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叢耀
大數據下的新聞出版業態與傳媒教育*
□文│韓叢耀
[摘 要]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全媒體、大數據的時代,大數據不但給社會形態帶來改變、給人類傳統思維模式帶來顛覆,同時給新聞出版界、傳媒教育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新聞出版界如何迎接大數據帶來的挑戰,跟上行業改革的步伐;高校的傳媒教育,尤其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院校的傳媒院系和專業,如何適應大數據帶來的新聞出版業態的變化,是到了應該好好思考并付諸行動的時候了。
[關鍵詞]大數據 新聞出版業態 傳媒改革 傳媒教育
目前,大數據所帶來的改變和影響已經波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政治、軍事、經濟還是農業、文化和教育等領域,大數據的應用無處不在。作為社會敏感雷達探測器的教育界和新聞出版行業,作為一名從事傳媒教育的工作者,在此不得不思考:大數據會對當今社會帶來哪些前所未有的變革?大數據會給新聞出版業態帶來哪些根本性的變化?大數據會給傳統的傳媒教育帶來哪些根本性的轉變?大數據會對我們的思維習性帶來哪些無法預料的影響?即把“大數據”有效地融會貫通到新聞實踐中,為全社會的創新驅動發展注入正能量。
大數據的效能在百姓生活中已初現端倪,由此所帶來的變化同樣引起了中國高層的注意。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傳媒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并做出了具體部署。值得注意的是,大數據應用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技術性價值被放在了顯著的位置。
因而,這就需要教育界——特別是傳媒教育界——與新聞出版行業之間在大數據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方面進行良性互動,達成學以致用的默契,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夯實專業人才基礎。
大數據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的重要地位。當數據成為信息生產甚至是再生產的資源之時,信息資源的恰當配置在整個社會范圍內亦成為解析形勢動態的一個權威依據。經濟主體對于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使數據在更加繁雜化的程度下不斷累積,無論是冗余或精確,都對社會總產值的增加具有積極效用。當數據成為一種生產資料并以重要的社會資源出現時,其自身所擁有的價值和使用價值表現出了商品的二重屬性,人們可以依據自身需求對它進行價值的再創造。上至國家,下至百姓,皆需收集數據、挖掘數據和分析數據,使自身所掌握的數據成為可以創造價值的有效資源。
數字化的信息處理模式讓大數據的宏觀預測成為了現實。2014年春節期間,央視晚間新聞攜手百度地圖的“LBS基站定位”功能開辟了新的板塊“據說春運”。該節目首次將“大數據”引入新聞動態分析中,每期皆會以數據為基礎,及時分析出全國人民大遷徙的熱門線路和人流動向趨勢,讓老百姓第一次切身體會到了可視化數據所帶來的直觀感受。因而,“據說春運”與以往報道“春運”的新聞報道的不同在于,使用了及時又有效的數據將新聞的實用性價值更進一步地發揮出來,這為人們在春運期間選擇交通工具和規劃出行線路提供了便利。
大數據在新聞中的應用不僅可以讓百姓真實地感受到正在發生的事情會對其所要造成的影響,而且能夠有效地感知公眾的情緒起伏及迫切需求,這對維護社會長遠發展和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大數據運用到新聞中,僅僅只是大數據在社會領域發揮功效的冰山一角。為大眾提供信息參考依據,做出預測,進而付諸行動是大數據應用的根本目的所在。
以報紙、廣播和電視為代表的傳統新聞媒體,在大數據浪潮的洗禮之下,讓積攢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新聞存檔成為可以得到喚醒的數據。對于這些曾經在某段時期被作為價值參考的“數據”,當現在再次被提取時,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在時間的推移中會更加明晰。在云技術的催化之下,傳統新聞媒體在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過程之中,原有的數據存檔可以成為其重新起飛的助推器。
