亭困境,不僅僅停留在相關市政部門的不配合,而且面臨著城市文化空心化和新媒體發(fā)展的沖擊。有評論以《文化“空城計”》指出“我曾在綜合實力百強縣前十名中的幾個縣級市逛過,意外地發(fā)現(xiàn)在這些地方竟買不到《讀書》《隨筆》《十月》《當代》等刊物,問報刊亭經營者,有的壓根不知道有這樣的刊物,有的則說這種雜志賣不掉所以不敢進。”[30]有評論《從報刊亭的倒掉談起》說到,“新媒體崛起,大眾傳播渠道改變,讓人們不禁懷疑,報刊亭會成為一消失的風景,紙媒的寒冬是不是比我們想象來得更早一些。”[31]新媒體的沖擊讓報刊亭反思轉型,智能報刊亭作為互聯(lián)網科技發(fā)展的產物,開始了轉型升級的創(chuàng)新試點,“免費無線網,快件自提柜,能繳水電費”等基本服務功能的納入,“將報刊亭打造成符合當今信息化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智能信息島。”[32]

3.城市媒介的交往空間

無論是黨報擺上零售報攤對其重新賦權,還是報刊亭智能化凸顯社區(qū)便民服務功能自尋出路,都體現(xiàn)了報刊亭作為媒介實現(xiàn)城市空間對話的可能性。黨政部門希望黨報走群眾路線,深入百姓的生活當中,從某種程度上是對報刊亭作為社區(qū)交往空間的認定。城市塑造了一種新型的交往互動關系,現(xiàn)代城市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性的歷史性訴求。傳播是城市中人們以虛擬和實體方式展開的互動,并以此呈現(xiàn)的一種新型主體間的關系。實體空間以及人在其中的活動,是城市傳播的重要面向。[33]而報刊亭的轉型舉措,無疑也是為了基本生存而吸引更多的人氣,更好地發(fā)揮城市傳播節(jié)點的功能,將公共服務、社區(qū)服務和文化服務結合起來,將線上世界與實體空間相對接。

五、結論與討論

通過梳理報刊亭的發(fā)展路徑,特別是媒體報道中的報刊亭的命運,可以得知報刊亭并不是簡單孤立的城市文化空間,而是被賦予了政治意涵,并且這種政治成分一直或強或弱地伴隨著報刊亭興衰的各個階段。這與報刊亭存在發(fā)展的環(huán)境相關,大都市的城市空間才能夠為報刊亭提供生存的空間,這取決于大都市中人們的生產生活都伴隨著信息的流動。芒福德認為,現(xiàn)代都市人們不是生活在真實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個每時每刻用紙和賽璐珞在他周圍建構的影像世界中。[34]生活在城市中的受眾對媒體所構建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的依賴,使得報刊亭這樣的城市媒介構成物件或稱信息傳播流動的終端,在社區(qū)居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當報刊亭被城市管理者排斥或者拆除時,會頻頻有讀者來信反映問題。

報刊亭對于城市居民來說并不僅僅意味著信息的告知,而且意味著對話的可能性。現(xiàn)代城市中社會階層和信息流動的新模式使得階層之間或者階層內部的對話機會變得渺茫,而人們對于可以充當對話終端的報刊亭寄予厚望。城市管理者希望通過報刊亭發(fā)揮傳播過程中最為原始的告知功能,而市民則把報刊亭作為社區(qū)信息交流溝通的平臺。于是,上知國家大事,下知小區(qū)租房,報刊亭在城市傳播中已經內化為媒介訊息的代名詞,深入受眾心中。所以,才會有黨報擺上報攤的發(fā)行體系改進,才會有“還路于民”是否為廣大市民買賬的系列報道。這背后都是不同的利益群體希望將報刊亭所代表的傳播節(jié)點轉化為公共空間的愿景。

然而報刊亭的命運并未因為這樣的賦權或者重新賦權的過程而獲得根本的改變。1986年12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中規(guī)定,“郵政企業(yè)應當在方便群眾的地方設置分支機構、郵亭、報刊亭、郵筒等設施,或者進行流動服務。”在1990年11月通過的《郵政法實施細則》中規(guī)定,“郵亭、郵政報刊亭等是郵政企業(yè)的服務點。郵政企業(yè)依法設置郵亭、郵政報刊亭、郵筒、信箱或者流動服務時,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提供方便。”2009年4月2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通過的新《郵政法》中,只是指出“郵政設施,是指用于提供郵政服務的郵政營業(yè)場所、郵件處理場所、郵筒(箱)、郵政報刊亭、信報箱等。” 并未對具體設置報刊亭時相關單位或個人的責任進行說明,報刊亭的衰退在相關行業(yè)法規(guī)中得到體現(xiàn)和印證。當然,郵政報刊亭僅僅是眾多報刊亭的組成部分,現(xiàn)代化的智能報亭作為城市空間里的智能終端,承擔起了更多媒介的功能,更希望擺脫以往依賴傳統(tǒng)報刊零售生存的窘境,收發(fā)快遞、WIFI熱點、移動電視、城市服務或者醫(yī)療急救等功能,將現(xiàn)代城市理念完全匯集于一身,這是對其所依賴的政治背景和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模式完全不掛鉤的新蛻變,這種對過往身份的決裂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與現(xiàn)代城市管理的和解。

