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 寧
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信息傳播行為,翻譯在當今社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社會活動的復雜化,新聞已成為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傳播最主要的方式。[1]從這一角度看,作為兩者結合的新聞翻譯具有了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翻譯使不同語言背景的新聞有了更多的受眾。其是傳統文化)在國際社會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了解了國際上廣為流傳的有關中國文化的社會新聞、科普文章、雜文小品、旅游指南以及奇聞趣事等后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5-7]這其中,軟新聞發揮了十分重要的社會功用,并逐漸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從傳播學的角度講,新聞是一個大類,按照時效性的強弱以及表現手法的差異,新聞大致可分為硬新聞、中間層新聞和軟新聞三類。其中,硬新聞的時效性最強,如簡訊、電訊稿等,它們能夠通過簡短的詞句反映客觀事實;中間層新聞的時效性稍弱,但卻在反映客觀事實方面更加具體,如較為復雜的通訊報道、人物或事件特寫,以及各種類別的新聞評論等;而軟新聞與前兩種新聞明顯不同,這類新聞主要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對人或事進行報道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更多的“人情味兒”,且在表現手法上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往往會對人物或事件進行藝術性的處理,使其更具感染力。[2]
“軟新聞” (soft news) 一詞來源于西方新聞學,“指的是向讀者提供娛樂和咨詢的新聞,強調趣味性和新穎性,時效性不及硬新聞”,[4]包括社會花邊新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服務性新聞等。與硬新聞較嚴肅的題材,較強的思想性、指導性和政治性不同,軟新聞在傳遞信息時注重生動性,其文本特征主要表現為廣泛的報道內容、受眾喜聞樂見的話題、獨特而有趣的看點等。近年來,中國文化(尤
當代功能翻譯理論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凱瑟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漢斯·費米爾(Hans J.Vermeer)、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ane Nord)等。作為功能翻譯理論的奠基人,凱瑟林娜·賴斯將語言功能工具論模式移植入翻譯研究,把文本類型、功能和翻譯策略聯系起來,提出針對不同的文本應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以形成相應目的的譯本。隨后,漢斯·費米爾和克里斯蒂安·諾德等提出了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目的論”(Skopos Theory),即翻譯的策略是由翻譯所要實現的目的決定的,為適應目標讀者的需求,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參照的不應是“對等”理論中所強調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是譯文在目標語環境中所期望達到的“交際功能”。[8]在功能派翻譯理論中,評價譯文的標準不再是“對等”,而是“合適”,譯文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其在譯語情境和文化中的“交際功能”才是關鍵。這一理論將原來占主導地位的強調“對等”的翻譯觀轉向注重“功能”,是對傳統標準的重大突破和補充。
功能翻譯理論把翻譯看作是以目標為驅動、以結果為導向的人際互動,認為翻譯的實質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強調應從翻譯的功能和目的出發,靈活采用相應的策略和方法。也就是說,整個翻譯過程都要對翻譯的目的予以關注,無論是譯文的功能還是譯入語接受者的接受水平,無論是接受者接受譯文的方式還是譯文傳播的途徑,都要明確接受者接受譯文的目的與動機。而為了做到這一點,首先,翻譯過程中在忠于原文的同時實現對原文意義最大限度的彰顯;其次,要保證譯文在閱讀或者視聽的過程中能夠使受眾領會到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交際情景,并體會到作者原有的情感和所要表達的意義。[9]
在功能翻譯理論導向下,軟新聞的翻譯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而無論是其中的哪一種,都需要根據功能翻譯理論組織翻譯實踐,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或聽眾對軟新聞的心理訴求。
無論原軟新聞屬于何種語言,在對其進行翻譯時要全面考慮源語和譯入語的文化特質。為了更好地體現源語的寫作風格,體現軟新聞注重趣味性、突出可讀性、強調人情味和感染力的特點,常常需要對軟新聞的內容進行重新編譯,這種策略是和“全譯”直接相對的。后者要將原稿逐字逐句地譯出,前者則同時涉及對原文的翻譯與編輯。[10]對前者而言,通常適用于以下幾種情況:原稿的篇幅太長,與版面和時間的安排存在直接沖突;原文的內容嚴重松散,只有對其進行重新編譯才能符合目的語的要求;原新聞的內容重復,有必要對新聞與信息進行選擇性的編譯和重組,才能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媒體,使受眾只需付出較少的精力就能獲取信息。
按照功能翻譯理論,對軟新聞的翻譯要體現目的性的原則,因此,翻譯過程中,在必要的情況下要對譯文的內容進行增刪。如在軟新聞的漢譯英中,對于一些具有典型中國文化特色的事物,單純依靠字面的直譯難以達到翻譯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增譯的辦法,使譯文既忠實于原文,又符合譯入語的信息表達習慣。[11]此外,由于不同文化下的思維方式存在差異,在語言與寫作風格上體現的差異就比較明顯。例如,在漢語的表達習慣中,煽情性的文字和曲折的謀篇布局十分常見,而西方一些國家則習慣直奔主題,這就對翻譯行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譯原文,就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影響目的語國家讀者的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刪除干擾性的文字,最大化地保留原文最有效的信息。