2012年5月,聯合國的全球脈動計劃(Global Pulse)發文《大數據開發:機遇與挑戰》(Big Data for development: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宣示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聯合國欲利用大數據分析世界各事務之間的相關關系,及時并有效地降低社會中存在的不穩定因素。作為社會環境探測器的新聞媒體,在新聞出版這一高敏感領域,勢必需要審時度勢地將大數據觀念灌輸到工作之中。
黑暗數據是傳統新聞出版業擁有的最具有價值且最厚積的可操縱數據。同樣的數據在不同的場域內,受不同的算法控制及結果輸出方式的約束,對相同的信息會做出各異的解讀。許多報紙、雜志、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等現在大都察覺到了這一點,亦紛紛地投入到大數據應用的浪潮之中。
從整體上來看,大數據助推下的新聞出版業界,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趨勢。
對專業數據人才的渴求。實時數據的捕捉目前已可由計算機技術來完成,但在相對時間內將搜集到的樣本進行數據架構并帶入預設算法,直至得出相關分析,還需由人來完成。至此,傳統新聞出版業在向數字新聞出版業轉型之時,懂得并嫻熟駕馭數據分析專業知識的人才會成為其轉型發展的關鍵動力。這不僅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人為動因,而且還是重振新聞出版業雄風的給力點。
對黑暗數據的喚醒。原始積累的信息在未變成比特時,自有的使用價值是其數據資產產出價值的保證。諸如與人們生活休戚相關的且發行時間較長的都市報等,曾經刊載過的信息會在今后的某個時間段內成為研究某方面趨勢的一個特定集合的組成部分。如將《金陵晚報》近些年所刊登過的有關汽車產品的廣告帶入算法進行目的相關,可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解讀:“南京市民對哪款車最為在意”“廣告投入與效益產出比是多少”和“版面規制與發行狀況的關系如何”等。這些不僅對報刊招徠廣告投入有所幫助,而且為商家在廣告投放做出選擇時提供了有力的參考依據。
注重對數據廢氣的處理。數據廢氣,是指在數據搜集與處理過程中剔除掉的與之不相關的冗余信息。無時無刻都有更新的數據會成為新聞出版業文本構成的最主要來源,因而在有目的的選取相關數據之時,對與之不相關的數據便會進行相對“偏廢”。與傳統的“廢氣”處理僅僅只是進行“排放”相較,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聞出版業則會因地制宜地對“數據廢氣”進行有效的排他性處理,或保留部分或閑置全部。具體地來說,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聞出版形態會因數字化的帶動為數據化帶來更為智能的表現。
多項傳統媒體的融合。技術的兼容能力打通了紙媒和電子媒體之間的界限,因而無論承載新聞文本的媒介之前的樣態是何種,網絡的貫通性皆可使它們歸位于“1”。這個“1”可被認為是一個智能媒介,也可被認為是一個融合了多個傳統新聞出版優勢的新興媒體。單一形式的僅有文字、音像或影像的新聞出版模式,會逐漸地被這一數據化驅動所帶來的變化而改變。
個性化新聞與市場細分的形成。電商亞馬遜書城中最為著名的“長尾效應”在大數據的驅動之下,會在新聞出版業得到十足的應驗。用戶的瀏覽習慣與嗜好成為新聞出版業最為關注的動態,這為他們制定出版方式、排版計劃和編輯方針等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地域差異、行為偏向和內容側重等諸多方面皆成為參考指標,一切都是個性化新聞成型的必要條件。新聞出版市場的個性化愈加的強烈,受眾細分的程度亦會愈加的明顯起來。受眾不僅會成為新聞出版業數據的信源,而且還會成為新聞出版業紛紛追逐的對象。
智能化的優化。新聞出版業所提供的數據,是在海量數據中提取出的一個預設方向上的解讀,為人們提供一個可參考的具有一定精準度的信息。因而,對于一般人來說,掌握其基本的使用方法,享受智能化所帶來的便利成為新聞出版業的職業所需。它并不是統歸的包羅集合,也不是單一的孤芳自賞,而是功能效用的智能優化。
與傳統媒體線性的文本呈現方式相較,新興媒體融合了多種傳統媒體的優勢,使非線性結構成為文本呈現的主要方式。集視聽于一體的數字媒體在受眾群體中的接觸率,已然無法通過傳統的評估收聽率或收視率的方式來進行簡單的衡量,而是需要對數字媒體使用者的接觸習慣、興趣和態度等諸多要素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和預測,為個性化的受眾打造專屬定向的數字營銷。