報刊亭作為城市空間的存在感日趨強烈,而作為文化符號的功能卻在式微,這也意味著其被賦予的權力也在被消解。當其真正轉型為智慧城市的傳播節(jié)點,作為媒介的城市會將信息和媒體的內涵,從人們日常概念中的作為實體存在的傳統(tǒng)媒體或作為虛擬存在的網絡媒體,真正拓展為作為人體延伸的媒體。

[1]陳國友.好事如此多磨[N].人民日報,1981-05-15(4)

[2]王華.對話是城市的生命——劉易斯·芒福德城市傳播觀解讀[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3]中央人民政府郵電部郵政總局對各地郵局接辦發(fā)行工作的重要通知[N].人民日報,1950-05-29

[4]北京郵局加強北京市報紙零售工作[N].人民日報,1954-04-25

[5]新華社.在火車站和列車內零售報刊[N].人民日報,1956-06-08

[6]陳靜靜,等.賦權,還是去權[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8)

[7]孫瑋.作為媒介的城市:傳播意義再闡釋[J].新聞大學,2012(2)

[8]新華社.北京上海天津各界人民熱烈擁護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聲明[N].人民日報,1960-12-08

[9]新華社.首都人民衷心擁護對林江反革命集團十名主犯的判決[N].人民日報,1981-01-27

[10]新華社.首都人民積極做好各方面工作 堅定沿著十二大指引的方向前進[N].人民日報,1982-09-15

[11]左婭.兩會期間北京報刊亭日增黨報供應8000份[N].人民日報,2014-03-05

[12]白云海.窗口[N].人民日報,1976-01-04

[13]尚翠云.郵政部門與社會力量相結合京、滬、穗擴大報刊發(fā)行量[N].人民日報,1982-10-22

[14]彭俊.“還路于民”的煩惱[N].人民日報,1998-06-08

[15]胡仲元.北京郵政報刊亭:好事多磨[N].人民日報,1998-10-14

[16]施勤生.不應對郵局報刊亭(攤)橫加干涉[N].人民日報,1982-06-23

[17]周慶福.長春站不讓我們零售報紙[N].人民日報,1982-07-21

[18]秦樹藝.“袖珍點綴”與“精神快餐”[N].人民日報,1987-03-03

[19]薛明融.一個香港同胞的建議[N].人民日報,1981-05-03

[20]畢方堯.珠海按新思路建設文化市場[N].人民日報,1988-10-06

[21]孟曉駟.我國文化市場發(fā)展現(xiàn)狀掃描[N].人民日報,1993-04-01

[22]梁衡.談談建立和完善報紙市場[N].人民日報,1993-05-20

[23]李凌達.作為城市傳播節(jié)點的報刊亭研究[J].新聞春秋,2015(1)

[24]樊哲高.報亭為啥還“停”著[N].人民日報,2000-06-23

[25]包蹇.小亭子做出大品牌[N].人民日報,2001-03-20

[26]張艾奎.《人民日報》擺上了個體報攤[N].人民日報,1993-11-05

[27]中宣部等單位聯(lián)合通知在全國城鎮(zhèn)興建增建黨報閱報欄[N].人民日報,1996-08-07

[28]吳長江.報攤喜見《人民日報》[N].人民日報,2004-03-29

[29]周瑋.要以進報亭為動力努力提高辦報水平[N].人民日報,2004-05-27

[30]茅震宇.文化“空城計”[N].人民日報,2006-11-28

[31]呂洪.從報刊亭的倒掉談起[N].人民日報,2014-01-23

[32]左婭.報刊亭變身智能終端[N].人民日報,2014-03-20

[33]孫瑋.作為媒介的城市:傳播意義再闡釋[J].新聞大學,2012(2)

[34]王華.對話是城市的生命——劉易斯·芒福德城市傳播觀解讀[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xiàn)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精品网站| 日韩国产另类|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jizz国产视频|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在线欧美a|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第一页亚洲|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天天色综网|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 日韩天堂网|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欧洲av毛片|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婷婷伊人久久| 青青青草国产|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久久特级毛片|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婷婷亚洲视频|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国内精品免费|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在线免费观看AV| 午夜丁香婷婷|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嫩模喷白浆|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欧美一级在线看|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香蕉精品在线| 操美女免费网站|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日本www在线视频|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亚洲免费毛片|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午夜啪啪福利|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www.99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在线无码私拍|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一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极品| 九九久久99精品|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97se亚洲综合不卡|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