在功能翻譯理論下,軟新聞的翻譯除了要明確其翻譯的目的和策略,還應在實際翻譯工作中對這一理論加以實踐,并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修正問題,使翻譯工作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由于軟新聞的明顯特征是有“人情味兒”,因此,在對該類新聞進行翻譯時,除了要強調以譯文讀者易于接受的表達形式進行翻譯,還應該充分注意到以下事實:翻譯工作者本身在對軟新聞進行翻譯時,實際上也是在對文化進行傳遞——“翻譯工作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但面對的是兩大片文化”。[12]從這個角度看,在對我國的軟新聞進行翻譯時,不但要適當地增加“洋味”,還應按照目的語國家受眾的要求,使中國文化得到充分彰顯。以“龍的傳人”的英譯為例,在很多報刊中這一短語被譯為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這樣的翻譯是很不適宜的。因為英語文化中的dragon被認為是邪惡的怪物,為“魔鬼”的象征,而漢語文化中的“龍”代表著高貴、神圣。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無法表達原文的交際意圖,譯文讀者的審美期盼同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發生錯位現象,譯成Descendants of the Loongs更為恰當。
尤金·奈達首次使用“功能對等”原則時,就建議采用“等值對應詞匯”。[13]這是因為,無論何種類型的翻譯策略,唯有等值的和對應的詞匯,才不需要進行任何形式上的調整,才能直接地體現翻譯作者的意愿,無論對于源語還是譯入語,都能夠使受眾樂意接受。當然,在使用等值對應詞匯的過程中,要對詞匯的含義進行仔細斟酌,對于那些形式上相近,但實際含義相去甚遠的詞匯要堅決摒棄,只使用能夠真正反映實際內容的詞匯和方法。“黃金周”一詞譯為golden week holiday就是一例,原文的確出現了讀者不熟悉的意象,但通過進一步的思考或聯想,讀者就能憑借其中的等值對應詞匯明白其中的含義,因為英語中有holiday economy的用法。再看“農民企業家”一詞的英譯,“農民” 一詞在英語中出現了peasant和farmer兩個對應的說法,該如何選擇呢?peasant貌似更加“等值”,但實際上, peasant指的是生活在鄉下、沒有受過教育、舉止粗魯而沒有社會地位的人,farmer則跟teacher,reporter一樣,是一種職業,這里的等值對應詞匯就是farmer,所以農民企業家應譯為farmer entrepreneur。
在對軟新聞進行翻譯時,要對兩種語言使用的主體、時間、地點,討論的對象以及民族文化特征等進行充分考慮,必要時要運用語言手段添加適當的解釋,以最大程度地保證譯文和原文的“功能對等”。同時還應注意到,軟新聞也是新聞,即使對其內容進行解釋,通常也不會使用腳注的形式,而是通過特定的語言手段將其有機融入整篇譯文之中。在需要解釋的詞匯前后,通過使用同位語結構或增加定語對翻譯的內容做適當的補充和說明就是常用的手法。如“春節”譯為“the Spring Festival,which is celebrated as a family affair,a time of reunion”;中國特有的樂器“二胡”可譯為“Erhu, a Chinese traditional two-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等。這樣的譯法能夠充分體現這些詞語的內涵,有利于增強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譯文讀者收看收聽軟新聞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軟新聞的可讀性,實現了譯者的預期宣傳目的。
在有些情況下,軟新聞中出現的詞匯難以找到等值的對應詞,此時,即使運用語言手段添加必要的解釋也未必可行。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原文的內容進行揚棄,使譯文的形式和內容擺脫原文字面詞義與語言結構的限制,最大限度地使用能被譯文讀者理解的表達方式和翻譯手法。看下面一個例子。
我國外交部原部長楊潔篪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答中外記者問時曾談到:“(做外交工作),恐怕是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胸懷大局、處置得當?!?/p>
譯文: “(It) seems that we should be receptive to al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nd always keep the big picture in mind.”[14]
原文一連串用了4個四字格結構,即“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胸懷大局”“處置得當”,確實給翻譯增加了難度,對于此類詞語的翻譯,譯員 避 繁 就 簡, 使 用 be receptive to al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和 keep the big picture in mind兩個短語傳達出了四字格的整體內涵,而不是字詞一一對應地翻譯,簡明易懂的同時也成功傳達出了原語的整體信息意義。
翻譯的標準是多元的,對于不同文體、不同題材、不同受眾,為追求不同效應的文本,應采取不同的翻譯標準,并選用與該標準相適應的翻譯策略。只有譯語對譯語讀者產生的效應實現了最大程度的等同,語言的交際目的才能夠實現。
[1] Reiss,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鄭州: 河南出版社,1993
[3]Nord,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卡羅爾·里奇.新聞寫作報道訓練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錢葉萍,王銀泉.從功能翻譯理論看軟新聞的漢譯英[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版),2006(6)
[6]吳自選.德國功能翻譯理論與CNN新聞短片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2)
[7]陳莉娟.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軟新聞的英譯[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1(4)
[8]Reiss K, Hans J.Vermeer.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 [M].Tübingen: Niemeyer,1984
[9]張立峰.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的時事新聞英語翻譯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 2011(6)
[10]陳文莉.從功能翻譯理論角度談軟新聞漢譯英[J].欽州學院學報,2011 (2)
[11]王春梅.功能主義關照下的軟新聞翻譯[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7)
[12]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13]莊起敏.試論新聞詞匯翻譯中的“功能對等”原則[J].上海翻譯,2005 (3)
[14](兩會授權發布)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答中外記者問[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09/c_114964380.htm