總之,新聞出版在大數據的驅動下,它所呈現出的信息需要更加的合適與合時,以便給人們在“恰如其時”的情況下作出參考,提出行為依據,而不至于劍走偏鋒造成不利后果。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教授他們認知世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而傳媒教育特別是高校傳媒教育,其自身所獨有的傳媒屬性是讓它區別于其他教育的最明顯特征。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驅動著軟硬件設施在大數據處理過程中不斷地被優化和智能化。接踵而至的媒介融合概念,使得以此為依托的云計算與云存儲等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應用。受眾細分市場的個性化,讓傳媒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因觀念更迭延時而表現出的技術短板逐漸地明顯起來。追根究底可知,傳統的高校傳媒教育觀念和方式,已然無法更好地適應當前大數據所帶來的沖擊。
根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美國高校開設有關大數據教育的專業課程起步較早。2007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高級數據分析研究院就已開設“數據分析科學”這一專業。與之相比,中國的大數據教育,尤其是在傳媒教育方面則起步較晚。2014年秋,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統籌協調信息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等6個院系,開始招收并培養第一批大數據碩士研究生。因而,留給我們所思考的就是,現在是否已是應該將大數據處理知識納入傳媒教育領域的時候了。
就目前的形勢而言,國內對于大數據的教育研究及其實踐運用與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還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距。且不說是在發達國家抑或在發展中國家,實時數據規模的快速膨脹和數據分析技術的不斷提升,驅動著人們在已知領域向更深層次探索未知,無論是商業企業或團體組織及個人,都需要面對這股數據洪流所帶來的新契機和新價值,處于知識傳播領域最前沿的教育界必將因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發生改變。無論是教育模式還是教育思維,大數據思維已成為時下國內教育領域不可忽視的存在。所謂大數據思維,是指一種意識,認為公開的數據一旦處理得當就能為千萬人繼續解決的問題提供答案。
海量的數據無時無刻不在產生,從人類每天最基本的生產、生活勞動開始產生的數據進行累積計算,各行業和各領域的數據量足以達到驚人的存儲數量級。面對浩瀚的數據,它們之間存在著不同的關系,可相關、可因果或可無關系等。在對這些龐大的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中,數據思維的發揮對得出“是什么”的結論時顯得尤為重要。
當大數據成為革新傳媒生產方式的推動力時,傳媒教育也需要適應行業需求決定其教育方式。對于大數據傳媒人才的培養,須結合各高校現有的教學資源情況及社會實際需求等因素進行考量。社會的輿情監測、大眾的情緒感知和不穩定因素的預警,皆與傳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故而,傳媒教育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更新以及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對塑造具有處理大數據素養的專業傳媒人員,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國際上,美國高校所開設的有關數據分析的碩士課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見表1)。

表1 美國部分高校數據教育的相關課程*
大數據的4V特性對傳媒行業挖掘大數據信息以及分析相關關系提供了有效指引,數據的符號化處理過程,即是將傳統的文字等線性文本表述形式轉換成了可視化的符號、圖形結構,其中的交互式聯系及相關性關系最終以直觀的視覺化信息傳遞于受眾。這些數據處理的技術手段與方法策略,不僅需要傳媒及時地建立數據庫,更需要有具備專業素養的傳媒數據分析師的有力參與。
攝影(像)、編輯、網絡(編碼)技巧等是現在高校傳媒教育中即刻著手可做的事情,它為教授學生如何去處理大數據、培養大數據思維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對于如何去編輯處在“流動中的影像”中的要素,它的方法與技巧則更具有任意性。這不僅是因為“圖表學”和“交互式圖形學”已被廣泛地應用于當下的新聞報道之中,而且如何對所產出的圖像在正確的場域中作出準確合理的解讀,對新聞媒體傳播互動性的提升亦是十分必要的。
日常生活中,具有時間偏向或者空間偏向的媒介,由于不同的原因或目的,會以不同的方式吸引人們的注視。在由影像所構成景觀社會中,可視化成為了大數據同類聚合的最顯著表現形式。因而,可視化數據以及數據的可視化是將大數據處理知識納入傳媒教育領域所追求的目標。面對海量的看似存在相互關系的數據,其中不乏充斥著錯誤的甚至是虛假的成分。可視化數據丟開了連篇累牘的文字表述方式,無論是文字、繪畫和照片抑或雕塑、音頻和視頻,利用圖形、表格等形式使具有內在關聯性的數據結構化、易懂化,使信息源深層所要傳播的內容一目了然。如何做到數據的可視化,并具有一定的說理性,是在數據深度挖掘與分析后所得知的結論基礎上的可視化操作過程。
社會學、經濟學、信息工程、生物科學和物理學等科學皆是支持大數據研究和應用的知識與技術來源。大數據固有的演進周期與生命力,影響著由大數據得出的信息在時效性與傳播效果上的發揮。各個學科之間的互動機制在大數據應用的實踐中,以語義去闡釋其內在的規律性與計算的復雜性,為大數據計算模型的得出和大數據體系平臺的建設構筑了基本的數據研究場域。
傳媒以信息的傳播為指向,傳媒教育以教授信息傳播的方法為基準。作為融合了多個學科資源的邊緣學科——傳播學,在大數據時代到來之際,其廣納與融合的學科特性使數據科學成為了信息傳播的新的方式依據。信源的路徑被數據化,信道中噪音大小因數據計算模型精密度的設置而成為可控變量,信宿得到的信息即為可視化的了數據文本。因而,跨學科的教育方式和跨領域的合作形式在大數據傳媒教育中能夠得到全新的詮釋。
大數據體系架構的搭建過程是人與信息活動空間進一步開拓的歷程,在大數據所形成的數字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對存在于周圍世界的事物進行觸碰和重塑。在數據科學與社會學、經濟學等科學的不斷互動所帶來的影響下,專業門檻和技術壁壘已無法成為阻止人與人之間相互學習與融合的障礙。我們已經處在大數據時代,新聞出版業應該抓住大數據帶來的大發展這一千載難逢的好機遇,乘勢而上,完成一次華麗的轉身。傳媒教育界更不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因循守舊、自欺欺人,繼續浪費學生的青春及其家庭錢物,教學生一些陳舊過時的東西,讓學生走進“畢業即失業”的困境。
為了轉變教育與學習的角色和維護國家安全,美國早在2012年3月便啟動了“大數據研究與開發計劃”。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大數據在中國教育領域方興未艾,中國也需要有如美國國家戰略式的“中國大數據科學與工程研究計劃”綱領性文件,以提升公眾對于海量數據的信息處理及應用的能力。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國家大數據體系平臺建設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大數據理論框架的建構,抑或是大數據平臺的搭建與應用,皆需要掌握各類相關知識的人員在國家的財力與物力的支持下展開。
我國業已將大數據在傳媒上的應用提上了日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融合的步伐也在逐漸地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設同樣需要懂得大數據的人才來完成。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大數據時代的傳媒業態,調整傳媒教育的理念和采取可行措施教授學生處理數據的能力,尤其是傳授給學生找到數據點的實際方法和操作手段,駕馭跨媒介的數據處理能力。以積極的形態迎接挑戰,以負責任的態度變革教學,以自信的姿態搞好中國的大數據時代的傳媒教育。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中國新聞傳播技術史》”(14ZDB129)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2][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王昭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何海地.美國大數據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背景、現狀、特色與啟示——全美23所知名大學數據分析碩士課程網站及相關信息分析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4(2)
[4]張燕南、胡繼岳.關于大數據應用于教育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